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閱『「中學生藝評寫作計劃」學生藝評選輯』有感

  新近收到一冊有趣的書刊,乃屬於澳門演藝評論協會去年走訪澳門四所中學舉行藝評講座後,收集學生藝評文章而成的選輯,全書雖然只有薄薄的五十版,卻是意義重大,而且趣味盍然。

  在專業與非專業評論仍在無止境地討論時,莘莘學子卻是毫不修飾地,寫出了他們對於藝術演出的感受和意見。被點評的演出計有莎劇經典改編《冬天的故事》、本地原創詩意作品《影落此城》、近代德國原創劇《金龍》及現代舞《追.尋》。不諱言上述個別節目,對於鮮有接觸表演藝術的中學生來說,是甚為艱澀的,可是從他們的藝評文章中,卻可以獲得更為直觀的普遍意見。「看不懂」、「不明所以」等,並非完全顯示學生們的觀演水平問題,而是反映了評論時需要準備的內容,這也是對於想要在觀演後獲得更多的觀眾而言,共同需要知道東西── 資料搜集、個人觀演經驗及生活經驗等,都是如何把感受轉化為評論的要訣,也是讓觀眾可以「讀懂」演出的不二法門(對於只求在演出中獲得娛樂、刺激與消閒的觀眾,筆者明白「懂」的意義您所需要的)。世上並不存有天賦而成的藝評人,然而後天的適當培養和配合,卻是可以讓偉大的藝評人得以出現,本地的表演節目五花八門、檔次繁密(甚至太密了),演出場地鄰近,交通便利,是次澳門演藝評論協會發揮了連線的功能,讓上述的天時、地利都合了起來,成為一片讓有志藝評撰文者可充分發揮其努力的土壤,人和如何? 簡言之便是「參與」吧?

  讓筆者最感有趣的是潘嘉嘉對《影落此城》的評論文章,詩意化的《影落此城》並不容易讓生活經驗不多的學生所能弄懂,但從潘嘉嘉的文章中,她著實有用心留意《影落此城》的每個段落、每個細節,從現場的燈光,以至擲出紙飛機的動作,她的文筆裡沒有華麗的詞措,可是真摰的感受和直觀的描述,使讀者仿如置身其中。她所感受的不安、難過、害怕等,或者並非創作者想要觀眾獲得的,但這不正是可讓創作者自審其演出,在日後的重演中得以去蕪荐菁的寶貴參考意見嗎? 筆者感到欣慰的更是潘嘉嘉在文章尾句的坦誠:「這是一次難忘的經驗,讓我了解到藝術的另一面,使我日後也會對更多表演感到興趣」。在憂慮本地觀眾群的過度狹窄下,這段文字使筆者見到一棵充滿希望的幼苗,已經栽種於關注本地藝術發展的土壤,然而要扶助它的茁壯成長,對於牽涉所有關於藝術表演的團隊或個人而言,實是責無旁貸啊!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