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記《舞.當》

相對於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發展在澳門往往是容易被觀眾忽略的,沒有文字和對白,也不如音樂的形式和規格化,對於習慣「速食」的觀眾而言,舞蹈節目比歌劇可能更艱澀難懂,現代舞更是叫不少新生藝術愛好者避之則吉。然而澳門還是有那麼一群熱愛舞蹈藝術的舞者,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一直埋首於創作和推廣,近年更相互合作組成舞季。澳門詩篇舞集、澳門四維空間和澳門極舞館在今年便組成了舞季《舞.當》,鮮明地打起了當代舞蹈的旗幟,系列演出中包括由本地舞蹈愛好者擔演的《獨舞/雙人舞展2015》、中台精英薈萃的《Dance Lab Project》以及台澳專業藝術家交流的《回流,那片星空》。

八月底在自家劇場上演的《獨舞/雙人舞展2015》由本地及台灣的舞者合共上演十個舞蹈節目,就其中的八個本地作品而言,當中不約而同地反映了舞者對刻下和將來環境的迷惘──《猶豫》藉著音樂與舞蹈的割裂,對自主提出了強烈的質問;《自我?》的表演形式有較強的戲劇感,惟透過言語的反問方式亦是切合舞者自身的獨有風格;《N-EX-T》是唯一的雙人舞碼,由澳門的一對大熊貓為引子,及至聚焦至舞者二人,同為不安的未來呼喊;《Identity》是一個尋找身份的過程,幾番努力去掙破面具、與外在勢力拉扯,可惜始終仍是無法改變,只好自困籠中。

從表演技巧而言,《獨舞/雙人舞展2015》中來自台灣的特邀舞者許程崴和盧曉薇確是相較本地舞者稍優,其舞作《藍色的黃》及《見或不見》所探討的命題亦是更具廣泛性,也更多的是反映舞者對探求內在自我的一種探索。比較同場中的本地作品,對相同的一種事物或一個現象,兩地舞者的態度和積極性便大不相同,好比是「心動」和「行動」的分別。正因為台灣舞者將追尋渴望的力量訴予於行動,因而所見的舞作是豐富和靈動的,觀眾比較容易從他們的表現中產生移情,但本地表演者略仍停留在等待回應的層面,無形中與觀眾建立了主、客的互對關係,大大減低了其舞作的感染力。

壓軸演出的台、澳專業藝術家交流計劃《回流,那片星空》將於週五及週六上演,顧名思義,舞作述及都市人回歸到原是熟悉的城市裡,可是面對人、面對城市,卻是陌生和迷糊,在現實和回憶中,該如何自處? 在本地舞者洪振宇及孫正琪聯合監製、台灣舞者許程崴編舞下,相信能成為比《獨舞/雙人舞展2015》探討更深層次的舞蹈作品。在當下崇尚快速和講求即時成效的社會裡,靜心欣賞一段可能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舞作,多求一點反思,從而讓往後的行動更見精準,也不失是一個都市人的應有態度呢?


: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