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5》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一連兩天的《澳門劇場研討會2015》,上週六下午在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正式開始,為深度研究本地劇場發展和生態環境這一塊,填補了學術性的空白。是次研討會以「語言   」為主題,在為期天的會期裡,主辦單位分別邀請了港、台及本地的劇場藝術家發表專題討論,更有不同的個案分享及由2015深度劇評研習坊學員發表學術論文,內容可謂相當豐富。

  主辦單位邀來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陳炳釗為研討會打開幕序,陳以有關「逼近」和「疏遠」在當代劇場實踐中的意義點出創作者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其分享的內容精僻有力,對於正努力開發本地原創劇本的編劇、以至導演思考劇場的表現方式等,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素材。澳門的藝術作品至今仍有不少在創作上糾結於對「澳門」的定義,然而在撇除所謂澳門元素,即賭場、旅遊、舊區回憶等,在書寫文本的同時,作者究竟是想藉著作品將觀眾推近面向澳門的現實,或是反之想要拉走觀眾使其遠離當下?這似乎正好解釋了,為何至今仍沒有一部足以教人印象深刻的本地原創作品,是因為作者都被和諧的氛圍類化了嗎?又或是在這個每人都分飾多角的城市裡,不好地太直接、太血淋淋地將現實掀露於觀眾面前?所以往往令作品的核心都搔不到癢處,縱使是起用何等大牌的導演、演員和製作班底,甚至是城市節慶裡的大型製作演出,最終都成為了似曾相識的消費娛樂產品。

  研討會上有安排多位2015深度劇評研習坊學員的論文報告環節,首日有新生代本地劇場設計師黃愛國發表關於經典文本改編以探索劇場美學,及梁偉鍵對本地音樂劇歌詞的究研。前者從劇場設計的角度向與會者分享兩次參與《長夜漫漫路迢迢》的製作經驗,其中以相當的篇幅介紹了2013澳門藝術節版本與台灣導演王墨林的合作過程。在分享瞭解導演對文本分析的掌握,以至劇場設計師如何作出配合,不少磨合的過程和克服困難之處是讓與會者會心微笑的。雖然主辦單位指是次研討會是希望讓參與和關注劇場發展人士的一次聚會,但冠以研討會之名,發言者倒應該有一定的專業態度,因此對於黃在發表過程中對王導演的微言,倒是為整個發表內容帶來了一點瑕疵。

  另一位學員梁偉鍵以多個本地音樂劇的歌詞作品進行分析及比較,探討當中的特性及試圖為「澳門音樂劇」尋找定位,然而其研究的選材未能被置於同一分析平台上,以致發表內容裡難以再往深度探究。就作品的選材而言,《西門奇俠傳》只能被作音樂劇場吧?難以與《我要高8度》此類正統的音樂劇作比較,如果只起用《我城故事》可能會有較能比對的焦點。正由於研究起點的問題,因此在討論該三個演出的歌詞創作特色時時,與會者其實較難認定和跟隨研究者的觀點,惟梁在總結部份有帶出廣東話對本地音樂劇的特色、粵劇與廣東話音樂劇的比較和思考,要是能鎖定這個方向再深入研究,說不定能探討出別具深意的學術論文呢!

  文:沓靖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新樂季 樂迷改進 樂團待進

  澳門樂團新樂季伊始,開幕音樂會安排在旅遊塔舉行。在我的感覺,從文化中心搬到旅遊塔可能沒有甚至大分別,但我不曉得作為演奏者,從一個正規的文化表演場地,轉移到一個本身是電影院的場地演出,卻未能全場爆滿,心情是怎麼樣?

