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非一般CULT片──弦外有餘音的《屍營旅舍》


  對於CULT片,身邊似乎沒有太多朋友會欣賞。這種集血腥、色情、暴力、荒誕和恐怖……於一身的片種,不少人的評價是──「故事無厘頭」、「太過血腥了」、「暴露鏡頭根本沒有需要」……然而當你以放鬆的心態去看,CULT片其實可以給予你更多,它將所有小事化大,盡情刺激大家的官能感覺和神經,但其實故事那怕更天馬行空,很多時候,它們所希望表達的大道理,仍能發人深省。

  近期上映的電影《屍營旅舍》,最初以驚慄片作宣傳,事實上這是一部CULT得不能再CULT的電影,集結了我上面提過的血腥、色情、暴力、荒誕和恐怖……拍成一個時代不明的故事。值得一讚是故事還算滿有深意,沒有刻意地去說教,但卻將一班自命是高科技、高智慧,能主宰人類存亡的科研工作者,與相對既狂妄、淺薄、無禮、無知,甚至墮落的學生分列對立的兩面。因為在科學的幌子下仍存在的一種迷信,愈像是高高在上的人,反而愚昧地以扼殺他人的性命來換取長治久安,最終人就是靠一種原始的求生本能,雖然未能真正改變世界的前景,但至少他們可以說雖死無憾。

  電影一開首其實已埋下它的不平凡處,沒有點明之下,出現一群類似科研人員在討論一場比賽,讓人猜想到接下來的劇情肯定就是因為比賽而來,繼而才進入正題,以三男兩女大學生到與世隔絕的森林旅行故事,明顯是希望大家誤會這是個千篇一律,傳統得俗氣的驚慄故事。兩名俊美體育健將兼高材生、一名性感的女生、一名乖巧伶俐的美女大學生,加上一名神經敏感的男生……鬼影憧憧,甚至發生分屍命案……一切一切,源於這個世界原來需要有人「犧牲」,做祭品。

  高科技的背後原來脫不了對神祗的膜拜、鬼怪的背後亦脫不了人為的操縱,以為經過專業人員安排的血腥虐殺可以一面倒的獲得勝利?CULT片才不會讓你輕易猜中,除了片中嘲笑日本組那一段讓人有爆笑感覺,到後來峰迴路轉,大學生以弱勝強,帶出了反霸權和高壓的味道,亦讓人有大快人心之感。雖然那結局可能正如痛陳利害的科研人員所述,沒有犧牲者取悅神祗,可能改變了世界的秩序,讓諸神震怒,不過個人而言,仍是喜歡這個不會大賣「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將片中大學生這種忠於自我的連貫個性。經過連串血腥驚嚇後,留下最後幾分鐘讓觀眾反思,這劇的布局以及意念相當好,能夠精簡劇情,那怕是被視為劇情多有犯駁的CULT片,這時看來亦是剪裁恰到好處,有讓人回味的能耐。

  文: 承鈺 | MCSPA會員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嘗試.翻身


  慕著毛sir(毛俊輝)之名到澳門文化中心看《一起翻身的日子》(以下簡稱《翻》),我雖不熟歷史,也不熟政治,但單從一個澳門打工仔的角度看《翻》,亦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借看從前,諷刺今天,笑著看,愁著走!這是藝術總監毛sir跟兩位本地年青導演譚智泉及陳飛歴的故意,還是劇本的力量?或者你與我,對潛移默化的人與事,因為身同感受,也開始想嘗試「翻身」?

  鏡框式舞台以梯田設計,在泛黃的舞台燈光下,觀眾彷彿拿著舊相片般閱讀歷史。台上慢慢步出一個個身穿黑衣的演員,七男四女,自我介紹後披上戲服(農村衣服),繼而勞動:耕種、拉牛、倒糞、行乞……。正是「人靠衣裝」,一件怎樣的衣服就直接告訴大家:他是怎樣的人,是甚麼身份與地位。對以前的農民來說,或許只懂不斷勞動,根本沒有思考為何一直背負地主的枷鎖,被控制土地、牲畜、房屋,沒有料到一分耕耘竟然「沒有」一分收穫,可能只有半分,甚至更少,卻是逆來順受……,直到廖書記(沈榮根飾)的一個問題:「邊個養緊邊個」?「翻身」行動展開了。

  「嘗試」,對張莊農民建立「新世界」起著重要的意義,沒有那群去思考、起革命和勇敢的人,就沒有今天的社會。「知識改變命運」,不甘原地踏步,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那些有勇氣和敢於嘗試的人,是值得擁有掌聲。 但是看到小村莊「翻身」一次又一次……,對,一次又一次,歷史好像不斷重複,地主控制農民,農民領袖控制農民……每個階段都逃不過階級問題,總有不公平和問題存在;「翻身」像愚公移山,也像困獸之鬥,彷如不可能的任務,令觀眾有感無奈,更何況當時在努力起革命的農民呢?

