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態度與高度

新近在臉書裡得悉一則教澳門劇場人及歡眾感到婉惜的公佈,小城實驗劇團在本月宣佈決定關閉其設於工廠大廈裡的「自家劇場」排演場地,雖然這不等於劇團運作的結束,但在城市高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藝術文化的旗幟下 ,一個獨立經營、堅持獨有藝術方向的藝團,而且各方面的口碑也著實不錯的情況下,始終無法維持一個劇場排演空間,這可是意味著些甚麼事兒?

儘管澳門沒有股票市場,但經濟活動一直不比香港及中國內地遜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在近十年間的上升幅度,已經對澳門的小、微企、包括劇場營運帶來毀滅性的衝擊。對於維持排演劇場空間的生命來說,租金的負擔是難以想像的沉重,普通一個千平方呎的工廈單位便需付上以萬元為單位的月租金,在天真地省去計算工作人員的資薪、水電冷氣和劇場設施所需,每個月內便需要每天都有上千元的收入才可勉強支付租金。可是刻下除了澳門文化中心之外,澳門還有哪一個表演場地是每時每刻都有排練和演出?或者有讀者會認為,可以透過再租賃給其他藝團排演的方式以獲取收入,但現時澳門演藝團體的規模可是兩極化的──現今擁有資源的劇團大多都已在早年打下基礎,無須外借太多的力量,另有新生藝團多以興趣組成,非定期的排演令他們暫無需承擔場地的壓力。因此,若如小城實驗劇團般已具備相當的專業人員及技術,又有清淅的劇團藝術方向,反而會不幸地在發展上遇到阻力,而更殘酷的是,藝術已無法再與銅臭的金錢完全割斷關係。事實上,澳門的藝團發展模式的確已經發生了改變,除了必須具備一位有熱誠和藝術理想的領導者外,藝團的組成再不能由領導者一人分飾,行政、市場推廣、技術、設計等已經是不可或許的位置,由此才能令藝團既保持固有的藝術風格,也要有與商業市場接軌的能力,讓演出作品能夠成為觀眾(消費者)想要欣賞(購買)的,甚至成為想要爭相擁有的品牌。

筆者一向欣賞小城實驗劇團在藝術理念的堅持,從《雲端》、《歌本哈根》至《金龍2.0》等,無論是改編或是原創,觀眾總是可以從他們的演出中感受到不斷進步,特別是朝著目標不懈前進的努力。當下的場地關閉固然教人可惜,可是經濟的不斷變化相信並不會對小城實驗劇團的發展帶來太嚴重的影響,畢竟藝術作品的存續並不應被空間的規限去扼殺。就在劇團的蛻變如破蛹化蝶之前,希望他們借此機會深思一下關於經營與演出、藝術與商業的關係對藝團的意義為何?這將是每個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藝團所要老實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而在當中的態度與高度之間,究竟小城實驗劇團能否最終在兩者中取得平衡,相信亦是值得觀眾們拭目以待的。


文: 沓靖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兒童劇團生力軍

  本地劇團多,主力以培育兒童為發展目標的卻屈指可數,因為演出量較多及創團時間較久而為人熟悉的有小山藝術會,除此以外,似乎要令本地觀眾即時想起的兒童劇團未有幾何。在仍以依賴官門資助維生的本地藝團發展氛圍中,為要儘快做出成績,選擇以貼近民生、乃至涉及政治、經濟為主題,以成年觀眾作為主要目標群的劇作演出,當能迅速獲得回響。因此,對於需要付出相當耐心的兒童觀眾而言,要藝團決心依循兒童劇方向發展更必須具有相當的勇氣,隨著「大老鼠兒童戲劇團」在七月底上演的一連七場的原創劇《貓大俠之歌》,劇中黑貓「無名」的無畏無懼精神,仿彿就是主辦藝團大老鼠兒童戲劇團的化身。

  《貓大俠之歌》的成功上演就如形象地反映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除了主要資助機構澳門基金會外,場刊中另有發現超過十個的支持單位,為製作的資源上作出了各式的協助;在台前幕後的演職員名單中,發現不乏知名的劇場工作者如巫嘉每(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盧偉研(音樂總監/作曲/編曲/音樂設計/填詞)、演員徐靈芝、聶寧峰 、劉宇亨、嚴小惠、霍嘉珩等,他們在坊間均不乏演出機會,此刻在《貓大俠之歌》裡觀演他們用心以誠、以熱愛舞台的態度而聚合一起的製作,相信也是成功感染觀眾支持,以致七場全滿的原因之一吧。

