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Perfect Blue

  「多種人格」在近年成為不少電影、電視、戲劇和小說的題材──24個比利》、《暴風語》、《安堂機械人》、《魔警》等等都是描述人物在擁有多種人格下所面對困境,故事的張力經常令讀者及觀眾喘不過氣來,卻想不到原來早於十七年前,日本早已透過動畫電影方式有表現多種人格的作品了,而且該作品更曾獲得多個國際影展的好評、包括在一九九七年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幻想電影節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在葡萄牙Fantasporto奇幻電影節則獲得最佳動畫電影獎,更在美國紐約州錫拉丘茲每年舉行的B電影影展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這部電影便是根據日本作家竹內義和的小說作品《Perfect Blue:完全變態》改編、由導演今敏執導的動畫電影《Perfect Blue(中譯:藍色恐懼-未麻之部屋)

  故事講述主人公霧越未麻是三人流行音樂偶像團體中的成員之一,但她的藝人公司決定為她轉型為演員,未麻在服從公司的安排下,心底裡卻不時出現一把聲音在勸告自己要拒絕。另一方面,未麻的死忠歌迷對於偶像棄唱從演的安排暗地裡感到不滿,圍繞著未麻身邊的人物一個接一個的離奇被殺,令未麻感到越來越不安,那一把聲音更化身成人型,出現在自己面前,在連經理人都遭受不測之後,冷血的殺人兇手原來是那位意想不到的人⋯⋯

  雖然只是動畫電影,但《Perfect Blue》的分鏡一點也不馬虎,故事聰明地將未麻插入關於多種人格的電視劇拍攝中,使得未麻的心路發展能穿梭於戲裡戲外,真實虛幻的交替,讓觀眾很快便能移情於未麻的角色中,究竟未麻遭遇的不幸是真的嗎? 那些被殺害的人又當真與未麻有關嗎? 未麻能否成功走出她的多種人格? 在一百分鐘的全片中,直至最後的十分鐘才揭開兇手的真面目, 在此之前的九十分鐘卻絲毫沒有悶場,雖是只維持小說基本精神的改編,但編劇村井貞之確實顯出功力,懸念和殺局一環緊扣一環,未到最後著實難以猜出兇手。

  因為觀看《Perfect Blue》後,筆者不得不承認需要重親認真搜索滄海遺珠。就故事的主要劇情發展,一九九八年的《Perfect Blue》與二零一零的《黑天鵝》竟然是出乎意料的相似! 網上亦曾出現微言有指後者抄襲之嫌,然而藝術創作早已本無絕對原創,唯有後來者需要充分重新組合前人的精巧智慧,觀者亦需要倘開舊有觀念,接受新的再創作,這才是全方位推動藝術發展之路。

  文: 沓靖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過去的電視劇大時代

  廿三年前的《大時代》,到了今時今日,仍是讓人津津樂道的大時代。無懼在深宵重播,神劇自然有它的捧場客,不少人將今時今日的電視劇與之對比,然大嘆今不如昔,從編劇到演員,那怕是連名字都欠奉的路人甲、乙、丙……原來今時今日都能獨當一面;看那跑龍套的林家棟和黃德彬,當年還真有戲,是嗎?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也許那一年你曾經笑說周星馳是個專門欺負小孩的節目主持、梁朝偉不過是個「花靚仔」、張曼玉未做影后前還屬花瓶級別……時間會讓演員成熟,但無助電視業的發展,與其回望過去,不如展望將來。
 
  《大時代》的選角,特別是男主角上很不錯,鄭少秋可以從他固有的大俠形象中突破,加上很多「火」的劉青雲,還有一眾成熟的角色如劉松仁、江毅、曾江等,是當年電視台盛極之選。女主角藍潔瑛有發揮,但如果硬說從歌手及電台DJ轉營到演電視劇的周慧敏或初出茅廬的郭藹明都算實力派那也未必,記得當時郭藹明那種歇斯底里式的演出亦受過批評,可能今時今日大家的接受程度會更好,但在當時,她的演技水平可能會被視為與今時今日的岑麗香又或徐子珊差不多。

  論到製作其實場面不算大,最重成本亦不過到了台灣拍拍外景,相比近期無線都派隊到荷蘭拍外景,觀眾的要求不是更高層次嗎?再論到攝影畫面、佈景、服裝等,是真心覺得以前的好?還是有種逝去日子不可留的悲嘆?

  借用一下林夕填的歌詞《還看今朝》:「過去了就像陪襯,在大時代前往事不再真。」因為過去的組合可一不可再,故事的突破亮點亦沒有被公式化,所以才令人感受特別深。至於說到以前的電視呎度比今天更寬,追溯到更早期的《七女性》,大膽程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要計較今時今日的電視劇是否真的「太膠」、「太假」,不如先看看社會風氣,偶爾有一些比較「出格」的電視劇,例如《天與地》、《師父明白了》、《心戰》等,很可能被咒罵得體無完膚,電視台以及工作人員都沒有勇氣以及餘地去試新的題材,供求需要下不得已墨守成規,這又是誰造成的循環惡果?


  文: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