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劇本的力量

        著名香港劇作家莊梅岩的五個獲獎原創劇本被結集成書,對喜愛戲劇的朋友可謂一大喜訊,劇作者的作品經過導演和演員的洗禮後,先勿論舞台上的展玩優劣與否,但確然不能與「足本」混為一談,因此閱讀劇本原文,讀者當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個人而言也認為是最能直接與劇作者溝通的方法。

        被收錄至劇本集的五個作品包括《留守太平間》、《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聖荷西謀殺案》、《法吻》和《教授》,主題有關於生死、德道、人性等多多方面,但各個作品之中仍有其共性可尋,劇作者都從中挖掘人性的各種可能性,更是毫不掩飾地展露人在面對現實選擇時的無力感,好比《留守太平間》論及生命的脆弱和醫護人員在此間的迷惘、《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讓讀者們反思面對「寂寞」的態度、《聖荷西謀殺案》揭示了每個人埋藏於內心裡的一份暴力、《教授》向當下社會的公義提出控訴,及至《法吻》那種教人心寒的猜疑著對人性自私與醜陋。

        莊的劇本沒有太多震攝觀眾的場境設計和複雜的故事結構,然而單從文字的表述裡,讀者們卻能自然地跟隨著主角一同經歷,在故事裡與其他角色展開對話,感受主角的一喜一怒,成功地讓讀者「移情」,由此可見劇作者在劇本中的用字精僻。事實上,洋洋萬字也不如簡單一句的心坎話,而要精煉出這麼的一句,若是久缺了劇作者對人物性格的透徹和角色關係的理解,實在是難以達成的。

        若是順著各個作品的創作時序去讀此劇本集,讀者將能發現在《留守太平間》與《教授》之間,莊對角色塑造和故事推進有更多是從側寫描述,這也可見證著一位劇作家的成長歷程。編劇導師總會建議學生開始時創作時,取材於自己最熟悉的事,所以採用第一身敘述故事和自我展示內容是常見的,並難免經常出現有主角自說自話的情況。然而在現實的社會裡,對他人的認識往往更多是來自於週遭的人與事,再結合個人的情感及經歷而建構對某個人的認知,就好比《教授》裡的教授,藉著學生和親人表達對教授的觀感,並因為經歷而發現、改觀或肯定,讀者們更容易在腦海裡認識那一位屬於自己認知的 「教授」。透過閱讀劇本以感受劇作者藉著角色傳遞的力量,這比透過觀演舞台劇的演繹時,其中再涉及導演、演員、化妝等外在因素影響,當能獲得更真實、更具感染力的震撼啊!

文: 沓靖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POP JAZZ 組合受歡迎硬 件落後聽眾受罪

  首先不得不讚澳門文化中心近年對市場觸覺的敏銳,不同範疇的節目買手均能緊貼漸流之餘,亦不忘理解澳門人的鍾愛,偶爾亦有大膽新意,將新穎的文化藝術引介給澳門觀眾/聽眾,按部就班,調教出更多熱愛文化藝術活動的澳門人。

  剛剛在上個周末欣賞了韓國pop-jazz組合Winterplay在文化中心大劇院的演出,雖然今次的演出未能全場爆滿,但亦有近九成的入座率,算得上頗為成功,樂迷們演後的戀戀不捨,讓Winterplay三度謝幕亦可以反映出觀眾的心情。

  唯一美中不足可能是大劇院的音響問題,音響設施未如理想,嘈音較多之餘,在控制音量方面亦令人頗為失望,由於此組合的團長兼吹小號(小喇叭),透過那「欠佳」的音響形成刺耳的效果,逼使觀眾忍受。

  說回這支pop-jazz組合演出,若非文化中心的宣傳組在網絡上放上了由他們重新演繹的經典歌曲《Billie Jean》的話,缺少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作為背光效應,也許大家對此組合的興趣亦會稍減,雖然當晚演出只有這一首重新冠以JAZZ色彩的歌曲算是較為耳熟能詳,其他大部份的歌曲都是組合原創,收錄在他們的唱片之中。

  具體上這組合主要由團長小號手兼作曲Juhan (李柱翰) 及聲線沉穩的女主音Haewon (慧媛)為核心,音樂亦結合了JAZZPOP兩大元素,跟很多JAZZ組合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用上鋼琴,反而在今次演出中則添加兩套風格不一的鼓樂、一支低音大提琴、一支結他以及一名和音歌手。李柱翰除了作曲亦在音樂會上不時大SHOW吹奏小號的功力,特別是他與低音大提琴手合力演出一段經典樂章《YESTERDAY》己截然不同的編曲及演繹手法,新穎之餘亦能一顯所長。

  音樂會除了他們的好歌以外,團長李柱翰的妙語連珠亦成為賣點,他表示早在兩年前已跟文化中心聯絡有意來澳演出,不過直到現在才成事,並期望會有機會再次在澳門演出。他所作的曲商業味濃,亦即較易讓人接受,像《Shake it Up and Down》、《Yoboseyo Baby》及《Just This Christmas》等,旋律讓人易於接受,亦多愛用英文歌詞,兩名核心人物英語發音咬字清晰淺白,難怪近年多有機會在亞洲各地巡演,亦得到好評。

  文:方婷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小王子》

  讀者若是小說《小王子》的忠實擁躉,或者會對今年上映的動畫電影版本《小王子》(法語: Le Petit Prince)又愛又恨──愛它幾近忠於原著般把繪本的小王子完全立體呈現,恨的卻是編劇對《小王子》故事的理解下,發展了另一個屬於小王子的成長後故事,教觀眾感到一時難以接受。

  動畫電影《小王子》主要是敘述了老人安德雷與小王子之間的相處經歷,從而影響主人翁小女孩卡拉走出機械和規律化的生活模式,藉此向觀眾表達人與人之間那份微妙且不可分割的情感關係。全片可以簡分為上、下兩個篇章,上半部份從老人及小女孩的視角出發,以老人憶述在沙漠中遇上小王子的點滴、小女孩逐步發掘老人的內心世界等交織出《小王子》小說的原型,就在小女孩因為老人的奇幻遭遇而重啟對世界的好奇心時,老人病倒了,也激起了小女孩要將小王子帶回老人身邊的決心。在下半部份裡,小女孩終於遇上了小王子,而小王子竟然已經長大成人!可是小王子卻遺忘了玫瑰的獨特、與孤狸的關係。憑藉小女孩的堅持,小王子終於返回了他的小星球,而玫瑰最終沒有等到小王子的歸來便凋謝了,這卻反而令小王子得以頓悟,也許更貼近是編劇想要借助老人、小女孩及小王子來表達他的訊息,要衝破固有的規範,勇敢面對將來。

  在社會化的現實生活裡打滾越久,越是會把兒時的獨特想法遺忘掉,過去曾會思考為何存在?自己是否獨一無二的?像海浪般的成長不停地沖刷著,珍貴的回憶和意念都只會收起得更深更密,甚至會忘記了記憶的生成是因為經歷,一旦停止了當下產生經歷,他朝便再無法回頭細看。老人如是、長大了的小王子也如是,倒是天真的小女孩會鼓起勇氣,和她的孤狸一起駕著飛機朝目標出發,那是純粹的行徑,只因為小女孩知道臥病在床的老人是多麼想再見小王子一面,至於小王子的重要性是否只老人付出了時間?這可未必是小女孩所首要關心的。

  動畫電影《小王子》明顯地並非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在糖衣包裝下的小說故事裡,它如《玩轉腦朋友》般正在勾起成年人們已遺忘了的種種初心,這種被警醒後再掏空的感受並不好受,但卻會教人懂得珍惜和自省,正如電影中曾多次出現的句子──「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到」,就對小王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眼前的那株玫瑰,還是存在於心裡那份對孤狸的情感?

  文: 沓靖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且看《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

  一直以來,聽聞葉念琛編導的電影都是毀譽參半,有人喜歡他描寫的現代男女關係夠血淋淋、夠徹底;亦有人覺得他太過千篇一律,同一個模式套到各個故事情節上,跳不出框框。是故,筆者過去一直只透過電視欣賞葉導的作品,直到這次改編的《十月初五的月光》,首次破例掏腰包入場欣賞。

  安排在農曆十月份上映《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不知是巧合還是有心,然而電視台亦有份推波助瀾,安排在多個周末壓縮性重播此劇電視版,不過某程度上不知是幫助宣傳?還是有點幫倒了忙,電影版其實與電視版銜接位大約只有五成,與其說是續集,個人覺得將原本的故事發展成一個新的故事,可能會看得較為舒服。

  原劇結局是君好與禮信結婚、生下小朋友後搬回澳門居住,而Q姨及文初則搬到中山生活(故事人物及內容不作詳細介紹);但在電影版中,卻是君好一家仍在美國生活,在家人遇到意外後,君好獨自一人回到澳門,才與母親Q姨及文初等人重遇。類似這樣的變動,對電視迷來講的確有點難以接受,雖然電視版本發生在十五年前,而電影版亦安排故事在二○○七年開始,大刀濶斧斬去多枝節,例如用死來安排交待司徒禮信的去向、金勝這幾年發跡以及其身世的問題、汪海琳出現卻幾乎沒有她的戲份……到底電影只不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不可能像電視劇那樣交待所有情節,有些部份用對白將劇情帶過,個人覺得亦可以接受。

  對於演員,作為電視台慣性收視的擁護者,對眾多電視台藝人的客串演出首先多了幾分親切感,無論是打手、司機、律師、餅店老闆娘、醫生等,就算你說不出名字,亦覺得「熟口熟面」,這是與電視台合作的最大好處,眼見飾演君好父親的郭峰都一如閒角一樣,只在幾場醫院戲中出現,雖然略覺不合理,但亦說明了電影版篇幅有限,不能兼顧所有角色都有空間發揮之苦。