  在澳門找一份工作不難,但奈何怎樣努力也追不到現今物價通漲、樓價暴升……,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以前有地主,今天有地產霸權,循環地演奏著革命進行曲。今天的「貧農」還好,可以有資格申請各式社會補助,但那些算不上「貧農」也達不到「中農」的「夾心階層」,便只有啞忍!在《翻》中,最舒服的應是口操台山話、逗得觀眾樂開懷的王婆婆(陳鞍肵飾)那類型,苦惱最少,等待分享每次革命的成果;真寬(談樂慶飾)和侯隊長(梁兆富飾)則是能者多勞,還要面對每次「翻身」的問題、選擇和自己!有多少人能在眾人面前坦承錯誤?在失敗後再改進?劇中的「過關大會」,是強調理想也是諷刺,是超現實的情況,是事與願違的矛盾,更是全神的真實世界。陳書記(譚淑霞飾)要侯隊長改正處理張莊的方法,映照在今天的辦公室裡,上司一句要改!就要改!那怕準備了多少的心血,也要重返原點,由零開始!戲裡戲外,思考過後更貼近現今境況,劇中對白沒有刻意咬文嚼字,明顯想要拉近年代的距離,借古諷今。

  《翻》給大家的啟迪很多,與其抱怨不公平,不如設法嘗試改變,無論成功與否,過程既美麗,經驗也難得,何懼之有?《翻》的團隊也不是在嘗試、學習、成長、改變,翻身嗎?筆者剛開始確是為毛sir而來,但到劇終反而被《翻》的不懈精神所感動。無論《翻》的口碑如何,整次「翻身」都是一個美麗的過程,值得擁有掌聲!台上擔綱的演員和導演,台下身為觀眾的我們,都應該要持有一種正面的態度,從每一次嘗試中學習,為下一個翻身作更好準備。

  文: 李義 | MCSPA會員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達明一派之於「型」


  近期香港的演唱會,先有達明一派,後有太極樂隊,兩大80年代的組合icon,加上經常在樂迷心目中的BeyondRaidas,以及很多幾乎被忘記的名字,像小島、浮世繪、赤道、Blue Jeans、風雲、Fundamental等,象徵了一個時代,亦伴隨我們成長。

  在選擇購買達明一派演唱會門票時,朋友問我:「你不看太極嗎?」No!不是說太極不好,只是風格很不同;與朋友談到看演唱會,與我同期成長的友人,亦坦承:「我喜歡Raidas,不喜歡達明。」這是個人選擇,其實亦代表了我們各自的風格,以及在成長期被賦與的氣質。

  在達明一派和Raidas之間的最大分別,個人認為是前者以「前衛」、「有型」及社會批判的風格,夾以一些抒情;Raidas最受歡迎的如《傳說》、《別人的歌》又或《傾心》等,情話綿綿而又個人感情化為主,與當年為他們填詞的是林夕不無關係。

  喜歡達明一派除了他們的音樂前將前衛與傳統結合,像《石頭記》便是一大經典,將電子音樂譜入了古典內容,從作曲、編曲以至填詞,充份反映了他們那一種創造性。除了這種抒情系列,還有那一些談到社會現象和政治的控訴,諷刺和寓言意味沉重。《天問》、《馬路天使》、《十個救火的少年》等,反映時代而又不失悅耳,讓那時尚是懵懂少年的我們,啟蒙對社會的觀察和反思……

  當然達明一派作品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陳少琪及邁克那些以小說名字匯入歌詞中的作品,如上述的《石頭記》,剛好是我在學時期接觸到的一部古典巨著。其餘像《傷逝》(魯迅愛情小說)、《一個人在途上》(郁達夫的文章)、《半生緣》(張愛玲愛情小說)、《今夜星光燦爛》(亦舒愛情小說)、《禁色》(三島由紀夫小說)……同樣是將文本的故事放入歌曲之中,那些日子,個人亦沉醉在這群作家的筆下,那種浪漫的感覺,並非一般言情歌曲可以相比,亦體現了達明一派作品的與別不同,他們這批情歌完全不落俗套,前衛的電子音樂配合虛無感覺的歌詞,也許就是一種「型格」,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所俘虜的樂迷有點與別不同,當中,也包括我。

  文: 徐薏 | MCSPA會員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譜世之頌


  跨界合作的表演藝術模式似乎已經成為無可阻擋的大趨勢,戲劇與舞蹈、音樂與劇場、舞蹈與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與視覺設計等等,近年均可見於澳門各大、小劇場以至公共空間的演出。而在今年的澳門藝術節裡,以敲擊樂呈現的兒童劇《馬騮仔擊鼓夢》,應可滿足不少兒童觀眾的好奇心;《末代貴妃》採用多媒體和視覺設計創造的時空穿越,也為觀眾帶來疑幻疑真的感受。在本週五、六、日晚,本地音樂家李慧芬將會聯同沙畫藝術家馬穎章,並與一班合作無間的創作團隊,聯合舉辦名為《譜世.頌》的音樂演出,相信對於想要同時滿足視覺及聽覺享受的觀眾和聽眾,《譜世.頌》可能已經被列入了搶購門票的名單之內。

