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換湯不換藥 角色堅離地 從《愛‧回家》到《愛‧回家》

  TVB從《愛‧回家》變革成「愛瑜伽」,說是將主線核心人物轉移到一班新的角色身上,但仍保留部份深入民心的角色,例如律師樓的查生、馬壯等,這種換湯不換藥,混淆視聽的奇怪做法,看來難以贏得收視和口碑。

  不肯大刀闊斧將整套《愛‧回家》結束,改拍另一套新劇的原因,相信是深怕會流失主要的觀眾群,當日豪言壯語說因為收視好才將劇集「添食」至1000集,然而長期困守在辦公室劇集方程式之中,走不出困局,想有突破的部份,例如馬柔與裘亞域的感情線則「玩太大」,連毒販和黑幫都扯上關係;子仁、子妮的身世又用上母親撞車改頭換面來「作故事」,變得「堅離地」,絕不似是處境劇的風格。但又為怕一旦徹底改革會連僅有的收視率都流失,所以保留最有觀眾緣的律師樓三子不無道理。至於新的主題放在健身中心和海味店之上,不過奇怪在一些原角色在「借屍還魂」後再出現,例如原來的溫經理現在變了蘭姨、原來的阿KEN變了信仔,為什麼律師樓三子就好像「時運高」一樣完全看不到?而且更在新的故事情節之中,不時穿插三人的故事,一種欲斷難斷的感覺,更令人覺得新故事的薄弱與及未得人心。

  現在的這種長壽的「類處境劇」,與昔日的原意似乎相去甚遠。早到在八十年代,《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那陣子,原本是希望拍攝一些真正反映時弊的處境劇,甚至雄心壯志想效法電台的經典《十八樓C座》,可以天天將即日的新鮮話題放入故事中,然而礙於電視製作與電台製作之間的差異,會對編劇和演員造成莫大壓力,於是唯有大打溫情牌,後來愈演愈烈,就像《季節》、《真情》、《皆大歡喜》……形成一大系品牌,莫不是長壽見稱,又或大賣親情,直到後來的《畢打自己人》、《同事三分親》,則從家庭背景發展到職場,發展至今時今日的《愛‧回家》,更是公私兩忙,家人和同事關係密不可分。

  從電視台一向愛講的上流社會背景,律師、有錢人、醫生……到今次稍為有一點香港特色似的講海味鋪以及潮流的新地標健身中心,但故事的側重點卻又跑進了男女情愛以及辦公室政治等死胡同之中,倘若仍以這等情節為賣點,其實不必扮作換湯藥,反而繼續安排在律師樓上演,可能會更易令人接受。今次的改變騎虎難下,如果接下來一個月在故事上仍沒有太大的改善,相信這劇可就以「爛尾」作結。

  文: 方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