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蝦碌旅遊預驚》觀後感

        題: 《蝦碌旅遊預驚》觀後感
        文: 綠衣人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0年8月19日 | 華僑報

        七月十六日在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的《蝦碌旅遊預驚》,無論是宣傳海報或場刊封面,以為《蝦》劇是講述旅遊期間所遇到的蝦碌事件, 而當觀眾進場時,又聽到《summer holiday》這首歌,在這麼多因素影響下,自然而然,直覺上都會以為整場演出都是講關於旅遊的蝦碌事。但實際上,事情不一定是理所當然。

        《蝦》劇是澳門青年劇團(以下簡稱「青團」)自去年成立至今第四個演出,「青團」是澳門演藝戲劇學校屬下之演出團體,演員主要來自戲劇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如果有看過前三個演出:《天琴傳說》、《武松打蚊》、《竹藪中》,相信對演員都不會陌生。《蝦》劇不是一個有完整故事的劇本,而是由劇團人員自行翻譯英國著名劇作家Michael Frayn六個作品,《警報響起》、《乾杯》、《兩pair人在途上》、《坐視不理》、《諸事不宜》及《話別》組合而成。

        舞台就像人生的一塊放大鏡,將我們日常生活已經習已為常,覺得已經是很自然的瑣事放大,呈現於舞台,嘗試挑起觀眾的五官神經去感受身邊那些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六個作品中,除了第一場《警報響起》及最後一場《話別》內容是首尾呼應,由主人家請客到主人家送客所帶出一連串看似無聊胡鬧的瑣事外,其餘四場都是獨立的短劇。其中三場《兩pair人在途中》、《坐視不理》及《諸事不宜》將旅行者最不想發生的尷尬事、倒霉事、習已為常的事呈現觀眾眼前,讓觀衆重新體會這些似曾所識的經驗。

        雖然六場演出的內容沒有甚麼聯系,但整個演出主調是一種輕鬆喜鬧的氣氛作為主要表演形式,故應以簡單的說話內容及較多的肢體語言來配合,從三場以旅遊為主題的短劇中,以《諸事不宜》及《坐視不理》能帶出這個效果,《諸事不宜》以接機為主題,由於接機的人與被接機的人在仍未有「手機」這樣方便的通訊設備,只靠家中一部電話錄音作溝通時,所帶出一連串的蝦碌事件,一些不可能發生的意外就有可能發生了。《坐視不理》是飛機上的機倉服務員示範救生設備的使用,表演者配合幕後的說話,用帶有誘惑性的肢體去「表演」示範,讓觀眾聯想起一本正經的空中小姐的示範方式成一個強烈對比。《兩pair人在途中》由於說話內容太多,加上表演者的說話表達沒有明顯的層次感,讓內容變更沉悶,雖然最後有些蝦碌出現,但已失去效果。

        其餘三個短劇,以《乾杯》最突出,故事通過一間大公司在業績報告會上,高層不斷的說,下層不斷的做,但下層卻只有一對手、一雙腳、一個口,但他們就要拿著一只杯、一只碟、一個文件夾、一支筆、一條餐巾、一瓶紅酒。三個下層人員要用他們有限的「資源」去完成高層的指示,效果有目共睹,就是手忙腳亂。當高層輕鬆自在說「乾杯」、「鼓掌」,於是傳來一陣打碎玻璃的聲音,聰明的觀眾一定知道為什麼,這正是高層與下層人員溝通的普遍方式。

        六個演出中,換場時沒有落幕,由工作人員伴隨著明快輕鬆的音樂在台上轉換舞台道具,此時,舞台燈光沒有完全變黑,相反,舞台燈光效果在換場景時帶給觀眾另類觀賞--多個方格在舞台上不同位置跳躍,充滿動感。幾分鐘的換場效果,讓觀眾能在短暫之間調節心情欣賞下一場的演出,確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更換場景安排。

        世間一切的事都是沒有理所當然,只有一廂情願。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四長兩短--評舞台劇《蝦碌旅遊預警》

        題: 四長兩短──評舞台劇《蝦碌旅遊預警》
        文: 方可玉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0年8月5日及12日 | 華僑報

        壹、 翻譯生動

        《蝦碌旅遊預警》是澳門青年劇團繼《武松打蚊》後的又一部喜鬧劇作品,劇本原名為Alarms and Excursions,由英國近代著名劇作家Michael Frayn所寫。劇情由六個故事組成,四長兩短,內容分別由劇團藝術總監李宇樑與監製劉佩儀翻譯。篇幅較短的《坐視不理》將客機起飛前的例行飛行安全程序廣播大變樣,由李宇樑翻譯成粵語的台詞相當鮮活有趣,配之空姐透過投影的形體示範以及三位乘客的誇張表情,令觀眾笑不停口。由劉佩儀翻譯的《兩pair人在途上》是最貼近兩性溝通相處之現實的一場戲,而這種貼近的實現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平實自然的對白,令觀眾很容易從舞台上的兩對夫婦身上找到自己與伴侶或者身邊所識夫妻的影子,成功將一部外國作品完全本地化。

