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痛心

  看罷《濠江人民渡假村》實是教人感到痛心,編導鄭儉倫勇敢地、毫無掩飾地指出刻下社會的荒誕事,藉著來自處於不同經濟和生活困境的澳門人、香港人、內地人、印度人被逼同住一房,帶出澳門眾多讓人感到無力的現實,然而與其說這是一套指罵現況的劇作,我更感是鄭想要透過故事發洩個人對社會的眾多不滿,對於編劇想要表達個人觀點而言,實是無可厚非,但當中卻令人感到存有太多的個人情緒,使我不時疑惑於這是編劇的個人渲洩、一種純粹的自我感覺良好?

故事的主線算是清淅的,陳嘉豪(趙健秋)是危樓事件中同被逼遷的苦主,以低廉的租金入住「濠江人民渡假村」(一個房間),驚覺竟然尚有三人同住,礙於生活唯有逼於無奈接受這個荒唐的局面,由此揭示來自不同地方同屋()主的處境。遺憾地,自覺明白編導想要從這個故事反映社會的光怪陸離,但劇情的推進卻雜亂且脈絡不順,像是為了完成故事而勉強地將劇情堆砌,粗疏的問題時有浮現,教觀眾疑惑重重。

畢嘉誠(張家樵飾)是來自香港地產經紀,除了藉著阿星(劉雲峰飾)帶出畢是暪著家人來澳謀生之外,究竟畢常常走進洗手間油漆的原因為何? 畢是否真的偷錢賊? 早與其中二人共住半年了,為何要在當刻才偷錢離開? 崔小玲(朱詠沁飾)來澳從事按摩行業(故事中未有確定其「按摩」工作是否涉及色情成份),是被逼的? 還是自願的? 她的身世有否苦衷? 阿星躲於衣櫃裡生活是故事中的亮點之一,該未有好好利用加以發展;此外,他受僱主性侵後,心理上該會受到具大打擊,對性的態度會有所恐懼,但卻反而向崔酒後施暴,這是難以說服觀眾的。陳雖是劇中的主角,但可讓他表現的戲份不多,除了不斷帶出政府官員推缷責任外,他對畢、崔、星的態度沒有展現他的個人立場,由此令角色顯得無力,也使得全劇的結構甚為鬆散。這四個作為全劇中的吃重角色,由始至終都未有表達他們對澳門社會的態度,對於《濠江人民渡假村》來說,也是為劇名打上了一記悶棍。

劇中有不少的粗言、對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嚴正指控,如果觀眾有如鄭的同感,應是感到大快人心,但指控應有實證的支持,而不能只靠角色的三言兩語,便將人物歸類地提出不滿,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手法是極為危險的處理,甚為容易挑起個別觀眾的不安情緒。

《濠江人民渡假村》無法讓我提起對刻下社會荒誕的審視,反而勾起心底裡澳門戲劇發展的一份痛心感覺。對於不乏編導經驗的鄭而言,作品的如斯呈現,只能勉強算是一部校園式的實驗劇作,如何能說服觀眾它所能具有購票入場的價值? 痛的感覺由來源自更多的愛護,不諱言這只是個人的期許與所得的落差,只希望今次只是一種偶然,而非普遍現象,否則不堪設想。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沒有劇集的電視台

前一陣子,鄰埠有關免費電視台發牌的事情鬧得熱哄哄的,可是澳門這邊廂也不相伯仲,公共天線廣播與專營權的紛爭沒完沒了,澳門居民都擔心數十年來被養成「劇集撈飯」的日子可能不再復見……,奇怪卻是沒有太多市民關注澳門那唯一免費電視台的發展,有說它只是政府的喉舌、有說它的十數年發展下來仍是停滯不前,甚至連一部連續劇式的小品製作也沒有,根本不能稱為「電視台」云云。

