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困局

  新一屆澳門文學獎終於揭曉了,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組別的獎項已是名花有主,而且是屆的戲劇類更是冠亞季軍及優異獎滿員,對於正鬧劇本荒的本地劇場而言,是值得慶賀之事。

  除冠軍得主外,亞軍以至優異獎的得獎者,大部份均曾是澳門文化中心舉辦的「一個劇本的誕生」工作、以及澳門華文劇戲學會舉辦的劇本研習坊學員,個別更是本地劇場的活躍份子,乃至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學生,雖然澳門文學獎的主辦單位尚未將有關作品輯刊成書,但至少說明「成功無捷徑」,得獎者透過他們各自不同的自身經驗和學習,終於獲得專業評審的認同,當中的成功感想必比獲獎的名銜更來得珍貴。對於曾獲得澳門文學獎的得獎劇本,坊間早已大力鼓吹將之搬上舞台,然而卻未見幾何,筆者深感此乃本地劇場界仍未能聯手突破困局之境況。

  要能呈現於觀眾跟前的劇作,一劇之本固然重要,導演、演員、佈景、音樂、道具等,也絕非紙上談兵的空談,導演能否具有足夠功力將劇本呈現? 演員對原創劇本的演繹能有多透徹? 劇本的可呈現性能夠讓舞台設計師掌握嗎? 要在字裡行間表現人性、社會情懷,可以藉著作者的妙筆生花達成,可是要諦造一齣打動人心的舞台劇作,特別對於從未曾搬上舞台,也沒有前作可供參考的原創作品而言,本地能有如此勇氣和能力的藝團嗎?

  事實上,資深劇團總愛選用經典、近代名作,或是將經典改編,蓋因觀眾已有牢不可破的信心,藝團無論是原版照搬,或是完全顛覆,在受眾的層面上已有一個底數,不同的導演對經典有它的不同詮釋,既不存有對錯,也談不上技術之高底,自是立於不敗之地吧。相比要起用原創作品,本地實有不少藝團是願意採用的,但大部份均是一些經驗尚淺的年青藝團吧,要面對他們的實戰經驗不足,對文本的理解常有缺失,因而呈現於舞台上的作品多流於表面化,這是觀眾需要現對的殘酷現實。而此類小劇團的經費有限,要申請資助亦礙於經驗有限而批資助較少, 故此當然無法花費太多邀聘資深演員,或是藉著其他週邊事物以協助將劇作做得更好。

  漸趨產業化的本地戲劇未來是一道無法阻擋的發展方向,所以「票房」亦將會成為日後判定藝團和演出是否成功的一項標準,這又將能有甚麼理由,可以讓這些被冠以獎項的原創劇本,冒著可能虧本的風險呈現於舞台上? 依靠的是著名導演? 資深演員? 或是首屈一指的專業製作團隊? 如是這般,劇本的素質又應該排在甚麼位置? 又是否真的可以為了「推動本地藝術文化」,便說服政府部門不問其由、不用考慮市場因素而大洒金錢,將之成戲?

  筆者倒有奇想,本地藝團數以百計,劇場專業人士不計其數,能否為此拋開門戶之見,貢獻各自擁有的精英份子,來幫助這些劇本使其成戲? 既是高呼為本地藝術發展而努力的大家啊,不獲政府資助便無計可施了嗎? 就算輸了口碑,也是贏得了團結之貌,而最大的得著是,刻下這個困局,再無須由政府部門帶頭打出缺口了。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