        貳、 形體多變

        今年獲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喜‧鬧劇)的鄧偉傑作為《蝦》劇的導演,是演前宣傳的賣點之一。這位善於形體創作及表演的導演對於演員在運用形體語言方面的有效培訓,在情節短小精悍的《乾杯》中可見一斑。該故事以某一公司年終晚會為背景,站在舞台後方中央的梁韻儀飾演一位操內地口音,語速飛快的領導,當她滔滔不絕卻毫無條理地作工作彙報並致祝酒詞之際,梁恩倩、葉嘉文、梁健婷所扮演的三位員工則在舞台前方站成一排,手捧文件夾與酒杯等道具,擠眉弄眼,扭腰擺臀,變出許多不同的身體造型,表現出跟不上領導跳躍又混亂的指示卻極力為之的窘態。劇本對於這種溝通失效現象的諷刺,正是透過演員豐富多變的形體動作與表情塑造而實現;另一方面,與之形成對比的台詞本就發揮了背景陪襯的作用,但因夾雜口音的設計,不僅增添了滑稽感,且更貼近本澳外勞人口增加,語言問題造成溝通障礙的現實。

        參、 新人用心

        故事節奏較緩的《兩pair人在途上》由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表演課程的三位畢業生(陳耀光、楊麗虹、陳智斌)及戲劇表演經歷相對豐富的梁恩倩擔當演出,飾演旅途中入住同一酒店相鄰房間的兩對夫婦。在這個唯一可謂涉及感情戲的故事中,四位年輕演員對於情境與人物拿捏準確,對白清晰,舉止流暢,將男女角色性格的異同表現鮮明。雖然偶有「食螺絲」情況,但各位演員用心而不刻意的表演合理地將普通夫妻間常有的問題放大,諸如在生活習慣上的小摩擦,性格分歧,情感表達與接收之迥異等。透過兩pair人在旅途落腳點隔「牆」(實則無牆,兩張床並頭而列)「共渡良宵」的過程中,觀眾能夠發現、共鳴甚而玩味不少兩性話題,比如女人對洗手間的敏感關注度高於男人,而注重生活細節與否或在婚後講求情調、浪漫的程度,倒不取決於性別。

        肆、 轉幕輕鬆

        《蝦》劇是一部現代氣息濃郁及動感豐富的作品,幕與幕之間的切換主要依靠鄺雅麗的燈光設計與胡家兆的音響設計之配合,前者簡潔,後者活潑。當一個故事演完,燈光變暗,舞台水平面不同位置便交替出現大小不一、橙色邊框的長方形,猶如一塊失靈的線路板,令人不知下一個亮起的方框會在哪裡。如此設計亦相當熨貼數個故事一再表達的主題,即人類生活對於現代科技的過分依賴,在面對科技產品的有限或故障時,人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愚狂行為。觀眾可以看到負責調換場景的工作人員訓練有素地踩著背景音樂的輕快拍子,踏過腳底下不循章法而活潑閃爍的方框,在十幾秒內佈置好下一個故事的場景及道具。這樣的轉幕保持整齣戲的動感與格調,亦讓觀眾在愉悅的氣氛下輕鬆調整一下,從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另一個故事。當然,與鄺雅麗同為香港演藝學院校友的李峯也是功臣之一,假如沒有其單純、簡易的舞台設計,前述具有特點而叫人印象深刻的場景轉化便難以實現。

        伍、 首尾長氣

        開幕故事《警報響起》發生在兩對夫婦其中一對的家中,四位舊友重聚之際,不明來歷的電子噪音、休止不成的報時器聲、私家車防盜警報器聲接連響起,此起彼伏。當各個人物愈是極力想查明聲源或警報起因,以求息「聲」寧人,偏偏「聲」與願違,引得舞台上一片騷亂,甚至釀成「血光之災」。演員走位與人物調度雖「亂」中有序,但面對劇本對白原有的空泛以及角色被各種警報激到瘋狂的反覆表演(兩者應該皆是劇作家特意為之以突出主題),觀眾難免覺得情節沉悶。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第五個故事《諸事不宜》中,由於四位人物之間的溝通完全靠一部傳真機進行,會錯意的結果便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演繹雖盡誇張之能,卻窮於變化,類似的主題一再被反映、強調,盡管也稱得上是對荒誕現實的持續警報,但因節奏有欠明快、內容略嫌單調而削弱了作品的抨擊力度。最後一個故事《話別》安排人物在臨別之際終因八卦他人閒事而打開話題,從而遲遲byebye不成,甚至糊塗到主賓倒置,揭示現代人溝通能力下降,交流內容膚淺平乏的現實。然而,節奏掌控仍然欠佳,對白無聊長氣,表演亦不見新意再現,令觀眾想快快同這個片段「話別」。劇團創作人員在對這幾個篇幅較長的故事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中,若能重組內容,潤色台詞,豐富表演,那麼演出首尾部分將更具吸引力,信息傳達更清晰有力,從而提升整齣戲的可觀性。

        陸、 場刊有誤

        七月十六號晚《蝦》劇演出中的《警報響起》與《話別》兩個故事人物一致,情節關聯,首尾呼應之意圖明顯。四個角色分別由劇團主力(皆為澳門演藝學院教師)葉嘉文、梁健婷、黃柏豪及歐夢秋飾演,然而場刊「劇情簡介」一頁中卻將《兩pair人在途上》的四位演員名寫進《話別》的演員名單中,與演出事實不符。不過,這個錯誤反倒如同一種伏筆或一個啟示,即是假如首尾兩個故事由劇團的「新力軍」擔當演出,十位演員互換角色,參演另一個或幾個故事,如此嘗試是否能進一步達成劇團集教、學、演於一體的宗旨,令團員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亦令教師與學生以及演員之間擦出新的火花,迸發新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