  不過說到發揮,個人明顯覺得佘詩曼和張智霖的確演得比過去更為有默契,一舉日一投足之間的配合,真的讓人看得很自然舒服。尤其佘詩曼已漸漸擺脫其花瓶的印象,從她演出電視劇《使徒行者》之後,演技亦有所提升,那怕很多人會說在電影中她明顯老了,但大家請明白人會老這是事實,故事中的君好亦是一個普通人,她會老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佘詩曼在戲中演出一位幾乎「家散人亡」的中年婦人,從內心所流露出來的一份憂怨、一份自責以及茫然不知所措,演得出戲味來。文初雖亦已經是成年人,經歷讓他變得世故但不失一顆赤子之心,看他對君好的無微不至、對金勝的推心置腹,以及對琪琪的若即若離,他都似乎有著一分矇懂和純真無邪之感。

  作為編劇,葉念琛在描寫澳門這個背景的題材下,沒有抬高或貶低,他順理成章的沿著澳門在那個時代發展得最蓬勃博彩和旅遊業來寫,當中看金勝的興衰,但他的一句覺得自己是澳門人,不可以離開澳門(大意類似),要重新振作,結果可以在賭壇再次彈起,可能有一、兩名澳門賭壇猛人的影子,看起來對澳門觀眾會有更多親切感。另外當然少不了葉導一貫對男女間愛情的細緻描述,無論各個角色的內心交戰,又或愛恨對錯之類,同樣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可能這正是編劇的風格,看來亦沒有太大的突兀感。不過像最後文初將字條收在手中這種心思,的確更能觸動人心,最後留一個開放的結局,讓大家繼續去思量,這種手法更為高招,將一部經典不設限制的延伸下去,浪漫的故事才能令人回味無窮。

  文: 方婷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演在《車手》之前

  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編導課程近年收生情況持續理想,相信是受惠於政府有投放資源支持的戲劇和電影類別,有興趣瞭解和參與編劇及導演的人數確是有所增加,現時共三個年級的編導班學生人數便有十多人,亦使得本地原創劇本的產量有輕微上升。這批學生曾經展演(讀劇及舞台演出/試演等)和文字發佈的劇本數量累積也算不少,計有《愛鬥氣》、《夾竹桃的時間》、《變臉》、《等》、《爆穀》、《廢墟》、《地位錯覺》、《行前》、《作死精華遊》、《巴士司機》、《面試》、《六導輪回》及《凹凸男女》等,礙於寫作技巧和經驗,這些學生作品中確實存在不少可改進的空間,可是整體的評價仍屬正面。就在即將到臨的十二月裡,其中一位學生楊樹清將會發表作品《車手》,並會被安排在澳門和香港兩地上演,分別參加本地戲劇團體「演戲空間」主辦的《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和第四屆香港藝穗民化節。

  《車手》是新生代地產經紀林紹昌(施嘉俊飾)和車行老闆陳颷(趙健秋飾)的二人游說故事,前者千方百計想要說服老闆出售車行舖位,後者卻因為對小小的丁方懷有一種難以言語的執著,寧願終日與回憶作伴,懶理置於面前的千萬金錢。負責執導《車手》的導演兼演戲空間藝術總監張奕錡一向編愛導演原創作品,張表示經典作品都已被戲劇專家和大師析演得透徹,反而原創作品常常潛藏令人驚喜的點子可供發掘,張過往亦有執導楊樹清的劇本,尤是喜愛楊的作品中常會隱約透視點點的都市人內心鬰結;張表示與兩位演員趙健秋和施嘉俊在排演《車手》的過程中,也再次獲得了在故事表層以外的訊息──對於執著與放手的態度。以此投射在澳門當下的生活裡,有人對於舊建築、舊事物戀戀不休,可是賦予它的除了是由時間堆積而成的歷史外,歷史裡的內容真是重得無法讓人割捨?那份映照自己化作無限大的意義,放諸世界裡卻只是一顆不值一晒的小沙粒,牽絆著彼此裹足不前的,也許不是面前冠冕堂皇的社會大義,卻是自己放不下的一份榮辱而已。

: 「小劇場年度藝術交流計劃」由演戲空間主辦、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站劇目《車手》演出將於1256日在曉角實驗室上演,門票現於澳門售票網公開發售,票價澳門幣120元正,全日制學生及一次購票超過十張的票價為每張澳門幣100元正。


  文: 婷子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我們的足球場》為了男人的理想

  澳門近年的藝術發展,從昔日走資助路線,到今時今日銳意向商業化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可以算是經濟向好,以及澳門人更熱愛藝術的一種反映。成立於2010年的友人創作(藝術)劇團,似乎亦循商業味道方向發展,近年積極挑戰不同劇目,亦多有創作以及發掘更新的路向。

  這次他們以一個澳門足球員的故事,寫成《我們的足球場》,安排在商業味甚濃的金沙劇場上演,首場2015116日晚的售票情況可能未如理想(這也可能是澳門很多劇團仍不敢走出商業化這一步的理由),但勇於嘗試,正如劇中男主角一樣,能夠為理想而好好闖一次也是很好的。

  身兼藝術總監及男主角的黃天恩,整體而言從外形到演繹上都算是適合的人選,高大健壯的他來演一名優秀的足球員,可說是入型入格;至於映襯他這名立定志向理想主角的配角重點人物──趙啟業飾演的林建威亦非常出色,過去看過趙啟業的演出亦覺得他的演技來得自然又可愛,對白的喜感和節奏拿捏準繩,可謂不可多得綠葉。飾演香港大埔足球隊教練黃sir的李俊傑以及隊長Anson的鄭君熾,前者演一名富有經驗的球員以至教練,演得比他的外形更加可信;後者作為主角在足球場上的拍檔,感覺上似乎戲份有點少,如要強調澳門足球員和香港足球員從內心到行為上的分野,可能需要更多兩個人的對手戲。

  然而此劇似乎將故事斬得太散,換幕太多不但令故事難以凝聚張力,更甚是令到很多內容只能如蜻蜓點水的帶過。也許這劇本身以男性、亦以男性化的足球為主,女主角的地位大減,估計若非找到模特兒出身的董嘉兒出演這一角,可能將女朋友的戲份減省些,再添多一些男士個的對手戲,或能令戲味更濃。尤其是到中後段主角受傷,其實本身不影響他的工作──職業足球員,但他與女朋友的對話卻始終無法正視男性對足球的更深一層想法,例如在職業足球員以上,是否還有更高一層的理想?例如加入世界級頂尖球隊?踼世界賽決賽之類?女朋友可能只能從傷與不傷、踼波或不踼波的話題之間討論,但男主角在職業足球員以外,到底想繼續留在香港?想做教練?還是想真正「衝出亞洲」?就算多優秀的足球員,要想衝出亞洲這一步會不會太大?光是中日韓這三地的球隊已經比澳門的又要高幾個層次,理想定位太高會不會就是那無法言喻的心結呢?


  文:泰來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新瓶舊酒

改編?,又是改編!始於紙本的童話公主、動漫英雄,在大銀幕裡的穿梭交替已是司空見怪,如今更找來家庭電視遊戲《刺客任務》作為藍本並拍攝成為電影。雖然並非新鮮事物,《生化危機》甚至演化為系列電影,可是如何選取遊戲中的核心元素並擴展成電影故事,這是對編劇發揮其天馬行空想像力的一大考驗。電影《刺客特攻47(原名:Hitman Agent 47)是改編自發行於千禧年的家庭電視遊戲《刺客任務》的第二部電影作品,同樣由史基普・伍茲參與編劇,並由魯怕特.佛列德(Rupert William Anthony Friend)飾演機智、靈巧、不帶感情的基因改造複製人、代號「47的完美殺手,或許是出自同一編劇的手筆吧,新瓶舊酒的氣息很濃烈,就只是將47的對手由前作的俄國特工,換成今次想要發展超級特工軍隊的野心科學家而已。

故事的主線也不複雜,47與對手為爭奪掌握制造超級特工秘密的博士父女,展開連番追逐戰以一敵十的埋身肉搏、槍戰、亡命飈車等等,應有盡有,最終博士為保秘密與對手同歸於盡、其女兒明白自己的本質和使命,與47結伴踏上特工之路,正是完全符合義薄雲天的特務電影的商業格式。為了讓觀眾有如同置身遊戲之中的氣氛,像電影《二十世紀殺人網絡》般的慢動作、靜止、跳格等技術被大量使用,甚至在整整一個半小時內幾乎無間斷地出現,縱使如此確能呈現47有多麼的冷靜和機智,但閃亮的頻率太高反而降低了主角能力的獨特性。

如果想要獲得官能刺激,影片內的槍林彈雨、連環爆破、肝腦塗地,應該可以在某程度上滿足觀眾的需求。除此以外,劇情卻顯得甚為薄弱,47雖然是受命於合約,執行「職務」期間絲毫不帶情感,但見導演仍是意圖要表現他內心深處被抑壓的情感,特別是對於女主角這位兒時玩伴,可是每當47有所動搖或要表白的時候,編劇設計下的困難(對手的追殺)令焦點即時被搶走,觀眾還來不及對角色感到婉惜便要轉投於打鬥之中,全片亦在這種零零碎碎的情節之中走至落幕 

家庭電視遊戲講求遊戲環境內的世界觀,玩家能夠透過控制器操縱遊戲內的角色,開展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的冒險旅程,這也是它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可是電影卻只引導觀眾的情緒,卻無法由觀眾左右電影裡人物的生死終局呢!結果,《刺客特攻47》便只能保持著吸引玩家的遊戲元素,在故事裡稍為更換一下人物背景,然而既知道單憑包裝已經能夠吸引相當觀眾走進戲院,只要保持著它的基本賣點,維持套上老掉大牙的故事也不致於蝕本收場吧?


  文: 沓靖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使人憂慮的風氣

  澳門基金會與文化局聯合出版的《二零一四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及《二零一二至二零一四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在上月底舉行了新書發行儀式,在兩書主編湯梅笑及周凡夫的致詞中,不約而同點出投稿作品的不足之處,甚有「恨鐵不成鋼」之意,話中亦少了鼓勵和贊揚的成份,從目錄所載甚為眼熟的作者名單,本地文學作者青黃不接的現象已經顯然易見。兩書雖然均有一定厚度,但是前者集合了小說、散文、新詩和詩詞等四大範疇,後者則是三年間的藝評文章匯集,在數量和時間之間的比例甚是可圈可點。而因應媒體多樣化的勢頭,自本年澳門藝術節把第十屆澳門文學獎劇本組冠軍葉玉君的《決定・性》搬上舞台後,將文學作品移至其他媒體平台呈現的風氣越來越盛,今年七月便有改編本地作家陸奧雷得獎小說作品《幸福來電》的舉行試映會,本月底則有李宇樑的冠軍短篇小說《狼狽行動》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小劇院以戲劇形式上演。可見作者和作品都跳出平面的紙本了,以更直接的視覺影像站在觀眾跟前,對於推廣(或推銷)本地文學作品的效果,似乎比出版年度文學作品選更有力量吧?可是這些作品以其他載體方式表達後,原作的神髓還能夠保留幾多?