  好幾年前,大概與呂嘉開始擔任澳門樂團指揮起,經常有到場欣賞演出,當然若是與名家高手合作,最佳地點還是文化中心,不過有時甚至在崗頂,亦會有不錯的化學作用,所以其實澳門樂團的室樂演出其實還真的很值得一聽。

  然而隨著樂團成員的進進出出,多少對全體磨合有影響。以前我亦曾讚過呂嘉的到來,可能最大的優點是選曲,以及他的知名度和對樂團造成的親和力,一個沒有親和力的指揮,絕對無法駕馭人數不少的樂團,雖然澳門樂團亦屬於中小型規模,但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沒有一種藝術家的本領和魅力,如何讓他們臣服於自己的指揮棒下。

  再者他的選曲(我估計是由他選吧!),其實很是大膽和有見地,足以好好地讓澳門樂團揚長避短,這次開幕音樂會先以一曲布魯克納的G小調序曲熱身,這次是以大提琴先引起樂章,漸漸加入其他樂器,最後以管樂齊鳴合奏,算是一次很好的熱身動作。之後與張昊辰的演出亦恰如其份,但真正的試練在下半場,由澳門樂團當主角,再演奏魯克納的作品:A大調第六交響曲。如果選曲的是呂嘉,這樣可能真的是他的風格,澳門樂團過去亦多次有演出類似的高低抑揚作品,個人的感受是有時他們的大、細聲變化太過突兀,音域變化但很多時不夠圓潤,令我個人很有種「來回地獄又折返」的感覺,當然個別成員是有投入樂章之中,但亦有一些似乎仍未完全溶入大家庭內,相信亦要多花一點時間。不過可以說在樂後段的重現部份,奏得頗為不錯,可能與熟能生巧有關。

  另一個重點可以一讚,就是今時今日看演出的觀眾似乎都完全受到教化,沒有再在章節之間拍掌,甚至有小朋友在場亦沒有那些搖椅、不耐煩的擾人舉措,真的令人看得相當舒服。

  文: 泰來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記《舞.當》

相對於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發展在澳門往往是容易被觀眾忽略的,沒有文字和對白,也不如音樂的形式和規格化,對於習慣「速食」的觀眾而言,舞蹈節目比歌劇可能更艱澀難懂,現代舞更是叫不少新生藝術愛好者避之則吉。然而澳門還是有那麼一群熱愛舞蹈藝術的舞者,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一直埋首於創作和推廣,近年更相互合作組成舞季。澳門詩篇舞集、澳門四維空間和澳門極舞館在今年便組成了舞季《舞.當》,鮮明地打起了當代舞蹈的旗幟,系列演出中包括由本地舞蹈愛好者擔演的《獨舞/雙人舞展2015》、中台精英薈萃的《Dance Lab Project》以及台澳專業藝術家交流的《回流,那片星空》。

八月底在自家劇場上演的《獨舞/雙人舞展2015》由本地及台灣的舞者合共上演十個舞蹈節目,就其中的八個本地作品而言,當中不約而同地反映了舞者對刻下和將來環境的迷惘──《猶豫》藉著音樂與舞蹈的割裂,對自主提出了強烈的質問;《自我?》的表演形式有較強的戲劇感,惟透過言語的反問方式亦是切合舞者自身的獨有風格;《N-EX-T》是唯一的雙人舞碼,由澳門的一對大熊貓為引子,及至聚焦至舞者二人,同為不安的未來呼喊;《Identity》是一個尋找身份的過程,幾番努力去掙破面具、與外在勢力拉扯,可惜始終仍是無法改變,只好自困籠中。

從表演技巧而言,《獨舞/雙人舞展2015》中來自台灣的特邀舞者許程崴和盧曉薇確是相較本地舞者稍優,其舞作《藍色的黃》及《見或不見》所探討的命題亦是更具廣泛性,也更多的是反映舞者對探求內在自我的一種探索。比較同場中的本地作品,對相同的一種事物或一個現象,兩地舞者的態度和積極性便大不相同,好比是「心動」和「行動」的分別。正因為台灣舞者將追尋渴望的力量訴予於行動,因而所見的舞作是豐富和靈動的,觀眾比較容易從他們的表現中產生移情,但本地表演者略仍停留在等待回應的層面,無形中與觀眾建立了主、客的互對關係,大大減低了其舞作的感染力。

