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在臉書裡得悉一則教澳門劇場人及歡眾感到婉惜的公佈,小城實驗劇團在本月宣佈決定關閉其設於工廠大廈裡的「自家劇場」排演場地,雖然這不等於劇團運作的結束,但在城市高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藝術文化的旗幟下
,一個獨立經營、堅持獨有藝術方向的藝團,而且各方面的口碑也著實不錯的情況下,始終無法維持一個劇場排演空間,這可是意味著些甚麼事兒?
儘管澳門沒有股票市場,但經濟活動一直不比香港及中國內地遜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在近十年間的上升幅度,已經對澳門的小、微企、包括劇場營運帶來毀滅性的衝擊。對於維持排演劇場空間的生命來說,租金的負擔是難以想像的沉重,普通一個千平方呎的工廈單位便需付上以萬元為單位的月租金,在天真地省去計算工作人員的資薪、水電冷氣和劇場設施所需,每個月內便需要每天都有上千元的收入才可勉強支付租金。可是刻下除了澳門文化中心之外,澳門還有哪一個表演場地是每時每刻都有排練和演出?或者有讀者會認為,可以透過再租賃給其他藝團排演的方式以獲取收入,但現時澳門演藝團體的規模可是兩極化的──現今擁有資源的劇團大多都已在早年打下基礎,無須外借太多的力量,另有新生藝團多以興趣組成,非定期的排演令他們暫無需承擔場地的壓力。因此,若如小城實驗劇團般已具備相當的專業人員及技術,又有清淅的劇團藝術方向,反而會不幸地在發展上遇到阻力,而更殘酷的是,藝術已無法再與銅臭的金錢完全割斷關係。事實上,澳門的藝團發展模式的確已經發生了改變,除了必須具備一位有熱誠和藝術理想的領導者外,藝團的組成再不能由領導者一人分飾,行政、市場推廣、技術、設計等已經是不可或許的位置,由此才能令藝團既保持固有的藝術風格,也要有與商業市場接軌的能力,讓演出作品能夠成為觀眾(消費者)想要欣賞(購買)的,甚至成為想要爭相擁有的品牌。
筆者一向欣賞小城實驗劇團在藝術理念的堅持,從《雲端》、《歌本哈根》至《金龍2.0》等,無論是改編或是原創,觀眾總是可以從他們的演出中感受到不斷進步,特別是朝著目標不懈前進的努力。當下的場地關閉固然教人可惜,可是經濟的不斷變化相信並不會對小城實驗劇團的發展帶來太嚴重的影響,畢竟藝術作品的存續並不應被空間的規限去扼殺。就在劇團的蛻變如破蛹化蝶之前,希望他們借此機會深思一下關於經營與演出、藝術與商業的關係對藝團的意義為何?這將是每個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藝團所要老實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而在當中的態度與高度之間,究竟小城實驗劇團能否最終在兩者中取得平衡,相信亦是值得觀眾們拭目以待的。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