  《決定・性》為遷就舞台表演曾作多次修改,加入了導演、演員和設計人員的意見和演繹後,與原作對比已是面目全非;《幸福來電》縱使有觸動人心的細節,可惜微電影的拍攝技巧不高,音、影的處理都反映拍攝團隊的水平有待提升,雖然影片中有眾多本地文壇明星支持,只是如非「圈中人」,眼前也只不過是尋常的老伯伯而已,倒是為了要尋找明星的對比,劇情都被放於一旁了。即將被搬上舞台的《狼狽行動》,是李宇樑於第一屆澳門文學節小說比賽的冠軍作品,今次找來了幾乎是本地年青一輩最優秀的舞台表演者參演,包括黃樹輝的執導演及燈光設計、黃愛國的舞台設計、演員有楊彬、聶寧峰、吳嘉偉、陳智斌、陳安琪、吳思遠、劉宇亨、梁嘉慧及吳汶珊等,單是看演出名單已經教人目不暇給和充滿喜感。雖然《決定・性》和《幸福來電》的立體演出效果未如理想,可是筆者對於經驗豐富的李氏把短篇小說改編成一個多小時的舞台劇本仍是具有信心的,反倒教人憂慮的是本地文學作品的被關注度仍見低下,此刻便急於以不同形式把作品呈現,最終只會被最受歡迎的版本所偶像化,觀眾會很容易地接受影像和舞台上的角色,但對於原作品的韻味卻未必能夠盡嚐,而在配合載體的改編下,作者的創作重心必然首先受到硬件影響,逐漸使再創作的過程中滲入了向導性,假若此舉他朝蔚然成風,效果將是不堪設想。

  文: 沓靖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充滿正能量的《火星任務》

        電影要贏取口碑和賣座,始終仍是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因素,今年剛巧遇上美國太空總署公佈在火星發現水的痕跡,推斷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甚至由此增強了地球人移居火星的可能性,種種消息雖然有待科學考證,但與火星有關的電影卻是即時獲得了免費宣傳,由麥迪文(Matt Damon)領銜主演的電影,有關太空人如何在火星勇敢求生的《火星任務》(港譯,原片名:The Martian),便是在此間受惠的表表者。

        《火星任務》的影片氛圍有別於其他同以太空人流落異星的故事,全片兩小時都充滿著正能量。主角馬田(麥迪文飾)雖然一開首便意外地被成員遺留在火星,但孤身的他既未有怪責隊員,更馬上燃起了旺盛的求生意志,透過太空生活倉內僅有的物資和自身的專業優勢(片中的馬田是一位植物學家),馬田自行耕種獲取糧食、他更以豐富的科學知識解決水和環境適應的問題,讓生命得以延續,就算期間遇上了重大挫折,馬田的求生意志亦沒有被打擊,最後在地球支援團隊和太空船隊員的傾力合作下,馬田跨越了數百公里,終於獲救及返回地球。由此至終,《火星任務》沒有一個角色被犧牲,就算身體被利器刺傷、太空船引爆部件達致救援行動等,故事裡都沒有透過傷亡而激起角色的情緒,反而是不斷呈現馬田以一己之力克服在火星的惡劣情況、地球上的團隊為了挽救同伴不惜投入大量資源、國際間為了共同的拯救行動無私地獻出國防機密、太空船全員甘願違紀而再度駛往火星營救,種種行動都告訴著觀眾,只要有希望都不應該放棄,無論遇上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將難題解決,最終才會達到將希望成真的結局。

        編劇沒有採用太多的側寫去突顯主角遇上的困難,更沒有將之推向極致的局面,這是比對過往的同類型荷里活電影有較大差別的,觀眾要是期望目睹主角如何千辛萬苦、經歷幾番劫難才得以生存,《火星任務》或許會予以平淡之感,可是若有細心留意,主角在故事裡所有解決問題的處理,全部都是可以考證的科學方法,配合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資料,電影裡所看見的火星場境幾可亂真,也使得全片的寫實感有如使人置身其中,令觀眾不禁相信了眼前所說,就是留落在荒泊的地域裡,抱有希望、堅持和知識,不要輕易言棄,無論任何困難的任務,都定必可以完成。

  文: 沓靖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回魂夜》

        說起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普遍都會跟無厘頭的表演方式、胡鬧喜劇等扯上關係,就算是近年的《長江七號》、《功夫》或《少林足球》等,雖然混入了較多的武打及科幻元素,但觀眾都會懷著觀看喜劇的心情走進戲院去,而且電影依然長紅大賣。其實早於周星馳在九十年代的一大埋爆笑電影之中,曾有唯一的一部鬼片《回魂夜》在戲院上映時卻沒有爆紅,但在稍後推出家庭影碟時反而一度被賣至斷市,更被觀眾推介為不可錯過的周星馳電影之一。

        其實只要有留意《回魂夜》的主要核心人員組合,不難發現它的暢銷因由,除了不可缺少的主角周星馳外,編劇及導演劉鎮偉也是重要功臣,能想像《大話西遊》系列裡的緊湊劇情和演繹手法都是出於同一人的手筆嗎?劉鎮偉在編與導的參與讓影片的結構和表現手法更見扎實,另在周星馳主演的電影裡,有讓電影配角充分發揮的眾多場口,也是不少支持者喜愛的原因之一,盧雄、李健仁、李力持、黃一飛、黃智賢、梁家仁、陳永標、周志輝、譚淑梅和侯煥玲等在《回魂夜》裡的戲份都相當平均,當中陳永標飾演的「道友明」尤其搶戲,教人一見難忘。

        《回魂夜》的故事內容述在香港某個公共屋邨中,李氏夫婦因為殺害了親母,引致母親在死後第七天(中國傳統所指的「回魂夜」)欲向兒媳二人復仇,但被Leon(周星馳飾)收服,但同時陰差陽錯地使李氏夫婦二人墮樓身亡。為了在李氏夫婦回魂復仇之夜前做好保命的準備,Leon 向一眾屋邨管理員教授對抗惡鬼的方法,在李氏夫婦回魂復仇之夜,盧雄等保安員先後喪命,在眼見無法抗敵之際,Leon將惡鬼封鎖在自己體內,並由阿群(莫文尉飾)將其殺死以同歸於盡。

        表面似乎是離不開周星馳式的喜劇模式,但劉鎮偉卻帶出了甚有玩味的訊息:恐懼源自無知和不肯接受現實。電影中的Leon多次強調對鬼魂的害怕,只是因為不了解和想要逃避它們,因此更是無法認清鬼魂,甚至單方面斷定鬼魂會傷害自己。而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都害怕面對恐懼,在困難跟前會選擇逃避而不願面對,這不正是擊中了觀眾的心思,也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不斷要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憂暗處嗎?這也是令筆者相信,為何《回魂夜》在沒有當紅明星擔綱演出、也沒有華麗的佈景和設置下也能長賣長有的主要原因。觀乎眾多經典的電影,大多是以簡單的故事主線來闡述創作者想要帶出簡單訊息,如果沒有觀畢整部《回魂夜》電影,我們可能都會以為這是千篇一律的周星馳式喜劇,卻忽略了在這個恐佈故事的背後,編劇正為觀眾帶來對理解恐懼不一樣的逆向思維呢!

  文: 沓靖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明日世界》

  《明日世界》擁有先聲奪人的吸引力,全賴於它已集合多個可觀因素──由曾經參演《Ocean's Eleven》及《Batman and Robin》等大片的荷里活明星佐治古尼(George Timothy Clooney)領銜主演、禾路迪士尼影片、講述穿梭現今與未來的科幻題材等,可是這些每個都能獨當一面的元素,拼合起來卻無法令《明日世界》產生亮眼的焦點,甚至令觀眾如墮五里霧中。

  故事講述十九世紀末的一批科學家,秘密地以先進科技在另一個維度裡建立「明日世界」,可是中途卻因意外停止了。年輕的法蘭克(佐治古尼飾)被機械少女雅典娜招募參與建構「明日世界」,而且更發明能預視未來的裝置,但法蘭克與雅典娜卻被「明日世界」驅逐至現實的地球去。心灰意冷的法蘭克隱居山林,雅典娜則繼續尋找對未來充滿熱情的目標並找上了凱西,最後在法蘭克的帶領下,三人共同返回「明日世界」,憑著凱西擁有「創造美好將來」的熱情,終於打破了地球末日的限期,挽救了全人類的性命。

  結構似乎不賴的故事和情節,但編劇不斷帶出了疑團卻沒有為觀眾解決──「明日世界」因為甚麼樣的意外而停止建構?意外之中牽涉了甚麼導致驅逐法蘭克和雅典娜?神秘的徽章是如何令被選者反映在「明日世界」裡?追殺凱西的人用意為何?法蘭克發明了甚麼是「不該創造」的東西?地球因何步向滅亡?法蘭克因為凱西的甚麼特質而被打動、在數十年後再次返回「明日世界」?如果編劇是針對一批迪士尼樂園的死忠粉絲而編寫《明日世界》的劇本,那麼這個「理所當然接受」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迪士尼樂園裡的「明日世界」各個主題遊樂設施便根本沒有連戲,可是作為一部有故事發展的電影劇本,合情理的邏輯結構和可供追隨的故事主線仍是必須的,否則觀眾就好像坐在一台無終點的過山車上,根本不知朝向的目的地在何處。

  導演布拉德(Phillip Bradley Bird)一向擅長主理動畫影片,而《明日世界》則是他繼二零一一年執導《不可能的任:鬼影行動》後的第二部真人電影,可能由於《鬼影行動》的賣座,總認為他在《明日世界》的表現是有點貪勝不知輸了。縱使加入了大量的視覺特技,但劇情鬆散而欠缺戲味,人物性格平板且缺乏過性,雖然導演想要加入法蘭克與雅典娜的感情戲以補充《明日世界》的溫情不足,但劇首對二人的關係發展既是點到即止,中段也沒有著墨他倆的相處和困難,反而在結局前以匆匆的一段獨白,直接地由雅典娜的回憶中將其對法蘭克的情感一股腦兒地表達出來,然而回憶與現實的差別實在太大了,畫蛇添足的作法反而使一老一少的戀情在畫面上充滿突兀感,也許且讓它留白吧,說不定觀眾會更是回味呢!


