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蝦碌旅遊預驚》觀後感

        題: 《蝦碌旅遊預驚》觀後感
        文: 綠衣人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0年8月19日 | 華僑報

        七月十六日在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的《蝦碌旅遊預驚》,無論是宣傳海報或場刊封面,以為《蝦》劇是講述旅遊期間所遇到的蝦碌事件, 而當觀眾進場時,又聽到《summer holiday》這首歌,在這麼多因素影響下,自然而然,直覺上都會以為整場演出都是講關於旅遊的蝦碌事。但實際上,事情不一定是理所當然。

        《蝦》劇是澳門青年劇團(以下簡稱「青團」)自去年成立至今第四個演出,「青團」是澳門演藝戲劇學校屬下之演出團體,演員主要來自戲劇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如果有看過前三個演出:《天琴傳說》、《武松打蚊》、《竹藪中》,相信對演員都不會陌生。《蝦》劇不是一個有完整故事的劇本,而是由劇團人員自行翻譯英國著名劇作家Michael Frayn六個作品,《警報響起》、《乾杯》、《兩pair人在途上》、《坐視不理》、《諸事不宜》及《話別》組合而成。

        舞台就像人生的一塊放大鏡,將我們日常生活已經習已為常,覺得已經是很自然的瑣事放大,呈現於舞台,嘗試挑起觀眾的五官神經去感受身邊那些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六個作品中,除了第一場《警報響起》及最後一場《話別》內容是首尾呼應,由主人家請客到主人家送客所帶出一連串看似無聊胡鬧的瑣事外,其餘四場都是獨立的短劇。其中三場《兩pair人在途中》、《坐視不理》及《諸事不宜》將旅行者最不想發生的尷尬事、倒霉事、習已為常的事呈現觀眾眼前,讓觀衆重新體會這些似曾所識的經驗。

        雖然六場演出的內容沒有甚麼聯系,但整個演出主調是一種輕鬆喜鬧的氣氛作為主要表演形式,故應以簡單的說話內容及較多的肢體語言來配合,從三場以旅遊為主題的短劇中,以《諸事不宜》及《坐視不理》能帶出這個效果,《諸事不宜》以接機為主題,由於接機的人與被接機的人在仍未有「手機」這樣方便的通訊設備,只靠家中一部電話錄音作溝通時,所帶出一連串的蝦碌事件,一些不可能發生的意外就有可能發生了。《坐視不理》是飛機上的機倉服務員示範救生設備的使用,表演者配合幕後的說話,用帶有誘惑性的肢體去「表演」示範,讓觀眾聯想起一本正經的空中小姐的示範方式成一個強烈對比。《兩pair人在途中》由於說話內容太多,加上表演者的說話表達沒有明顯的層次感,讓內容變更沉悶,雖然最後有些蝦碌出現,但已失去效果。

        其餘三個短劇,以《乾杯》最突出,故事通過一間大公司在業績報告會上,高層不斷的說,下層不斷的做,但下層卻只有一對手、一雙腳、一個口,但他們就要拿著一只杯、一只碟、一個文件夾、一支筆、一條餐巾、一瓶紅酒。三個下層人員要用他們有限的「資源」去完成高層的指示,效果有目共睹,就是手忙腳亂。當高層輕鬆自在說「乾杯」、「鼓掌」,於是傳來一陣打碎玻璃的聲音,聰明的觀眾一定知道為什麼,這正是高層與下層人員溝通的普遍方式。

        六個演出中,換場時沒有落幕,由工作人員伴隨著明快輕鬆的音樂在台上轉換舞台道具,此時,舞台燈光沒有完全變黑,相反,舞台燈光效果在換場景時帶給觀眾另類觀賞--多個方格在舞台上不同位置跳躍,充滿動感。幾分鐘的換場效果,讓觀眾能在短暫之間調節心情欣賞下一場的演出,確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更換場景安排。

        世間一切的事都是沒有理所當然,只有一廂情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