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可怕的標準


  《醜男子》是一個甚具哲理的故事,一具由整型醫生塑造的完美面孔,在落入多於一個人的面上時,究竟擁有那一具面孔的人才是「我」?「我」的定義又是如何?

  有約四分之三的故事情節落墨於主角Richard(潘志毅飾)從奇醜無比到俊朗絕倫的遭遇,從被人忽視至萬民景仰,令單純的心被扭曲,Richard享受成為焦點的感覺,他背棄對妻子的忠誠,縱情於權力與色慾之中,直至他在道上發現不止的一個「他」,Richard對自我的存在逐漸模糊與存疑……。這是探索心靈、存在與客觀價值(美與醜)的一部新文本,然而在所有事物都被「標準化」的現代社會裡,從學校至社會、從學生至投入社會的人,誰又不是朝著被普遍認同的「標準」而自我「整型」?

  Richard被裹上磞帶時的嚎叫聲,尤教人心寒,我既欣賞導演莫偉豪能發掘演員潛能的技巧,也被潘志毅的能量深深感動,那撕心裂肺的嚎叫代表著拋棄自己的面容、面對未知將來的恐懼,而這何嘗不是每個在社會裡掙扎求存的人,為要追求「標準」而經歷無數痛楚的叫喊?

  過度訂立標準是危險的,最明顯的現象是所有人都會沒腦兒地朝向一個模式發展,甚至乎是講求創意的文化藝術。就以本地劇本創作的發展為例,「澳門情懷」的標準化已經逐漸影響著劇作者的思維,在追求劇本可以被呈現於舞台上的終極目標(表面),所謂的人情味、懷舊、城區變化、賭場等等元素都不約而同地充斥在「原創」的故事裡,蓋因這是最容易聯繫「澳門」的標準內容,可是「澳門」的定義、其標準便真的只有如此這些?

  《醜男子》的演出教我感到心寒,誠然這並非指其演出不堪入目,反而教人驚艷,所指的震撼是它的訊息竟然與澳門的發展現況如此的不謀而合! 在追求大製作、經典文本的劇場裡,我甚喜能有《醜男子》這麼一個製作及演出團隊,它可以讓已經習慣觀賞、並以此為「好」標準價值的觀眾,能知悉在澳門的某個小角落裡,有一批年青劇場工作者,正為挑戰這個陳舊且可怕的標準而努力。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


  澳門文化局剛於龍年的最後一天,舉行擬於二零一三年推出的「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介紹會,提出將為澳門有志於攻讀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化創意產業、文化遺產等四大類別的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的人士,經過申請及審批後,可獲提供最高達十二萬澳門元的津貼。

  坊間對此計劃的意見不一,有贊同政府「收緊」批資及提高審批門檻,利於精英人才的培訓,而綁綑式要求受資助者在完成課程後,必須回饋澳門的相關專業,對受資助者學成發展有一定經濟保障。也有不同意見人士指此種「尖子式」的審批,會扼殺其他水平一般的學生,擔心資源最終會落入小數人士的手中。姑且勿論此計劃在經過細緻調整後的最終方案如何,然而參考兩極意見的重點,似乎日後手握批審資助的專業人士的眼光,更是教人注目。

  過往如要在海外攻讀藝術類課程,都可以嘗試向本澳多個政府部門或私人機構申請資助,惟各單位的審批程序和標準不一,完成課程的學生亦礙於個人或客觀條件等因素,能真正回饋澳門藝術發展的不多,致使資助成效一直存疑。現時本澳社會裡實有不少海外負笈歸來的人士,但礙於藝團發展主要資源仍是來自於政府,因此民間社團難以負擔支酬聘請全職人士,而政府部門(如澳門藝術學院、文化局等)可以吸納的人才數目亦有受制於政府的整體人員編制架構,所以眾多曾攻讀藝術專業的學生,都已流散在娛樂場、娛樂制作公司或從事與藝術毫不相干的領域,這也是藝團經常鬧「人才荒」的主因。

  是次文化局開宗明義的闡述審批要求,並引入競爭性的機制,應有利於集中資源培訓具潛質及有志於留澳發展的藝術專才。然而每年六百萬澳門元的公帑並非一個小數目,文化局有志要拋出這麼一個充滿挑戰的計劃,從長遠發展而言是值得支持的,那五十名將會獲得資助的學生,他們日後對澳門藝術發展的貢獻,不單是向外界證明澳門也存在藝術優異人才的事實,也是「文化藝術學習資助計劃」一張成積單,雖然此成積單將要三至四年後才得知成效,但可預期在計劃正式出台之前,文化局所要面對外界的壓力不少,究竟在受壓之下而成的最終計劃能否保存它的原貌,這將考驗文化局各領導在推動本澳藝術的決心了。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精明之選


  以往在每年二月份都有澳門文化中心主辦的「開箱作業」,為本地劇場工作者提供實踐個人創作的機會,天邊外(澳門)劇場今年卻不讓其專美,在上月底舉行《劇場搏劇場.2013》新聞發佈會,向公眾宣傳有關在本年二月份,來自香港、廣州及澳門藝團製作的四部劇場演出。