  既以兒童觀眾為主要對象,《貓大俠之歌》的簡單故事和主線基本符合要求──被遺棄的黑貓「無名」充滿正義感,在街道的後巷中,常希望以一己之力保護「小耳朵」、「笨笨」、「博士」等貓友,可惜卻體弱多病,因而對傳說中的貓大俠仰慕不已,機緣巧合下終與貓大俠相會,學會絕技及拯救被困貓友,最終更明白強大的力量原來並非首要,懷有同情憐憫之心方能成就偉大英雄,筆者在演後離場途中便聽到不少家長趁機向子女灌輸不應欺凌弱小、需要關愛互助的正面訊息,小朋友們也紛紛點頭稱是。

  作為大老鼠兒童戲劇團首個完整的製作,當中仍有一定情況是需要在日後的演出中作出調整考慮,就《貓大俠之歌》此類唱遊味道較重的表演手法,盧偉研的音樂已經打下了成功的基礎,佳音歌詠團更是錦上添花,奈何卻沒見導演再多利用六名歌詠隊友以豐富舞台上的視覺畫面,這是略為可惜的。劇中的舞台佈置有不少具可活動性,然而在增加空間調度彈性的同時,也希望能調整演員對道具的利用,看著貓兒、老鼠走來跳去,難免令人擔心。可見,導演陳馨旋在往後的兒童劇發展道路上,需要更多的實踐來不斷完善其創作是必須的,兒童觀眾的反應是直接而坦白的,有時也許會帶點殘酷,卻是純真而毫無惡意的,期待大老鼠兒童戲劇團往後製作更多優秀的作品,成為本地兒童劇製作團隊的不可缺少的一員。


  文: 沓靖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當這小城沒有兒童節目

當發現劇場作品漸漸增加兒童節目的比例,坊間又新增了不少寓教育於樂,讓小孩子從少接觸藝術的活動、節目……的大前題下,難道大家都不明白兒童既是我們明天的主人翁,亦是明天我們社會藝術主流的支持者,甚或參與者。一方面大家都會認同藝術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利無害,再者現今社會家長不吝花費,希望培養出全才的情況下,兒童藝術的普及不但具有前瞻性,亦甚具商業價,但為何當政府以及民間都體會到這個轉變時,澳門唯一獨有的電視台竟然連像樣的兒童節目都沒有?

或者不少讀者筆者一樣,從少是看鄰埠的電視台節目長大,雖然鄰埠的電視台有所謂「一台獨大」的效應,但其實從歷史上看,製作兒童節目的單位卻是百花齊放,最早期的公營機構更是盡心盡力,不惜工本製作更優質的兒童教育節目,從正經八百的教育電視,到充滿樂性的小時候、香蕉船等,乃至無線電視的系列節目如《430穿梭機》、《閃電傳真機》、《放學ICU》、《至NET小人類》等,人家的兒童節目與時並進,緊貼科技潮流發展。澳門的兒童節目呢?政府部門多年前開始拍攝教育電視節目,從刻板沉悶發展到較為有聲有色,但容的規限實在難以吸引時下點子多多的小朋友以至年輕人。澳門唯一的公營電視台除了有出色的本地新聞團隊,製作讓市民關心的多元化新聞節目以外,還有那備受球迷喜愛的足球,以及各式不同的體育節目;想更多元化?還有效法其他電視節目製作的飲食節目以及人物故事傳記式節目,為何仍未有一個本地製作的兒童節目呢?是沒有人為澳門兒童考慮他們的需要?還是在實行上有相當困難?澳廣視的確在多年來訓練出不少有質素的主持人,但若要他們主持兒童節目的話,不論外型以及形象上都似乎格格不入,再者不少兒童節目都需要兒童的參與,澳門是否又有足數目的「童星」可以投身這份工作呢?眼看外國很多兒童節目,其實都有著教化市民的作用,影響社會甚為深遠,這方面或者有人會覺得很政治化,沒關係,從另一角度看,兒童節目亦可以造就很商業化的物,其背後的利益亦不遜於你介紹餐廳或店鋪。最後一點是一份使命感,為何澳門的兒童就沒有自家的兒童節目?難道他們仍要像筆者這一輩的人,看著鄰埠的電視節目長大?多多少少會受到他們的價觀左右,時至今日,我們是否仍可以沿用其他地區的價觀和社會理念,套用在我們本身樸實無華的小漁村民品格之上呢?

: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