  文沓靖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謀事在人

  愛都酒店的保留或拆卸成為了本年澳門市民熱烈討論的話題,文化局原本為再利用這座已經空置多年的建築物,希望整合週邊設施,打造一片具多功能性的活動空間。未知是否部門間的溝通不足又或是立場各異,官方對愛都酒店的調性是全面清拆和改建新花園泳池為天幕泳池,但卻被參與諮詢會的市民及專業人士質疑部門無法提出具說服力的理據,由此衍生無數的陰謀論調,使得原意尚善的一次討論,墮入了輪迴式的贊成與反對聲中。就正當討論者不停地就這個「高級的下流之地」,是否因為要保留那幅巨型的馬彩克壁畫、因為新花園游泳池曾舉行武林大會等往事而決意保留時,又有多少人曾考究愛都酒店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來作為支持他們諮詢意向的理據?

  要跟澳門的歷史扯上關係,源於愛都酒店是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在澳門開設的第一間娛樂場,內設賭檯及酒店娛樂設施,由於娛樂場的名字謂「新花園娛樂場」,所以旁邊的泳池也因而得名「新花園泳池」,此名字一直源用至今,而澳門早期就只有這麼一個市政泳池,所以也成為了澳門市民消暑的好去處,漸漸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集體回憶,亦是在諮詢會中常有市民向政府提出質疑的重點,指政府未有盡力保留澳門值得珍藏的市民回憶,只會往金錢和盲目的社會設施擴展。

  筆者倒是傾向支持保留愛都酒店的原貌及改建內在空間的利用方式,要是以尋找活動和發展空間為理由要全面清拆和重建,沿岸地區不正是有多幅被閒置的土地未被利用嗎? 雖然愛都酒店的內部結構已有一定損毀,但政府部門由於發佈的專業數據不足,至今始終無法辨解為何不能保留外貌而重建內部,澳門的大西洋銀行總行大廈、中華總商會會址等的建成年份不是比愛都酒店更久嗎?為何它們又可以避開清拆一劫?雖然愛都酒店的前身有風月成份,然而事過境遷,美國、日本等先進城市又何嘗不是將過往作為軍事用途的倉庫改建為遊樂或社會設施? 以塔石廣場為中心的四邊,文化局局址、中央圖書館、歷史檔案室、兩側的五層高式民居、何東中葡小學等與愛都酒店早已構成一個在澳門市民心目中的獨特小區氛圍,雖然「玻璃屋」的豎立至今仍像刀刃插入心臟,但這似乎是市民可容納的底線吧? 也不排除因此而令愛都酒店的再利用方案如斯受到市民關注。澳門社會的荒謬性已幾乎讓市民感到麻木了,然而謀事在人,如果政府不希望再發生有可能千人圍坐立法會的情況,也許便得好好地考慮一切能夠平衡各方的方案。文化價值既要創造,也需要作出合適的保留,要是只為空間的創造而破壞了具價值的歷史遺產,佔地千畝的京城故蹟又何須保留至今?

  文: 沓靖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5》

  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一連兩天的《澳門劇場研討會2015》,上週六下午在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正式開始,為深度研究本地劇場發展和生態環境這一塊,填補了學術性的空白。是次研討會以「語言   」為主題,在為期天的會期裡,主辦單位分別邀請了港、台及本地的劇場藝術家發表專題討論,更有不同的個案分享及由2015深度劇評研習坊學員發表學術論文,內容可謂相當豐富。

  主辦單位邀來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陳炳釗為研討會打開幕序,陳以有關「逼近」和「疏遠」在當代劇場實踐中的意義點出創作者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其分享的內容精僻有力,對於正努力開發本地原創劇本的編劇、以至導演思考劇場的表現方式等,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素材。澳門的藝術作品至今仍有不少在創作上糾結於對「澳門」的定義,然而在撇除所謂澳門元素,即賭場、旅遊、舊區回憶等,在書寫文本的同時,作者究竟是想藉著作品將觀眾推近面向澳門的現實,或是反之想要拉走觀眾使其遠離當下?這似乎正好解釋了,為何至今仍沒有一部足以教人印象深刻的本地原創作品,是因為作者都被和諧的氛圍類化了嗎?又或是在這個每人都分飾多角的城市裡,不好地太直接、太血淋淋地將現實掀露於觀眾面前?所以往往令作品的核心都搔不到癢處,縱使是起用何等大牌的導演、演員和製作班底,甚至是城市節慶裡的大型製作演出,最終都成為了似曾相識的消費娛樂產品。

  研討會上有安排多位2015深度劇評研習坊學員的論文報告環節,首日有新生代本地劇場設計師黃愛國發表關於經典文本改編以探索劇場美學,及梁偉鍵對本地音樂劇歌詞的究研。前者從劇場設計的角度向與會者分享兩次參與《長夜漫漫路迢迢》的製作經驗,其中以相當的篇幅介紹了2013澳門藝術節版本與台灣導演王墨林的合作過程。在分享瞭解導演對文本分析的掌握,以至劇場設計師如何作出配合,不少磨合的過程和克服困難之處是讓與會者會心微笑的。雖然主辦單位指是次研討會是希望讓參與和關注劇場發展人士的一次聚會,但冠以研討會之名,發言者倒應該有一定的專業態度,因此對於黃在發表過程中對王導演的微言,倒是為整個發表內容帶來了一點瑕疵。

  另一位學員梁偉鍵以多個本地音樂劇的歌詞作品進行分析及比較,探討當中的特性及試圖為「澳門音樂劇」尋找定位,然而其研究的選材未能被置於同一分析平台上,以致發表內容裡難以再往深度探究。就作品的選材而言,《西門奇俠傳》只能被作音樂劇場吧?難以與《我要高8度》此類正統的音樂劇作比較,如果只起用《我城故事》可能會有較能比對的焦點。正由於研究起點的問題,因此在討論該三個演出的歌詞創作特色時時,與會者其實較難認定和跟隨研究者的觀點,惟梁在總結部份有帶出廣東話對本地音樂劇的特色、粵劇與廣東話音樂劇的比較和思考,要是能鎖定這個方向再深入研究,說不定能探討出別具深意的學術論文呢!

  文:沓靖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新樂季 樂迷改進 樂團待進

  澳門樂團新樂季伊始,開幕音樂會安排在旅遊塔舉行。在我的感覺,從文化中心搬到旅遊塔可能沒有甚至大分別,但我不曉得作為演奏者,從一個正規的文化表演場地,轉移到一個本身是電影院的場地演出,卻未能全場爆滿,心情是怎麼樣?

  好幾年前,大概與呂嘉開始擔任澳門樂團指揮起,經常有到場欣賞演出,當然若是與名家高手合作,最佳地點還是文化中心,不過有時甚至在崗頂,亦會有不錯的化學作用,所以其實澳門樂團的室樂演出其實還真的很值得一聽。

  然而隨著樂團成員的進進出出,多少對全體磨合有影響。以前我亦曾讚過呂嘉的到來,可能最大的優點是選曲,以及他的知名度和對樂團造成的親和力,一個沒有親和力的指揮,絕對無法駕馭人數不少的樂團,雖然澳門樂團亦屬於中小型規模,但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沒有一種藝術家的本領和魅力,如何讓他們臣服於自己的指揮棒下。

  再者他的選曲(我估計是由他選吧!),其實很是大膽和有見地,足以好好地讓澳門樂團揚長避短,這次開幕音樂會先以一曲布魯克納的G小調序曲熱身,這次是以大提琴先引起樂章,漸漸加入其他樂器,最後以管樂齊鳴合奏,算是一次很好的熱身動作。之後與張昊辰的演出亦恰如其份,但真正的試練在下半場,由澳門樂團當主角,再演奏魯克納的作品:A大調第六交響曲。如果選曲的是呂嘉,這樣可能真的是他的風格,澳門樂團過去亦多次有演出類似的高低抑揚作品,個人的感受是有時他們的大、細聲變化太過突兀,音域變化但很多時不夠圓潤,令我個人很有種「來回地獄又折返」的感覺,當然個別成員是有投入樂章之中,但亦有一些似乎仍未完全溶入大家庭內,相信亦要多花一點時間。不過可以說在樂後段的重現部份,奏得頗為不錯,可能與熟能生巧有關。

  另一個重點可以一讚,就是今時今日看演出的觀眾似乎都完全受到教化,沒有再在章節之間拍掌,甚至有小朋友在場亦沒有那些搖椅、不耐煩的擾人舉措,真的令人看得相當舒服。

  文: 泰來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記《舞.當》

相對於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發展在澳門往往是容易被觀眾忽略的,沒有文字和對白,也不如音樂的形式和規格化,對於習慣「速食」的觀眾而言,舞蹈節目比歌劇可能更艱澀難懂,現代舞更是叫不少新生藝術愛好者避之則吉。然而澳門還是有那麼一群熱愛舞蹈藝術的舞者,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一直埋首於創作和推廣,近年更相互合作組成舞季。澳門詩篇舞集、澳門四維空間和澳門極舞館在今年便組成了舞季《舞.當》,鮮明地打起了當代舞蹈的旗幟,系列演出中包括由本地舞蹈愛好者擔演的《獨舞/雙人舞展2015》、中台精英薈萃的《Dance Lab Project》以及台澳專業藝術家交流的《回流,那片星空》。

