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且看《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

  一直以來,聽聞葉念琛編導的電影都是毀譽參半,有人喜歡他描寫的現代男女關係夠血淋淋、夠徹底;亦有人覺得他太過千篇一律,同一個模式套到各個故事情節上,跳不出框框。是故,筆者過去一直只透過電視欣賞葉導的作品,直到這次改編的《十月初五的月光》,首次破例掏腰包入場欣賞。

  安排在農曆十月份上映《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不知是巧合還是有心,然而電視台亦有份推波助瀾,安排在多個周末壓縮性重播此劇電視版,不過某程度上不知是幫助宣傳?還是有點幫倒了忙,電影版其實與電視版銜接位大約只有五成,與其說是續集,個人覺得將原本的故事發展成一個新的故事,可能會看得較為舒服。

  原劇結局是君好與禮信結婚、生下小朋友後搬回澳門居住,而Q姨及文初則搬到中山生活(故事人物及內容不作詳細介紹);但在電影版中,卻是君好一家仍在美國生活,在家人遇到意外後,君好獨自一人回到澳門,才與母親Q姨及文初等人重遇。類似這樣的變動,對電視迷來講的確有點難以接受,雖然電視版本發生在十五年前,而電影版亦安排故事在二○○七年開始,大刀濶斧斬去多枝節,例如用死來安排交待司徒禮信的去向、金勝這幾年發跡以及其身世的問題、汪海琳出現卻幾乎沒有她的戲份……到底電影只不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不可能像電視劇那樣交待所有情節,有些部份用對白將劇情帶過,個人覺得亦可以接受。

  對於演員,作為電視台慣性收視的擁護者,對眾多電視台藝人的客串演出首先多了幾分親切感,無論是打手、司機、律師、餅店老闆娘、醫生等,就算你說不出名字,亦覺得「熟口熟面」,這是與電視台合作的最大好處,眼見飾演君好父親的郭峰都一如閒角一樣,只在幾場醫院戲中出現,雖然略覺不合理,但亦說明了電影版篇幅有限,不能兼顧所有角色都有空間發揮之苦。

  不過說到發揮,個人明顯覺得佘詩曼和張智霖的確演得比過去更為有默契,一舉日一投足之間的配合,真的讓人看得很自然舒服。尤其佘詩曼已漸漸擺脫其花瓶的印象,從她演出電視劇《使徒行者》之後,演技亦有所提升,那怕很多人會說在電影中她明顯老了,但大家請明白人會老這是事實,故事中的君好亦是一個普通人,她會老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佘詩曼在戲中演出一位幾乎「家散人亡」的中年婦人,從內心所流露出來的一份憂怨、一份自責以及茫然不知所措,演得出戲味來。文初雖亦已經是成年人,經歷讓他變得世故但不失一顆赤子之心,看他對君好的無微不至、對金勝的推心置腹,以及對琪琪的若即若離,他都似乎有著一分矇懂和純真無邪之感。

  作為編劇,葉念琛在描寫澳門這個背景的題材下,沒有抬高或貶低,他順理成章的沿著澳門在那個時代發展得最蓬勃博彩和旅遊業來寫,當中看金勝的興衰,但他的一句覺得自己是澳門人,不可以離開澳門(大意類似),要重新振作,結果可以在賭壇再次彈起,可能有一、兩名澳門賭壇猛人的影子,看起來對澳門觀眾會有更多親切感。另外當然少不了葉導一貫對男女間愛情的細緻描述,無論各個角色的內心交戰,又或愛恨對錯之類,同樣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可能這正是編劇的風格,看來亦沒有太大的突兀感。不過像最後文初將字條收在手中這種心思,的確更能觸動人心,最後留一個開放的結局,讓大家繼續去思量,這種手法更為高招,將一部經典不設限制的延伸下去,浪漫的故事才能令人回味無窮。

  文: 方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