  主辦單位稱《劇場搏劇場.2013》裡的「搏」字取其同音的多個意思,有謂把不同地域、文化、美學特色的劇場精神,分別置於同一個劇場空間內,透過展演、工作坊的演出形式,讓持有不同「美學精神」及「文化視野」的藝術家及作品,在劇場中相互進行拼搏、接駁和「放手一搏」(冒險)。四部作品分別是改編自當代德國劇作家馮‧梅焰堡(Marius von Mayenburg)黑色喜劇《醜男子》的同名戲劇(澳門)、探索心靈及自我反思的《紫河車》(廣州)、尋找記憶片段的《Preserving Happiness(澳門),以及關係當下社會的《是沙也是你和我》(香港)

  小劇場演出過去多集中於曉角話劇研進社屬下的曉角實驗室,由於演出涉及前期準備、排演以至正式上演,不少創作均因為無法覓得場地而與觀眾緣慳一面。但隨著本澳年青劇場工作者在接受專業訓練後的加入和主理,現有戲劇農莊、葛多藝術會、連勝街47號、自家劇場等均已經擁有其硬件配套較為成熟的演出場地,也使得劇場演出有越熱越烈、越演越多的趨勢,各主辦演團更紛紛組織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動如「新晉導演計劃」、「黑盒劇場計劃」、「演書節」等等,當中不乏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可以預期二零一三年將是令喜愛劇場演出的觀眾必須作出取捨的一年,因為澳門基金會、文化局、澳門文化中心等共同「推動」文化活動,這現象已經使人詬病有功能重疊之嫌,而民間團體也是一個接一個的系列活動置於觀眾眼前,當中是否會有良莠不齊的作品?這也許是無可避免的,唯有相信演團舵手的專業眼光。但在本地觀眾沒有明顯增長的前題下,相同的觀眾群則要有精明的眼光以及充足的時間,細心挑選不會讓其後悔的節目,也要好好的調度時間,才可以在二零一三年裡獲得良好的觀演感受。魚如熊掌既是美事,只怕遇上濫竽充數的演出時,不排除使已經「買少見少」的觀眾,更容易跌入商業化的明星宣傳及製作之中。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試映會後的期待


  去年有本地文創社團邀來香港電影界的專業人士來澳,主理密集式的短期電影專業課程,最後從七十多位學員中挑選了其中的三十六位,分成六組並提供有限的資源,從零開始拍攝電影短片。有關短片終於在本月初在永樂戲院二院進行了試映,分別播映其中四組的短片(影片長度少於二十分鐘)各有主題和特色,計有黑色幽默《慢慢嚟》、青春愛情《小芬日記》、人生哲理《一線之差》及都市情感《流聲》。

  《小芬日記》是當中較為突出的作品,吸引之處並非故事主線講述跑手小芬與男同學之間的情感發展,而是那充滿全片的青春氣息──少男少女、夕陽西照、通俗易懂的對白、彷如《那些年》的普通話旁白等等,它們都很容易地便引導觀眾進入電影裡的故事。同樣是講述男女情感的《流聲》卻是找不著重心,以男、女二人相約畢業後一同前往海外升學,最後女的因為家中出了狀況,只得留在澳門,男的在多年後回澳再遇上,卻發現「桃花依舊,人面全非」。這本是不難引起觀眾共鳴的主題,影片卻因為要平均地交代男、女以及環境變化,使得觀眾可以切入故事的角度被模糊了。

  《慢慢嚟》說是幻想式的黑色幽默喜劇,但片中能令觀眾發笑的點子不多,因為要處理主角「自作自受」的下場,也使得全片的調性更偏向哀愁,正是「悲哀有餘而觀樂不足」,而且該片的後期處理似是頗為粗糙,多處可接上空鏡的剪接欠奉,使故事的連貫性被打上折扣。《一線之差》驟看似是懸疑片,而影片初段所塑造的氛圍,也幾可說服觀眾相信主角是要造炸藥威脅女友成婚,可惜結尾卻是犯上了說故事的老毛病──自我解說;在短短的兩分鐘裡,平舖直敘地將之前的十多分鐘懸念簡單地說穿了,使整部影片突然變得俗套,教人想起電視機裡的肥皂劇。

  雖然是試映會,整體而言各影片的完成度也已經相當高(聞說從籌備至完成播放成品只有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據悉大部份學員都不是從事電影或拍攝的相關行業,只有透過短期學習便放手一博,故此各片中均存有色調和聲音處理、分鏡,乃至故事劇情及導演手法等問題,亦不足為奇。試映會後有認識的學員告知,將嘗試把試映的作品再作打磨,希望能趕及參加本年《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2013》。也許此類尚屬於起步階段的本地製作短片,要參展獲獎的可能性不高,但製作團隊能有著精益求益的心態,也是大方接受各界的意見,這份誠意及態度已經足夠教人對澳門電影的未來發展前景,有所期待。

  文:沓靖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