壓軸演出的台、澳專業藝術家交流計劃《回流,那片星空》將於週五及週六上演,顧名思義,舞作述及都市人回歸到原是熟悉的城市裡,可是面對人、面對城市,卻是陌生和迷糊,在現實和回憶中,該如何自處? 在本地舞者洪振宇及孫正琪聯合監製、台灣舞者許程崴編舞下,相信能成為比《獨舞/雙人舞展2015》探討更深層次的舞蹈作品。在當下崇尚快速和講求即時成效的社會裡,靜心欣賞一段可能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舞作,多求一點反思,從而讓往後的行動更見精準,也不失是一個都市人的應有態度呢?


: 沓靖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樂團季添煩又惹笑 求折扣妄想網上行

澳門音樂節門票已開售,亦同時是澳門樂團及澳門中樂團新樂季的開端。筆者按慣常在網上尋找新樂季所希望欣賞的演出,然而怪事年年有,今年何故多?竟發現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都有令捧場客為之不解之謎。

首先是當上澳門樂團之友不知凡許年的我,今年才驚覺原來從此在網上購票便不能享用澳門樂團之友的六折購票優惠,不得不到廣星門市購買。亦從有關方面得悉,原來有些人士在網上購票,混水摸魚冒稱擁有澳門樂團會員身份取得折扣,為了斷絕這些不當行為,逼得要真正擁有會員咭的人士還原基本步,本來可以安在家中 / 公司利用網上購票,但現在卻不得不到門市購買。當然,你可以在網上購買,然而不獲折扣。澳門樂團因為確認我的會員身份,每隔幾個月便會用公帑郵寄宣傳單張到我的住址,然而卻沒有效法其他的網上購票系統,例如澳門的文化中心之友,可以將網上購票的會員號碼跟文化中心之友身份掛勾,更方便大家購票。

作為澳門樂團之友,我一直是由衷地支持,基本上他們歷來演出,九成以上的門票是我自掏腰包購買,作為樂評的愛好者,我希望每一次對樂團的演出,無論是在崗頂或在文化中心,是讚、是彈、是鼓勵又或是批評,至少讓他們知道我,甚至是更多樂迷一直有在留意他們的成長。或者身為澳門少有的本土樂評人,自付門票就算沒有折扣,都是個人喜好的一種選擇,但有感到為何一個地方推動音樂文化、組織樂團,甚至可以用交通食宿全免的優惠邀請鄰近地方的樂評人到來欣賞,卻就連本土業餘樂評人想省下一點時間或金錢的小小心願亦不可滿足?
在澳門正漸漸走向國際化及高質化的文化藝術領域世界,難道只可以對外而不能對本土最基本和微細的安排,作出更有效和合理的處理嗎?筆者絕大部份情況下都是自己購票,在網絡上買票當然是最方便的,這次有關方面作出一刀切的行為,為了杜絕歹人利用這漏洞取得折扣,但亦同事窒礙了一群真正的澳門樂團之友,到底樂團是為了多賺些錢?還是希望推廣音樂?有更多知音人?真正的用心還是要由他們說才算。

另外,澳門中樂團亦是奇葩之極。新樂團的某一個演出項目,不難看出名字顯然易見的色情成份。但正如今年香港的書展上有小朋友露內褲的相片,也可以被解說成:「甚麼人才看出甚麼事!」那麼各位可以說我是比較色的人,但這並非由我一人提出,有關方面就算明知這個名字極有可能被「誤會」,但基於對藝術的堅持吧!可以將意見置若罔聞,我倒希望日後看到更多有關這項演出的海報、宣傳在街上、學校內、甚至電視上、報章上廣傳,那時一如穿上新衣的國王,一下子便可以識別出到底那些人一如我這等庸俗好色,將如此「潮」的演出,看成是色情節目一樣。中樂團對藝術的這種堅持,真格份外讓人敬畏。


文:徐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