  如果有留意李慧芬過往在本澳的演出歷史,不難發現今次《譜世.頌》的演出模式,基本上與二零零七年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辦的《觸動.李慧芬多媒體鋼琴創作音樂會》有頗多相似之處。但有不少經驗證明,扣人心弦的演出並非只限於每次都必須以不同格式、及與不同範疇的藝術家碰擊而成,那是一個尋求發現最適合、最恰當的演出方式的過程,只要能夠發掘其法,令人讚賞的演出是可以達成的。因此在今次《譜世.頌》的宣傳資料中,我們能夠繼續發現李慧芬主理作曲及鋼琴演奏,電子音樂創作部份也是仍然由陳蔚風負責,伴奏的弦樂手設置亦然。另一方面,《譜世.頌》中亦有較《觸動》音樂會作出了更動及新增的嘗試,包括把豎琴換上了長笛,前作經由多媒體呈現的錄像視覺效果,則嘗試與即場表現的沙畫藝術家合作,更新增了澳門手鈴協會的手鈴演奏,這是在澳門較為少見的合演。

  雖然製作團隊在對《譜世.頌》的主題似乎賣了一個關子,究竟所頌之音韻是如何譜於世上?它所詮釋的意像又是甚麼?但從「光影。琴音。沙畫。紗窗後面有些什麼故事?百年古老劇院的味道是怎樣的?」(主辦單位的文宣內容)似乎可以推測得到,「用心欣賞」是該節目向聽眾/觀眾提出的首個需要擁有的賞析條件;在舞台上,音符和沙畫將會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想像空間,藝術家透過四個樂章抒發其對生命的體會,聽眾/觀眾置身其中、安座在歷史悠久的崗頂劇院裡,說不定只消一瞬間便可突破時空的界限,隨著樂曲傳入耳朵、沙畫影像映入眼簾,人類在現今世上需要反思和重新認識的自我需求,乃至對生命奧秘的窺探也可由此得到頓悟。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賣命與付出


  對「50堂領導力必修課!讓團隊成員甘願為你命」這本書的名字很有保留,蓋因嘩眾取寵的暢銷書技量已是司空見慣,但往往過份被外觀而抗拒的藉口,時常會令自己錯失很多接收不同訊息的機會,抱著「儘管一看」的心理翻閱下來,卻讓我把它的最後一頁也讀完了。

  它擁有的吸引力,並非如何能夠保證讀者在五十堂課後,成為一位出色的領導者,而是全書藉著作者史帝夫.阿納森(Steve Arneson)的不斷提問,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盲點、要你面對自己預設的種種藉口,也許書面的英文文宣才是它最貼切的命題”50 Ways to Break Out, Take Charge, and Move Up”

  書中只是以數個章節輕輕提點讀者一些老掉大牙的節眼: 個人能力、專業知識等,更多的卻是在推動讀者,必須勇於踏出個人的安全圈、擴闊生活圈子,以及最終要放開自己所擁有的權力,付出自己的寶貴知識。對於熱衷成為領導人、成為主管、成為號令一切的讀者而言,這似乎是相互衝突的──「隊員都懂了我所會的,我還能夠安坐領導的寶座嗎?

  然而,若讀者以書中的章節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再放開自己只是短視於工作的範疇,你會發現在生活裡,與家庭、朋友,以至個人的生活態度,「領導」的含義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命令與服從的關係,它還包括一種魅力,能驅使個人的不斷成長與進步,讓個人和週遭一切融合,使自己懂得反思,從以獻出個人的力量,回饋社會。

  尤其欣賞最終章節「重點不在你」,作者逐步引導讀者放下個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和自我保護意識,為讀者介紹比此更重要的各個元素: 隊員、團隊、時間、社會、奉獻的心等等。要否認個人的重要性,這與現今社會氣氛、需要不斷追求認同自己的取向是背道而馳的,可是能夠認同自己的,說穿了還不是要依賴個人以外的一切人與事?

  當社會正在發展、或是在被逼發展的壓力、大家都紛紛尋求往金字塔頂向上爬的時候,多少人是被無情的競爭推滾到塔下了? 你是否也置身其中而感到無奈?大家都忽略了上升的力量,其實都是來自下層有那麼一批願意為你作為基石、為你付出和承托向上的他們。因此能被譽為成功的領導者,都是有蹟可尋,願意上下溝通、願意帶領隊團一向往前的人物,反觀刻下,懂得放下個人虛榮,願意與團隊共同進退的領導,可有一二? 在想要團隊為個人賣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可有為團隊首先付出了甚麼?

  文: 沓靖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