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生產力中心合辦的「馬交影藝新思維」課程已經踏入第二年,是次冠以「進階」之名,並以「貴精不貴多」的原則收生,最後的六組學員分別於永樂戲院二院上映了他們的畢業作品,筆者遺憾未能觀畢所有影片,惟對當中四部作品短評一二。
《無聲勝有聲》講述自閉兒的單親家庭,母親承受生活與照顧兒子的兩方壓力,母親最終面對現實,將兒子交予特殊教育學校,終獲愛兒喚叫一聲「媽媽」。貼近生活的題材應是最容易打動人心,可是導演未有適度放大兒子的自閉症問題對家庭的困擾,反倒集中描述母親的生活問題,這本並無不妥,可是從家居情況、生活習慣、憐舍與朋友的反應等均過於平淡,也未見有甚大困難,這是難以映襯母親在現實生活中受壓下的心理狀態;在尾段部份以兒子的喚叫作為結束原是溫馨感人,可是卻與片名唱出反調,既是兒子的「有聲」讓母親樂開懷,這又何解「無聲勝有聲」?
《憐居》同是取材於生活,講述男護士(曾韋迪飾)對鄰居家庭暴力的反應。活躍於幕前的曾違迪演來是輕而易舉,可是劇本對男護士的描寫甚為模糊,既未見其滿腔正義,而受虐女鄰居躲於其家中時,二人的態度亦甚為隱晦,可算是浪費了曾韋迪的演技;此外,該片想要表達男護士覺得同居可憐的感受?或是藉此呼籲珍惜家庭的可貴?
這是教人迷糊的。雖然影片的首尾均有對離家與回家作出了呼應,但只有曾韋迪藉著與母親通話的短短數語,對於一直跟著劇情發展的觀眾而言,又變得難以切入編劇真正的主題。
《1441》的題材是有趣的,能讓時間停頓一分鐘、讓每天多了一份鐘,並透過男女的相遇,讓這一分鐘表現愛情、親情與理想。可是劇情編排混亂,所含的分段內容較多且未能妥善交錯安排,每每要依賴角色在每段劇情的尾末,以對白交代因由和結果,這是讓觀眾感到沉悶的。也許這是一個更適宜用於小說的題材,然而在視覺先決的電影裡,無變化而重覆的影像配以過長的對白,是為敗筆。
《傻是我》是輕鬆而題材深遠的故事,正常人眼中的傻子,真的可以判斷傻子的行為是無知嗎? 《傻》中主角雖然由始至終都沒有點出他的智商問題,但透過童年好友的靈巧、女護士的正義、養父、同事等,已能成功地表現主角的問題,乃至最終主角因為保護屍體而死,將器官捐贈予恥笑他的病人,種種情節都由周邊角色反映出來,既讓觀眾的想像空間得以展開,也擺脫了自說自話的角色塑造,實屬編劇高明之處。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