八月底在自家劇場上演的《獨舞/雙人舞展2015》由本地及台灣的舞者合共上演十個舞蹈節目,就其中的八個本地作品而言,當中不約而同地反映了舞者對刻下和將來環境的迷惘──《猶豫》藉著音樂與舞蹈的割裂,對自主提出了強烈的質問;《自我?》的表演形式有較強的戲劇感,惟透過言語的反問方式亦是切合舞者自身的獨有風格;《N-EX-T》是唯一的雙人舞碼,由澳門的一對大熊貓為引子,及至聚焦至舞者二人,同為不安的未來呼喊;《Identity》是一個尋找身份的過程,幾番努力去掙破面具、與外在勢力拉扯,可惜始終仍是無法改變,只好自困籠中。

從表演技巧而言,《獨舞/雙人舞展2015》中來自台灣的特邀舞者許程崴和盧曉薇確是相較本地舞者稍優,其舞作《藍色的黃》及《見或不見》所探討的命題亦是更具廣泛性,也更多的是反映舞者對探求內在自我的一種探索。比較同場中的本地作品,對相同的一種事物或一個現象,兩地舞者的態度和積極性便大不相同,好比是「心動」和「行動」的分別。正因為台灣舞者將追尋渴望的力量訴予於行動,因而所見的舞作是豐富和靈動的,觀眾比較容易從他們的表現中產生移情,但本地表演者略仍停留在等待回應的層面,無形中與觀眾建立了主、客的互對關係,大大減低了其舞作的感染力。

壓軸演出的台、澳專業藝術家交流計劃《回流,那片星空》將於週五及週六上演,顧名思義,舞作述及都市人回歸到原是熟悉的城市裡,可是面對人、面對城市,卻是陌生和迷糊,在現實和回憶中,該如何自處? 在本地舞者洪振宇及孫正琪聯合監製、台灣舞者許程崴編舞下,相信能成為比《獨舞/雙人舞展2015》探討更深層次的舞蹈作品。在當下崇尚快速和講求即時成效的社會裡,靜心欣賞一段可能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舞作,多求一點反思,從而讓往後的行動更見精準,也不失是一個都市人的應有態度呢?


: 沓靖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樂團季添煩又惹笑 求折扣妄想網上行

澳門音樂節門票已開售,亦同時是澳門樂團及澳門中樂團新樂季的開端。筆者按慣常在網上尋找新樂季所希望欣賞的演出,然而怪事年年有,今年何故多?竟發現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都有令捧場客為之不解之謎。

首先是當上澳門樂團之友不知凡許年的我,今年才驚覺原來從此在網上購票便不能享用澳門樂團之友的六折購票優惠,不得不到廣星門市購買。亦從有關方面得悉,原來有些人士在網上購票,混水摸魚冒稱擁有澳門樂團會員身份取得折扣,為了斷絕這些不當行為,逼得要真正擁有會員咭的人士還原基本步,本來可以安在家中 / 公司利用網上購票,但現在卻不得不到門市購買。當然,你可以在網上購買,然而不獲折扣。澳門樂團因為確認我的會員身份,每隔幾個月便會用公帑郵寄宣傳單張到我的住址,然而卻沒有效法其他的網上購票系統,例如澳門的文化中心之友,可以將網上購票的會員號碼跟文化中心之友身份掛勾,更方便大家購票。

作為澳門樂團之友,我一直是由衷地支持,基本上他們歷來演出,九成以上的門票是我自掏腰包購買,作為樂評的愛好者,我希望每一次對樂團的演出,無論是在崗頂或在文化中心,是讚、是彈、是鼓勵又或是批評,至少讓他們知道我,甚至是更多樂迷一直有在留意他們的成長。或者身為澳門少有的本土樂評人,自付門票就算沒有折扣,都是個人喜好的一種選擇,但有感到為何一個地方推動音樂文化、組織樂團,甚至可以用交通食宿全免的優惠邀請鄰近地方的樂評人到來欣賞,卻就連本土業餘樂評人想省下一點時間或金錢的小小心願亦不可滿足?
在澳門正漸漸走向國際化及高質化的文化藝術領域世界,難道只可以對外而不能對本土最基本和微細的安排,作出更有效和合理的處理嗎?筆者絕大部份情況下都是自己購票,在網絡上買票當然是最方便的,這次有關方面作出一刀切的行為,為了杜絕歹人利用這漏洞取得折扣,但亦同事窒礙了一群真正的澳門樂團之友,到底樂團是為了多賺些錢?還是希望推廣音樂?有更多知音人?真正的用心還是要由他們說才算。

另外,澳門中樂團亦是奇葩之極。新樂團的某一個演出項目,不難看出名字顯然易見的色情成份。但正如今年香港的書展上有小朋友露內褲的相片,也可以被解說成:「甚麼人才看出甚麼事!」那麼各位可以說我是比較色的人,但這並非由我一人提出,有關方面就算明知這個名字極有可能被「誤會」,但基於對藝術的堅持吧!可以將意見置若罔聞,我倒希望日後看到更多有關這項演出的海報、宣傳在街上、學校內、甚至電視上、報章上廣傳,那時一如穿上新衣的國王,一下子便可以識別出到底那些人一如我這等庸俗好色,將如此「潮」的演出,看成是色情節目一樣。中樂團對藝術的這種堅持,真格份外讓人敬畏。


文:徐薏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態度與高度

新近在臉書裡得悉一則教澳門劇場人及歡眾感到婉惜的公佈,小城實驗劇團在本月宣佈決定關閉其設於工廠大廈裡的「自家劇場」排演場地,雖然這不等於劇團運作的結束,但在城市高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藝術文化的旗幟下 ,一個獨立經營、堅持獨有藝術方向的藝團,而且各方面的口碑也著實不錯的情況下,始終無法維持一個劇場排演空間,這可是意味著些甚麼事兒?

儘管澳門沒有股票市場,但經濟活動一直不比香港及中國內地遜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在近十年間的上升幅度,已經對澳門的小、微企、包括劇場營運帶來毀滅性的衝擊。對於維持排演劇場空間的生命來說,租金的負擔是難以想像的沉重,普通一個千平方呎的工廈單位便需付上以萬元為單位的月租金,在天真地省去計算工作人員的資薪、水電冷氣和劇場設施所需,每個月內便需要每天都有上千元的收入才可勉強支付租金。可是刻下除了澳門文化中心之外,澳門還有哪一個表演場地是每時每刻都有排練和演出?或者有讀者會認為,可以透過再租賃給其他藝團排演的方式以獲取收入,但現時澳門演藝團體的規模可是兩極化的──現今擁有資源的劇團大多都已在早年打下基礎,無須外借太多的力量,另有新生藝團多以興趣組成,非定期的排演令他們暫無需承擔場地的壓力。因此,若如小城實驗劇團般已具備相當的專業人員及技術,又有清淅的劇團藝術方向,反而會不幸地在發展上遇到阻力,而更殘酷的是,藝術已無法再與銅臭的金錢完全割斷關係。事實上,澳門的藝團發展模式的確已經發生了改變,除了必須具備一位有熱誠和藝術理想的領導者外,藝團的組成再不能由領導者一人分飾,行政、市場推廣、技術、設計等已經是不可或許的位置,由此才能令藝團既保持固有的藝術風格,也要有與商業市場接軌的能力,讓演出作品能夠成為觀眾(消費者)想要欣賞(購買)的,甚至成為想要爭相擁有的品牌。

筆者一向欣賞小城實驗劇團在藝術理念的堅持,從《雲端》、《歌本哈根》至《金龍2.0》等,無論是改編或是原創,觀眾總是可以從他們的演出中感受到不斷進步,特別是朝著目標不懈前進的努力。當下的場地關閉固然教人可惜,可是經濟的不斷變化相信並不會對小城實驗劇團的發展帶來太嚴重的影響,畢竟藝術作品的存續並不應被空間的規限去扼殺。就在劇團的蛻變如破蛹化蝶之前,希望他們借此機會深思一下關於經營與演出、藝術與商業的關係對藝團的意義為何?這將是每個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藝團所要老實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而在當中的態度與高度之間,究竟小城實驗劇團能否最終在兩者中取得平衡,相信亦是值得觀眾們拭目以待的。


文: 沓靖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兒童劇團生力軍

  本地劇團多,主力以培育兒童為發展目標的卻屈指可數,因為演出量較多及創團時間較久而為人熟悉的有小山藝術會,除此以外,似乎要令本地觀眾即時想起的兒童劇團未有幾何。在仍以依賴官門資助維生的本地藝團發展氛圍中,為要儘快做出成績,選擇以貼近民生、乃至涉及政治、經濟為主題,以成年觀眾作為主要目標群的劇作演出,當能迅速獲得回響。因此,對於需要付出相當耐心的兒童觀眾而言,要藝團決心依循兒童劇方向發展更必須具有相當的勇氣,隨著「大老鼠兒童戲劇團」在七月底上演的一連七場的原創劇《貓大俠之歌》,劇中黑貓「無名」的無畏無懼精神,仿彿就是主辦藝團大老鼠兒童戲劇團的化身。

  《貓大俠之歌》的成功上演就如形象地反映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除了主要資助機構澳門基金會外,場刊中另有發現超過十個的支持單位,為製作的資源上作出了各式的協助;在台前幕後的演職員名單中,發現不乏知名的劇場工作者如巫嘉每(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盧偉研(音樂總監/作曲/編曲/音樂設計/填詞)、演員徐靈芝、聶寧峰 、劉宇亨、嚴小惠、霍嘉珩等,他們在坊間均不乏演出機會,此刻在《貓大俠之歌》裡觀演他們用心以誠、以熱愛舞台的態度而聚合一起的製作,相信也是成功感染觀眾支持,以致七場全滿的原因之一吧。

  既以兒童觀眾為主要對象,《貓大俠之歌》的簡單故事和主線基本符合要求──被遺棄的黑貓「無名」充滿正義感,在街道的後巷中,常希望以一己之力保護「小耳朵」、「笨笨」、「博士」等貓友,可惜卻體弱多病,因而對傳說中的貓大俠仰慕不已,機緣巧合下終與貓大俠相會,學會絕技及拯救被困貓友,最終更明白強大的力量原來並非首要,懷有同情憐憫之心方能成就偉大英雄,筆者在演後離場途中便聽到不少家長趁機向子女灌輸不應欺凌弱小、需要關愛互助的正面訊息,小朋友們也紛紛點頭稱是。