且讓筆者先再另起話題──都托網絡之福,澳門居民早已突破了大氣電波,香港電視台的連續劇再非澳門居民追看的首選,卻是每週同步的日劇和韓劇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最近一套有關時空穿越、姐弟戀、超能力、擺脫俊男美女式的韓國連續劇《來自星星的你》,熱爆全城。然而拆解其中,卻發現《來》劇的亮點竟都有跡可尋: 時空橋段早見於歐美電影之中、港片《志明與春嬌》也是大談三十歲女性的戀情、外星人與地球人相戀亦是屢見不鮮的熱門劇情。雖然《來》劇有這麼多貌似的情節,然而太陽底下無新事,只要編劇、導演的技巧高明,觀眾仍會落於接受的。

想說的是,韓國的娛樂事業對比日本、台灣、香港的起步較晚,卻是在近十年間已經遠遠超越港台、貼近日本,觀眾只要細心比較,不難發現韓國的演藝表演模式幾乎是模仿日本而成,雖然發展初期曾受抨擊不少,指其缺乏創意、抄襲橋段,可是一直發展下來,韓國的娛樂節目已經完完全全代表著她們的國家與民族,成為影響亞洲地區流行文化的又一指標。

從韓國的起步歷程再回看澳門,澳門的電視娛樂發展又有否覓得她的參考對象?誠然在數年間,澳廣視已經策劃如清談、音樂、專題、社會時事等綜藝節目,成功地讓節目變得多元化,再不是過往的「新聞台」,可是對於習慣港式電視台節目的澳門觀眾,能夠量產具吸引力的電視劇集,方能稱作「成功」的電視台。刻下澳門並不缺乏幕前藝人,好些曾在台灣、香港等地發展的歌手藝人亦已陸續回澳發展,加上澳門仍處於正增長的經濟收益,政府相信亦會樂於大潑金錢,()資助澳廣視有更多元化的發展。且說娛樂事業不應渉談政治,所以就算澳廣視新近轉換了領導班子,但亦不應對娛樂節目製作有所阻礙,「澳門便是與別不同」,但總不應特別至如斯程度,長年運作一個沒有劇集的電視台吧?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淺論賀歲片《賭城風雲》

  電視台為了催谷自家有份合拍的賀歲電影票房,儲心積累在周末連環重播系列《賭神》舊作,至少亦成功吸引我與家人購票入場欣賞周潤發及謝霆鋒的新作。

  之前一直在猶豫,今個新年賀歲片之中,要權衡找到一部適合家人觀看的港產片,好像有點難度!先說《六星報喜》這系統的電影拍得太爛,而且劇情分散在「眾星」身上,攏合有困難,胡亂湊趣嬉笑一番尚可,認真視之為一體則難,完全無期望可言。

  另一部《金雞SSS》與家中長輩看略嫌有點欠莊重,至於那投資鉅大的3D電影,為免長輩看得頭暈眼花,亦早已被剔出我的選擇範圍,計來計去,還是讓家人看看他們熟悉的發哥和霆鋒最有把握。

  難得今次發哥走出了過去的「賭神」的規範,開宗明義是一名職的賭徒,用上魔術、神偷、甚至不惜動手術來達到所謂的「高超賭術」境界,應了他所說的:「你估我係神仙呀?」

  劇情以賭及非法資金為主軸,在中港澳三地串連,枝葉豐富但仍相當歸一有層次,能夠用很簡單的手法交待故事背景和情節。例如開場不久一場對付黑道中人的安排,盡顯出謝霆鋒、許紹雄及杜汶澤的智謀、勇氣及身手,繼而鋪陳出伍允龍與他們的家人關係,連串的伏筆看來輕描淡寫,不過對之後的劇情推進有很大的幫助。

  這部中港合資的電影主題當然要正面,然而夾雜的打鬥和性感亦不時為觀眾帶來刺激快感。謝霆鋒論到真功夫可能不及張晉和伍允龍,但整體的拳腳打鬥仍然是動感十足。謝霆雖然在海報及宣傳上與發哥平起平坐,但論到演出的吸引力,年近花甲的周潤發仍然魅力沒法擋,甚至在戲中他可以吸引到景甜和吳辰君二人。提到吳辰君,昔日的嬌美女神近年轉戰內地電視劇,加上去年與內地公安之子結婚,還以為難以再見到她在大銀幕上的風采,今次在《賭城風雲》雖然只是一名配角,但亦有亮眼鏡頭,證明「風華正茂」。

