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術節過後,相關演出的藝評在本月陸續透過報章、刊物及網上平台發表,國際大師級的作品繼續遊走在理解與否、文化差異的節眼上討論,本地作品則普遍在技術層面探討可進步的空間,從作品的主題、內容、舞台呈現、甚至技術人員的表現均有述及,新近拜讀友報便有指澳門藝術節締造了難得的機會,在資金充裕(筆者則覺得近乎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可以凝聚大批本地及外地的優秀劇場專業人士參與本地作品的製作。然而筆者卻是糾結於此──莫非便只有每年一度的藝術節,本地演出才有如斯陣容? 那麼藝術節往後的十一個月裡,本地藝團該是在甚麼樣的狀態下生存和發展?
就在本屆藝術節閉幕的當晚,曉角話劇研進社不畏官方的強檔節目,在曉角實驗室也進行了一場有意義的「實驗」──以「曉角實驗室
| 劇場精選節目」的定位,由藝術斯高蘭杜(Circolando)上演名為《愛在荊棘花瓣中》的跨界藝術節目,演出尤如其名,講述男女和女人之間百味紛陳的情感,場刊裡的介紹更是精僻獨到──「所有的喜怒哀樂、緣起緣滅、緣於愛情,愛在高峰和低谷中顛簸流浪,吸引、排斥、融合、分離、原愛,愛在瘟疫蔓延時。」種種細膩情感由葡萄牙籍的男女演員以肢體演繹得淋漓盡致,同場兩位兒童演員的率性演出,使內容添上神來之筆,小孩天真的笑聲讓溫馨感大增,可愛的臉龐也化解了男女角色間的糾爭。雖然整個演出偏向實驗性,沒有關連性的對白,也沒有特定的敘事方向,但演段內容的連貫性強,訊息相對容易被觀眾接收,從滿場的觀眾掌聲中,相信已對演出的成功提供了肯定的答案。
曉角話劇研進社的藝術總監在表演後特別為演出團隊作了介紹,也開宗明義地表示曉角實驗室將會朝著獨立營運的方向發展起來,將會籌辦獨家的藝術發展/表演項目、舉辦劇季、挑選有藝術價值及觀賞價的節目、引介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及製作具實驗性的作品等等,讓曉角實驗室擁有其延續的活力,其逐步擺脫官方資助、以演出的質素尋求商業機構支持的勇氣和決心,雖未知此路是否一貫平坦,但此精神實在值得現在眾多仍視乎官方資助多少以決定演出質量的藝團好好學習。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