  作為大老鼠兒童戲劇團首個完整的製作,當中仍有一定情況是需要在日後的演出中作出調整考慮,就《貓大俠之歌》此類唱遊味道較重的表演手法,盧偉研的音樂已經打下了成功的基礎,佳音歌詠團更是錦上添花,奈何卻沒見導演再多利用六名歌詠隊友以豐富舞台上的視覺畫面,這是略為可惜的。劇中的舞台佈置有不少具可活動性,然而在增加空間調度彈性的同時,也希望能調整演員對道具的利用,看著貓兒、老鼠走來跳去,難免令人擔心。可見,導演陳馨旋在往後的兒童劇發展道路上,需要更多的實踐來不斷完善其創作是必須的,兒童觀眾的反應是直接而坦白的,有時也許會帶點殘酷,卻是純真而毫無惡意的,期待大老鼠兒童戲劇團往後製作更多優秀的作品,成為本地兒童劇製作團隊的不可缺少的一員。


  文: 沓靖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當這小城沒有兒童節目

當發現劇場作品漸漸增加兒童節目的比例,坊間又新增了不少寓教育於樂,讓小孩子從少接觸藝術的活動、節目……的大前題下,難道大家都不明白兒童既是我們明天的主人翁,亦是明天我們社會藝術主流的支持者,甚或參與者。一方面大家都會認同藝術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利無害,再者現今社會家長不吝花費,希望培養出全才的情況下,兒童藝術的普及不但具有前瞻性,亦甚具商業價,但為何當政府以及民間都體會到這個轉變時,澳門唯一獨有的電視台竟然連像樣的兒童節目都沒有?

或者不少讀者筆者一樣,從少是看鄰埠的電視台節目長大,雖然鄰埠的電視台有所謂「一台獨大」的效應,但其實從歷史上看,製作兒童節目的單位卻是百花齊放,最早期的公營機構更是盡心盡力,不惜工本製作更優質的兒童教育節目,從正經八百的教育電視,到充滿樂性的小時候、香蕉船等,乃至無線電視的系列節目如《430穿梭機》、《閃電傳真機》、《放學ICU》、《至NET小人類》等,人家的兒童節目與時並進,緊貼科技潮流發展。澳門的兒童節目呢?政府部門多年前開始拍攝教育電視節目,從刻板沉悶發展到較為有聲有色,但容的規限實在難以吸引時下點子多多的小朋友以至年輕人。澳門唯一的公營電視台除了有出色的本地新聞團隊,製作讓市民關心的多元化新聞節目以外,還有那備受球迷喜愛的足球,以及各式不同的體育節目;想更多元化?還有效法其他電視節目製作的飲食節目以及人物故事傳記式節目,為何仍未有一個本地製作的兒童節目呢?是沒有人為澳門兒童考慮他們的需要?還是在實行上有相當困難?澳廣視的確在多年來訓練出不少有質素的主持人,但若要他們主持兒童節目的話,不論外型以及形象上都似乎格格不入,再者不少兒童節目都需要兒童的參與,澳門是否又有足數目的「童星」可以投身這份工作呢?眼看外國很多兒童節目,其實都有著教化市民的作用,影響社會甚為深遠,這方面或者有人會覺得很政治化,沒關係,從另一角度看,兒童節目亦可以造就很商業化的物,其背後的利益亦不遜於你介紹餐廳或店鋪。最後一點是一份使命感,為何澳門的兒童就沒有自家的兒童節目?難道他們仍要像筆者這一輩的人,看著鄰埠的電視節目長大?多多少少會受到他們的價觀左右,時至今日,我們是否仍可以沿用其他地區的價觀和社會理念,套用在我們本身樸實無華的小漁村民品格之上呢?

: 方婷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話題之作──從《耿耿於懷》到《羅生門》

        歌手麥浚龍04年的一首《耿耿於懷》雖然沒有大熱獲獎之類,但原來深入民心,情根深種的歌迷,今年一聽到新作《念念不忘》及近期在網絡上大熱的《羅生門》,便自動對號入座,將一個暗戀十年的故事,最終揭破原來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情節。

        今時今日的歌迷已進化成為網民,對當天《耿耿於懷》仍然耿耿於懷,老是幻想著那個想愛又不敢愛的男孩,受盡心靈折磨,為了一個女孩子,再也沒法愛上別人的痴心狀。然而在十年之後,伍樂城又搭上黃偉文,推出《念念不忘》,延續大家對那位痴情男的念念不忘,繼續幻想如此情深會否有好報?

        答案是接下來的《羅生門》,曲名點明了站在不同立場角度,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不同。男的仍是一往情深,而女的並非反臉無情,而是她由始至終不是男生想像的那個人,她沒有愛過哈囉吉蒂,不愛看漫畫,自嘲不再是少女。當男的還在偷看女方面書的時候,女的一早就斬釘截鐵說無謂看男的面書更新。

        有人會說女性忘情較狠,不過按文字看來,女的似乎從未動情,又何來忘情?就算有情,可能只是同學間的情誼,甚至連朋友都未必說得上。男方仍沉醉在會否於冰島某地方團聚時,女方卻想將過去的事,隨著日本發生「三‧一一」的福島沉澱下去,換言之,甚麼再聯絡對方,只不過是客套,大家未忘記對方便算好,也要必要一直守在身旁。

        網絡上更多的解讀,或者是近年較少能觸動大家十年之久的情歌,然而系列式或分成上下集的歌曲,原來比比皆是。最有名的或者是當年孫耀威的《愛的故事上集》以及《愛的故事下集》;陳百強的《等》,到何韻詩的《明目張膽》;鄭秀文《落錯車》到梁詠琪《再上車》;楊千嬅的《向左走》到《向右走》、以及陳奕迅的玩樂五部曲:《裙下之臣》(女人)、《葡萄成熟時》()、《人車誌》()、《沙龍》(相機)及《陀飛輪》(手錶)。電影、電視可以分上、下集,或圍繞一個人物或主題拍攝,歌曲亦可以用這種構思,到底好聽與否,曲詞以及唱三者均需要有一定實力,單單是一個念頭或「啅頭」的話,相信不會成為話題之作。


: 聶風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換湯不換藥 角色堅離地 從《愛‧回家》到《愛‧回家》

  TVB從《愛‧回家》變革成「愛瑜伽」,說是將主線核心人物轉移到一班新的角色身上,但仍保留部份深入民心的角色,例如律師樓的查生、馬壯等,這種換湯不換藥,混淆視聽的奇怪做法,看來難以贏得收視和口碑。

  不肯大刀闊斧將整套《愛‧回家》結束,改拍另一套新劇的原因,相信是深怕會流失主要的觀眾群,當日豪言壯語說因為收視好才將劇集「添食」至1000集,然而長期困守在辦公室劇集方程式之中,走不出困局,想有突破的部份,例如馬柔與裘亞域的感情線則「玩太大」,連毒販和黑幫都扯上關係;子仁、子妮的身世又用上母親撞車改頭換面來「作故事」,變得「堅離地」,絕不似是處境劇的風格。但又為怕一旦徹底改革會連僅有的收視率都流失,所以保留最有觀眾緣的律師樓三子不無道理。至於新的主題放在健身中心和海味店之上,不過奇怪在一些原角色在「借屍還魂」後再出現,例如原來的溫經理現在變了蘭姨、原來的阿KEN變了信仔,為什麼律師樓三子就好像「時運高」一樣完全看不到?而且更在新的故事情節之中,不時穿插三人的故事,一種欲斷難斷的感覺,更令人覺得新故事的薄弱與及未得人心。

  現在的這種長壽的「類處境劇」,與昔日的原意似乎相去甚遠。早到在八十年代,《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那陣子,原本是希望拍攝一些真正反映時弊的處境劇,甚至雄心壯志想效法電台的經典《十八樓C座》,可以天天將即日的新鮮話題放入故事中,然而礙於電視製作與電台製作之間的差異,會對編劇和演員造成莫大壓力,於是唯有大打溫情牌,後來愈演愈烈,就像《季節》、《真情》、《皆大歡喜》……形成一大系品牌,莫不是長壽見稱,又或大賣親情,直到後來的《畢打自己人》、《同事三分親》,則從家庭背景發展到職場,發展至今時今日的《愛‧回家》,更是公私兩忙,家人和同事關係密不可分。

  從電視台一向愛講的上流社會背景,律師、有錢人、醫生……到今次稍為有一點香港特色似的講海味鋪以及潮流的新地標健身中心,但故事的側重點卻又跑進了男女情愛以及辦公室政治等死胡同之中,倘若仍以這等情節為賣點,其實不必扮作換湯藥,反而繼續安排在律師樓上演,可能會更易令人接受。今次的改變騎虎難下,如果接下來一個月在故事上仍沒有太大的改善,相信這劇可就以「爛尾」作結。

  文: 方婷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千騙萬化》大團圓美好童話

  在荷里活眾多男演員中除了有幾名公認的靚仔之外,好幾位黑人男演員我都覺得演技甚佳,從摩根費曼、到丹素華盛頓以及現在韋史密夫的電影,均屬於我「那一杯茶」。偶爾有機會看到韋史密夫今年二月在澳門上映的作品《千騙萬化》,再一次印證了其實看他的作品是沒有失手的想法。

  鬥智鬥力的電影橋段,永不會過時。尤其是這部以騙案為幌子,但實在又是大談各種情愛的電影故事,更易令人受落。由於主角韋史密夫是一名以盜竊欺詐等技倆謀生的領頭羊,全片貫串不少欺詐的橋段,讓觀眾在投入之餘又可以動動腦筋,正是其有趣味之處。再者電影以韋史密夫與女主角哥瑪羅比之間的愛情為主線,輔以他與Adrian Martinez的友情以及更多的情(在此不想劇透),組合起來令劇情的張力更佳,亦顯出男主角的整體和平均。

  如果單純以為此片是講騙術大觀的話,抱這種心態入場的話肯定相當失望,前半段由韋史密夫向女主角哥瑪羅比教授盜伙團隊的組織和作案手法,很有點《警訊》的案件重演感覺,配以鮮艷的色彩以及輕鬆音樂之下,令原本是作奸犯科的行為,在觀眾眼中亦似乎變得賞心悅目。中段加插一段韋史密夫如何利用心理學令中國大商家受騙,為後半段埋下了伏線。再者這一段的發展時間很短,高潮起伏頗大,能夠在電影中段即令人有種驚訝的緊張變化,相信除了得靠男主角懂得心理學以外,編劇和導演亦應記一功。

  後半段當大家都覺得似乎理所當然的事,原來背後的男女主角又如此的純真可愛,經歷三年的分隔,其實二人仍然一如最初他們的各自表述:心軟以及潔身自愛。就在這些條件,加上前半段埋下的伏線令到故事絕大部份都「合情合理」,整體而然看得適服坦然,更甚者是最後男主角被強烈「指責」在做盡了多年騙子後,原來仍是一名好人,這種從頭到尾,貫徹內外的大團圓結局,甚至可以說是乎合了國情,甚至走近童話故事的完美。不過,俊男美女、靚車靚景、動人情節,又夫復何求?

