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一連兩天的《澳門劇場研討會2015》,上週六下午在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正式開始,為深度研究本地劇場發展和生態環境這一塊,填補了學術性的空白。是次研討會以「語言 」為主題,在為期天的會期裡,主辦單位分別邀請了港、台及本地的劇場藝術家發表專題討論,更有不同的個案分享及由2015深度劇評研習坊學員發表學術論文,內容可謂相當豐富。
主辦單位邀來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藝術總監陳炳釗為研討會打開幕序,陳以有關「逼近」和「疏遠」在當代劇場實踐中的意義點出創作者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其分享的內容精僻有力,對於正努力開發本地原創劇本的編劇、以至導演思考劇場的表現方式等,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素材。澳門的藝術作品至今仍有不少在創作上糾結於對「澳門」的定義,然而在撇除所謂澳門元素,即賭場、旅遊、舊區回憶等,在書寫文本的同時,作者究竟是想藉著作品將觀眾推近面向澳門的現實,或是反之想要拉走觀眾使其遠離當下?這似乎正好解釋了,為何至今仍沒有一部足以教人印象深刻的本地原創作品,是因為作者都被和諧的氛圍類化了嗎?又或是在這個每人都分飾多角的城市裡,不好地太直接、太血淋淋地將現實掀露於觀眾面前?所以往往令作品的核心都搔不到癢處,縱使是起用何等大牌的導演、演員和製作班底,甚至是城市節慶裡的大型製作演出,最終都成為了似曾相識的消費娛樂產品。
研討會上有安排多位2015深度劇評研習坊學員的論文報告環節,首日有新生代本地劇場設計師黃愛國發表關於經典文本改編以探索劇場美學,及梁偉鍵對本地音樂劇歌詞的究研。前者從劇場設計的角度向與會者分享兩次參與《長夜漫漫路迢迢》的製作經驗,其中以相當的篇幅介紹了2013澳門藝術節版本與台灣導演王墨林的合作過程。在分享瞭解導演對文本分析的掌握,以至劇場設計師如何作出配合,不少磨合的過程和克服困難之處是讓與會者會心微笑的。雖然主辦單位指是次研討會是希望讓參與和關注劇場發展人士的一次聚會,但冠以研討會之名,發言者倒應該有一定的專業態度,因此對於黃在發表過程中對王導演的微言,倒是為整個發表內容帶來了一點瑕疵。
另一位學員梁偉鍵以多個本地音樂劇的歌詞作品進行分析及比較,探討當中的特性及試圖為「澳門音樂劇」尋找定位,然而其研究的選材未能被置於同一分析平台上,以致發表內容裡難以再往深度探究。就作品的選材而言,《西門奇俠傳》只能被作音樂劇場吧?難以與《我要高8度》此類正統的音樂劇作比較,如果只起用《我城故事》可能會有較能比對的焦點。正由於研究起點的問題,因此在討論該三個演出的歌詞創作特色時時,與會者其實較難認定和跟隨研究者的觀點,惟梁在總結部份有帶出廣東話對本地音樂劇的特色、粵劇與廣東話音樂劇的比較和思考,要是能鎖定這個方向再深入研究,說不定能探討出別具深意的學術論文呢!
文: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