刊: 2011年4月28日
被劇名《麻煩豬仔家》(下簡稱《豬仔家》)和宣傳語句「感人至深笑出肚Dum之作」吸引,終於在三月十九日 晚到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觀看由小山藝術會製作、許國權改篇的兒童劇《麻煩豬仔家》。兒童劇一向以鮮色的佈置、誇張造形的道具去吸引兒童的注意,惟《豬仔家》的舞台上竟然是全黑色的裝置(純黑色佈幕與舞台地板)?未開場時,台上亦只擺放了三個淡彩色的倒U型可動木架,印上各個角色的卡通圖案裝置,使素黑色的舞台更添悶。《豬仔家》是以小醜劇形式演出,而小醜劇需要運用大量的體形以及誇張放大的臉部表情配合,不難明白以素黑色的佈景來突出肢體形態,但道具方面卻略嫌簡陋,甚為失色!
《豬仔家》的劇情改篇自耳熟能詳的英國寓言故事《三隻小豬》,保留了故事中以草屋、木屋及磚屋的骨幹,加入野狼因兒時說話「口吃」而被取笑,意決找豬大哥報仇的橋段。野狼先把豬媽媽引離屋子,之後再以「現金分享計劃」誘餌三隻豬仔簽名,而把屋的業權轉給野狼,令牠們無家可歸,繼而需要另起三間屋的故事。三隻小豬的外形打扮,用色鮮艷大膽、衣飾趣緻可愛,尤其是「三豬」的服飾,仿如一個「吹氣公仔」,胖胖的外形看似一個大氣球,惹人喜愛,而牠的「大食懶」角色性格更見非常鮮明和突出。
以小醜劇形式演出的兒童劇應極具吸引力,它較容易獵取觀眾的專注及增添趣怪愉悅的氣氛。但看畢《豬仔家》後,發現內裡具備小醜劇元素的卻只有一小段,頓感失望。《豬仔家》似乎側重了交待劇情,因而讓整體演出陷入了既未能延續和突出小醜劇的惹笑感、又未能推進細膩情感劇情的尷尬。不過,演員與兒童的互動環節,則是相當成功,如野狼在劇情中尋找兩隻小豬時,小豬們都躲在觀眾席,而一班小觀眾(小朋友)們則想盡辦法,用身體或場刊為小豬們遮掩,現場氣氛頓時熱鬧非常;更見成功的,是最後三隻小豬把手指頭上的發光「螢火蟲」(手指頭上配上能自由開關的小燈泡)拋給觀眾時,數以千隻的「螢火蟲」滿場飛的燈光設計效果實在相當新穎美麗,亦達到與觀眾互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