  文: 泰來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初試啼聲

  剛於上週五及週六晚上,在澳門演藝學院禮堂上演了戲劇學校編導一年級學生的年度成果作品展。或是礙於演出的未完全成熟,因此並沒有正式對外公開售票或大肆宣傳,不過首晚的展演仍是坐無虛席,大部份都是來自戲劇學校的學生,也有親朋好友列席,現場氣氛相對輕鬆,對於首次踏足台板、即將呈現處女作的編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首次透過展現接收「圈內」友好的意見,這樣的安排未嘗不是較佳的選擇。

  《廢墟》由王嘉蘭編劇、鄭曉文執導,藉著呈現一個充滿裂痕的家庭,編劇謂要與觀眾共同探討「家」的意義。在故事裡,迷賭的父親只會為索取金錢回家、母親為了「完整」的家,近乎無立場地滿足家庭成員的要求、幼女的家只有母親而沒有父親,三人因為對「家」的立場不同而使衝突逐漸尖銳化。劇中的象徵物甚多,薑花(母親想要追尋美好家庭的香氣)、煙(父親對家庭的忽視,與花香的衝突)、鞋(整齊的家庭成員)、四張餐椅(劇中有提及長女,惟未有交代),編劇在演後座談中雖然有所解釋,但現場有老師及同學都指出,文本創作至舞台呈現之間需要作出一定處理,觀眾才能夠接收編劇原在文本裡的訊息。劇裡舖設的懸念不少,但未有一一交代,譬如父親沉迷賭博的原因? 長女的去向? 母親對家庭付出的努力? 幼女在家庭裡的立場? 三人面對共同解決的家庭問題時,缺乏發展過程,瞬間產生的衝突或決定讓觀眾感到突兀,而且劇中主角身份不清,反映編劇的創作過程中似乎未有抽離從而點出所要語話的中心人物,觀眾便會較難覓得移情的對象,要呈現角色性格和事件脈胳,可能是下個作品中需要加強力度的要點呢。

  《地位錯覺》以印度為背景,講述當地男女彼此的極端地位──飽受夫家虐待的少女逃走並得女醫生收留,可惜仍被夫家尋獲及活活燒死。編導集於一身的何凱琪在資料搜集上可見下了苦功,故事的邏輯結構亦是緊密,但在十五分鐘的演出時限內會顯得支節較多,繼而影響要呈現的細節無法妥善處理,而且執導個人創作常常會出現盲點,譬如只有一句台詞的「大漢」角色是否需要? 在劇首用於突顯男女有異的男角是否喜感過強? 女醫生受虐的處理會否過於強調? 逃出魔掌的少女應為主角,但至終未見轉變,過程中的身份交代也缺乏事件。劇目使用「錯覺」一詞未是有趣,但在劇中的錯覺何在? 若指在男女平等的世代裡仍有像印度如此男尊女卑的國度,所以「男女平等」其實是一種錯覺,那麼編劇或許可以加強觀眾對「印度」等於「男尊女卑」的前設,亦可以將劇中的事件呈現得更激烈,否則觀眾可能會跌入「錯」在哪裡的迷思中。

  文: 沓靖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獨立之路

  澳門藝術節過後,相關演出的藝評在本月陸續透過報章、刊物及網上平台發表,國際大師級的作品繼續遊走在理解與否、文化差異的節眼上討論,本地作品則普遍在技術層面探討可進步的空間,從作品的主題、內容、舞台呈現、甚至技術人員的表現均有述及,新近拜讀友報便有指澳門藝術節締造了難得的機會,在資金充裕(筆者則覺得近乎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可以凝聚大批本地及外地的優秀劇場專業人士參與本地作品的製作。然而筆者卻是糾結於此──莫非便只有每年一度的藝術節,本地演出才有如斯陣容? 那麼藝術節往後的十一個月裡,本地藝團該是在甚麼樣的狀態下生存和發展?

  就在本屆藝術節閉幕的當晚,曉角話劇研進社不畏官方的強檔節目,在曉角實驗室也進行了一場有意義的「實驗」──以「曉角實驗室 | 劇場精選節目」的定位,由藝術斯高蘭杜(Circolando)上演名為《愛在荊棘花瓣中》的跨界藝術節目,演出尤如其名,講述男女和女人之間百味紛陳的情感,場刊裡的介紹更是精僻獨到──「所有的喜怒哀樂、緣起緣滅、緣於愛情,愛在高峰和低谷中顛簸流浪,吸引、排斥、融合、分離、原愛,愛在瘟疫蔓延時。」種種細膩情感由葡萄牙籍的男女演員以肢體演繹得淋漓盡致,同場兩位兒童演員的率性演出,使內容添上神來之筆,小孩天真的笑聲讓溫馨感大增,可愛的臉龐也化解了男女角色間的糾爭。雖然整個演出偏向實驗性,沒有關連性的對白,也沒有特定的敘事方向,但演段內容的連貫性強,訊息相對容易被觀眾接收,從滿場的觀眾掌聲中,相信已對演出的成功提供了肯定的答案。

  曉角話劇研進社的藝術總監在表演後特別為演出團隊作了介紹,也開宗明義地表示曉角實驗室將會朝著獨立營運的方向發展起來,將會籌辦獨家的藝術發展/表演項目、舉辦劇季、挑選有藝術價值及觀賞價的節目、引介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及製作具實驗性的作品等等,讓曉角實驗室擁有其延續的活力,其逐步擺脫官方資助、以演出的質素尋求商業機構支持的勇氣和決心,雖未知此路是否一貫平坦,但此精神實在值得現在眾多仍視乎官方資助多少以決定演出質量的藝團好好學習。

  文: 沓靖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Perfect Blue

  「多種人格」在近年成為不少電影、電視、戲劇和小說的題材──24個比利》、《暴風語》、《安堂機械人》、《魔警》等等都是描述人物在擁有多種人格下所面對困境,故事的張力經常令讀者及觀眾喘不過氣來,卻想不到原來早於十七年前,日本早已透過動畫電影方式有表現多種人格的作品了,而且該作品更曾獲得多個國際影展的好評、包括在一九九七年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幻想電影節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在葡萄牙Fantasporto奇幻電影節則獲得最佳動畫電影獎,更在美國紐約州錫拉丘茲每年舉行的B電影影展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這部電影便是根據日本作家竹內義和的小說作品《Perfect Blue:完全變態》改編、由導演今敏執導的動畫電影《Perfect Blue(中譯:藍色恐懼-未麻之部屋)

  故事講述主人公霧越未麻是三人流行音樂偶像團體中的成員之一,但她的藝人公司決定為她轉型為演員,未麻在服從公司的安排下,心底裡卻不時出現一把聲音在勸告自己要拒絕。另一方面,未麻的死忠歌迷對於偶像棄唱從演的安排暗地裡感到不滿,圍繞著未麻身邊的人物一個接一個的離奇被殺,令未麻感到越來越不安,那一把聲音更化身成人型,出現在自己面前,在連經理人都遭受不測之後,冷血的殺人兇手原來是那位意想不到的人⋯⋯

  雖然只是動畫電影,但《Perfect Blue》的分鏡一點也不馬虎,故事聰明地將未麻插入關於多種人格的電視劇拍攝中,使得未麻的心路發展能穿梭於戲裡戲外,真實虛幻的交替,讓觀眾很快便能移情於未麻的角色中,究竟未麻遭遇的不幸是真的嗎? 那些被殺害的人又當真與未麻有關嗎? 未麻能否成功走出她的多種人格? 在一百分鐘的全片中,直至最後的十分鐘才揭開兇手的真面目, 在此之前的九十分鐘卻絲毫沒有悶場,雖是只維持小說基本精神的改編,但編劇村井貞之確實顯出功力,懸念和殺局一環緊扣一環,未到最後著實難以猜出兇手。

  因為觀看《Perfect Blue》後,筆者不得不承認需要重親認真搜索滄海遺珠。就故事的主要劇情發展,一九九八年的《Perfect Blue》與二零一零的《黑天鵝》竟然是出乎意料的相似! 網上亦曾出現微言有指後者抄襲之嫌,然而藝術創作早已本無絕對原創,唯有後來者需要充分重新組合前人的精巧智慧,觀者亦需要倘開舊有觀念,接受新的再創作,這才是全方位推動藝術發展之路。

  文: 沓靖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過去的電視劇大時代

  廿三年前的《大時代》,到了今時今日,仍是讓人津津樂道的大時代。無懼在深宵重播,神劇自然有它的捧場客,不少人將今時今日的電視劇與之對比,然大嘆今不如昔,從編劇到演員,那怕是連名字都欠奉的路人甲、乙、丙……原來今時今日都能獨當一面;看那跑龍套的林家棟和黃德彬,當年還真有戲,是嗎?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也許那一年你曾經笑說周星馳是個專門欺負小孩的節目主持、梁朝偉不過是個「花靚仔」、張曼玉未做影后前還屬花瓶級別……時間會讓演員成熟,但無助電視業的發展,與其回望過去,不如展望將來。
 
  《大時代》的選角,特別是男主角上很不錯,鄭少秋可以從他固有的大俠形象中突破,加上很多「火」的劉青雲,還有一眾成熟的角色如劉松仁、江毅、曾江等,是當年電視台盛極之選。女主角藍潔瑛有發揮,但如果硬說從歌手及電台DJ轉營到演電視劇的周慧敏或初出茅廬的郭藹明都算實力派那也未必,記得當時郭藹明那種歇斯底里式的演出亦受過批評,可能今時今日大家的接受程度會更好,但在當時,她的演技水平可能會被視為與今時今日的岑麗香又或徐子珊差不多。

  論到製作其實場面不算大,最重成本亦不過到了台灣拍拍外景,相比近期無線都派隊到荷蘭拍外景,觀眾的要求不是更高層次嗎?再論到攝影畫面、佈景、服裝等,是真心覺得以前的好?還是有種逝去日子不可留的悲嘆?