  無論周潤發是「賭神」?還是劇中的無敵賭王石一堅,演起來能夠做到入型入格,揮灑自如,可能就是許紹雄一人。內地演員高虎的冷浚風格不錯,然而有感內地太多相類似的演員,那怕是陳道明或胡軍,都可以演得此類角色。

  當然,在賀歲片中要帶來歡笑,此劇中的杜汶澤便擔此重任,或者他的插科打諢與其他角色未必咬弦,變相有點不倫不類,幸好他的戲份不太多,仍可以做到綠葉的作用。   

  文: 徐薏 | MCSPA會員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困局

  新一屆澳門文學獎終於揭曉了,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組別的獎項已是名花有主,而且是屆的戲劇類更是冠亞季軍及優異獎滿員,對於正鬧劇本荒的本地劇場而言,是值得慶賀之事。

  除冠軍得主外,亞軍以至優異獎的得獎者,大部份均曾是澳門文化中心舉辦的「一個劇本的誕生」工作、以及澳門華文劇戲學會舉辦的劇本研習坊學員,個別更是本地劇場的活躍份子,乃至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學生,雖然澳門文學獎的主辦單位尚未將有關作品輯刊成書,但至少說明「成功無捷徑」,得獎者透過他們各自不同的自身經驗和學習,終於獲得專業評審的認同,當中的成功感想必比獲獎的名銜更來得珍貴。對於曾獲得澳門文學獎的得獎劇本,坊間早已大力鼓吹將之搬上舞台,然而卻未見幾何,筆者深感此乃本地劇場界仍未能聯手突破困局之境況。

  要能呈現於觀眾跟前的劇作,一劇之本固然重要,導演、演員、佈景、音樂、道具等,也絕非紙上談兵的空談,導演能否具有足夠功力將劇本呈現? 演員對原創劇本的演繹能有多透徹? 劇本的可呈現性能夠讓舞台設計師掌握嗎? 要在字裡行間表現人性、社會情懷,可以藉著作者的妙筆生花達成,可是要諦造一齣打動人心的舞台劇作,特別對於從未曾搬上舞台,也沒有前作可供參考的原創作品而言,本地能有如此勇氣和能力的藝團嗎?

  事實上,資深劇團總愛選用經典、近代名作,或是將經典改編,蓋因觀眾已有牢不可破的信心,藝團無論是原版照搬,或是完全顛覆,在受眾的層面上已有一個底數,不同的導演對經典有它的不同詮釋,既不存有對錯,也談不上技術之高底,自是立於不敗之地吧。相比要起用原創作品,本地實有不少藝團是願意採用的,但大部份均是一些經驗尚淺的年青藝團吧,要面對他們的實戰經驗不足,對文本的理解常有缺失,因而呈現於舞台上的作品多流於表面化,這是觀眾需要現對的殘酷現實。而此類小劇團的經費有限,要申請資助亦礙於經驗有限而批資助較少, 故此當然無法花費太多邀聘資深演員,或是藉著其他週邊事物以協助將劇作做得更好。

  漸趨產業化的本地戲劇未來是一道無法阻擋的發展方向,所以「票房」亦將會成為日後判定藝團和演出是否成功的一項標準,這又將能有甚麼理由,可以讓這些被冠以獎項的原創劇本,冒著可能虧本的風險呈現於舞台上? 依靠的是著名導演? 資深演員? 或是首屈一指的專業製作團隊? 如是這般,劇本的素質又應該排在甚麼位置? 又是否真的可以為了「推動本地藝術文化」,便說服政府部門不問其由、不用考慮市場因素而大洒金錢,將之成戲?

  筆者倒有奇想,本地藝團數以百計,劇場專業人士不計其數,能否為此拋開門戶之見,貢獻各自擁有的精英份子,來幫助這些劇本使其成戲? 既是高呼為本地藝術發展而努力的大家啊,不獲政府資助便無計可施了嗎? 就算輸了口碑,也是贏得了團結之貌,而最大的得著是,刻下這個困局,再無須由政府部門帶頭打出缺口了。

  文: 沓靖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