  借用一下林夕填的歌詞《還看今朝》:「過去了就像陪襯,在大時代前往事不再真。」因為過去的組合可一不可再,故事的突破亮點亦沒有被公式化,所以才令人感受特別深。至於說到以前的電視呎度比今天更寬,追溯到更早期的《七女性》,大膽程度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要計較今時今日的電視劇是否真的「太膠」、「太假」,不如先看看社會風氣,偶爾有一些比較「出格」的電視劇,例如《天與地》、《師父明白了》、《心戰》等,很可能被咒罵得體無完膚,電視台以及工作人員都沒有勇氣以及餘地去試新的題材,供求需要下不得已墨守成規,這又是誰造成的循環惡果?


  文:泰來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立體的機械貓 – 電影《Stand by me 多啦A夢》

  由於香港著名配音人林保全的離逝,「多啦A夢」彷彿不再是原生日本的漫畫人物,而是成為在香港人心裡更具標誌性的集體回憶;恰巧的上映時間,也讓3D電影《Stand by me 多啦A夢》創下了動畫電影的多個票房記錄。這頭原創於一九六九年的機械貓,對於成長在七十年代之輩是兒時的親密夥伴,雖然故事發展至今已有點偏離「努力改變命運」的主軸,但精簡的短篇結構及加強友情可貴訊息的內容,使讓者仍是樂此不彼的追看,甚至不想這部漫畫完結。縱使坊間曾出現多個非原作者創作的故事結局,但由於處理流於自閉症、病患、空想等等,故此都不為讀者接受。因此《Stand by me 多啦A夢》的3D動畫化加上屬林保全的遺作,令不少愛好者都對此懷有一定期望,既想再一聽陪伴成長超過三十年的聲音,也希望獲知多啦A夢的最終去向。

  《Stand by me 多啦A夢》其實是紀念作者藤子F不二雄誕辰八十週年的電影,編劇山崎貴從超過一千多回的故事中,取材了《從未來之國千里迢迢而來》、《蛋中的靜香》、《靜香!再見!》、《雪山上的浪漫史》、《大雄的結婚前夜》、《再見多啦A夢》和《多啦A回來了》等情節,匯合成一個劇情發展流暢的故事;雖然原作者已經無法再親身解說他對多啦A夢系列故事的結局設計,但從他過去的短篇中,山崎貴巧妙地起用了《再見多啦A夢》和《多啦A回來了》此兩個互想呼應的情節,讓多啦A夢以一個較為貼近原作的方式守護在大家(讀者)身邊,相這這也是一個頗為符合大眾期望的處理。

  電影的3D處理是《Stand by me 多啦A夢》的其中一個賣點,但只有關於竹蜻蜓的戲段才能感受到它的震憾,比例似乎是略輕了。人物的立體化也是資深讀者需要習慣的,筆者便花了好些時間才能將電影銀幕裡的「橡膠人」好好接受下來,或許對於新生代的觀眾而言,有點發脹的小夫是無傷大雅的,可是胖虎的設定有他一定的因由,過多渾圓可愛的人物角色在電影中同時出現,總覺得是削弱了多啦A夢的獨特性;隨著這些在平面漫畫的亮點因為動畫化處理而被改變,及在世代觀眾的不斷更替,漫畫人物為何總是容易被銘記於紙本上,可是不斷立體化和動畫化的電影卻無法令大眾產生深刻印象,答案當是呼之欲出了。

  文: 沓靖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再現《詠舞南音》

  曾因為澳門基金會推出「澳門製作.本土情懷」市民專場演出計劃,惹來坊間對之兩極化的意見──有謂與文化局向藝術團體提供資助有資源重疊之嫌,也有藝術團體表示讚同,因為可獲得另一途徑的資助演出。經年過後,隨著主要官方單位對藝術團體的活動資助計劃批出漸趨審慎,發現不少以聯誼或興趣出發的社團單位的演出活動,更多透過市民專場的形式呈現,如少年音樂演奏會、傳統曲藝欣賞會、懷舊金曲音會等等,對延續「百花齊放」的本土藝文活動氣氛,也算是一個可取的現象。筆者新近也發現,一些以往曾經搬演的節目,也悄悄地出現在市民專場的演出節目單中,根據獲入選二零一五年市民專場演出的名單中,《十八相送》和《金龍》便是早年的本地演出作品並將於今年再度上演,而曾於去年澳門藝術節備受好評的《詠舞南音》也得以再現觀眾跟前,對於如筆者緣慳首演的觀眾,能有機會踏進那所碩果僅存的龍華茶樓裡,呷上一口香濃的普洱茶,耳聽南音眼觀舞,實是喜樂不已。

  顧名思義,《詠舞南音》是舞蹈與南音說唱的視、唱組合演出,現代與傳統、肢體與聲音之間,由現場保持完好的六十年代茶樓環境提供了可融合的空間,播放著當年茶樓裡的熱鬧環境聲效、身穿服務人員舞裝的舞者,穿梭舞動於分佈在茶樓內四處座位的觀眾之間,他們時而透過手上的茶具,展現昔日居民茗茶的傳統手勢,又藉著舞動相框和話語途述澳門的社區小故事,使觀眾在欣賞舞者演出的同時,在三十分鐘的時間內已不覺地返回了尚未發展過度的小城澳門氛圍。南音唱者周剛與樂師繼而徐徐坐於演唱席上,不經意地唱出廣為人熟悉的「客途秋恨」,並開始與舞者李德及張月盈共同呈現一闕教人傷心斷腸的愛情故事。

  「客途秋恨」的詞意講述對以賣藝為生的女性們的身心悲涼境況,詞中的廣東用語常為粵港澳人所用,但若不靠現場派發的歌詞單張,可能不少新生代的年青人較難以明白詞中的韻味。周剛的唱吟聽似平凡,卻是抑揚頓挫細膩有加,字字直擊聽者心坎,在演唱的過程中,身穿白色旗袍的張月盈及中山唐裝的李德,二人隨著歌詞的意境翩翩起舞,以舞姿表現出男女相遇的愛慕和散聚的離愁。及至歌詞後的最後一句「睇我心似轆轤千百轉,空綣戀 . . .」餘音娓娓遠去,筆者深深感受地水南音「說猶如唱,唱猶如說」是如何教人意猶未盡。也許這種令人難捨難離的感覺,正好呼應了導演邢亮的話──「人、情、物、事一轉眼即面目全非,快得幾乎來不及嘆息」。今次再現的《詠舞南音》,隨著龍華茶樓的能否存續、城市四週翻天覆地的變遷,但願不是絕唱,也是筆者作為土生土長澳門街坊的一點心願。


  文: 沓靖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回歸基本的仙履奇緣

  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魚等都可說是從上世紀創造出來,而且家傳戶曉的童話公主人物,她們曾經是不少兒童進入夢鄉前的必聽故事。然而時而勢易,這些迪士尼的童話人物早已在九十年代後,被歐美和日本的精靈及機動系列的峰芒掩蓋,逐漸變為只能透過耳聞口傳的訊息。迪士尼公司卻沒有刻意的重畫或重演,亦是透過推出其他的卡通動畫如《花木蘭》、《美女與野獸》、《魔髮奇緣》以至近期大熱的《冰雪奇緣》的主人公,創造更多的人物,但作品的暢銷過後,能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始終不如白雪公主等能令人一語聯想,在速食餵養長大的觀眾群,公主的魔力也許只會對六、七十代後出生的觀眾產生影響吧。

  近年不乏以真人扮演上映的童話故事電影,然而可能Marvel系列的英雄式故事太震懾觀眾的眼球了,使得童話故事也變得魔幻化:白雪公主成了降魔的女戰士、睡美人反以黑魔女更突出、魔法黑森林裡讓小紅帽遇上了長髮公主。對於現今純純的小孩不單信以為真,懷有美好童年回憶的成年觀眾更可能會為此掏心揪肺,因以當《仙履奇緣》是接近以九成忠於原著的方式由真人演縯的時候,由愛爾蘭導演肯尼斯布萊納對拿捏童話短篇的精準和氣魄,不由得教人佩服。

《仙履奇緣》中無人不曉的主人公灰故娘,由樣子不算標青的莉莉.詹姆斯飾演,相比曾以電影《藍色茉莉》獲得第八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後母,確是有點遜色,可幸導演對艾拉(電影中的灰姑娘的原名)的戲份沒有因為名氣而有所削減,整部《仙履奇緣》基本上都是由艾拉串起從頭到尾的劇情發展,也為原著未有落墨如艾拉的兒時家庭環境,以及其母親傳遞「勇氣」與「仁慈」點出艾拉能一直忍受繼母屈辱的原因。

如前所言,《仙履奇緣》基本上是以依循原著的故事,譜由真人飾演而搬上大銀幕,除了必要的電影特技外(南瓜車、動物侍從的變身),全片是紮實的,仿如觀看著鄰家大宅發生的一起浪漫愛情童話故事,或許有帶同小孩欣賞的家長會對愛情成份較多似乎略有不滿,認為是不適合小孩觀看,但這還不是成年人帶著他們的眼界去預想小孩所感? 全片不乏多次由艾拉提起,因為她對人性的仁慈、因為懷有面對逆境的勇氣,艾拉才可以最終寬恕了繼母,也在忍耐與等待之中,因為小伙伴們的幫助,讓王子終於發現了被鎖於閣樓的艾拉,二人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簡單直接的傳遞人性的基本真善美,不正是動畫化或真人化的童話故事的基本原意嗎?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