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可怕的標準


  《醜男子》是一個甚具哲理的故事,一具由整型醫生塑造的完美面孔,在落入多於一個人的面上時,究竟擁有那一具面孔的人才是「我」?「我」的定義又是如何?

  有約四分之三的故事情節落墨於主角Richard(潘志毅飾)從奇醜無比到俊朗絕倫的遭遇,從被人忽視至萬民景仰,令單純的心被扭曲,Richard享受成為焦點的感覺,他背棄對妻子的忠誠,縱情於權力與色慾之中,直至他在道上發現不止的一個「他」,Richard對自我的存在逐漸模糊與存疑……。這是探索心靈、存在與客觀價值(美與醜)的一部新文本,然而在所有事物都被「標準化」的現代社會裡,從學校至社會、從學生至投入社會的人,誰又不是朝著被普遍認同的「標準」而自我「整型」?

  Richard被裹上磞帶時的嚎叫聲,尤教人心寒,我既欣賞導演莫偉豪能發掘演員潛能的技巧,也被潘志毅的能量深深感動,那撕心裂肺的嚎叫代表著拋棄自己的面容、面對未知將來的恐懼,而這何嘗不是每個在社會裡掙扎求存的人,為要追求「標準」而經歷無數痛楚的叫喊?

  過度訂立標準是危險的,最明顯的現象是所有人都會沒腦兒地朝向一個模式發展,甚至乎是講求創意的文化藝術。就以本地劇本創作的發展為例,「澳門情懷」的標準化已經逐漸影響著劇作者的思維,在追求劇本可以被呈現於舞台上的終極目標(表面),所謂的人情味、懷舊、城區變化、賭場等等元素都不約而同地充斥在「原創」的故事裡,蓋因這是最容易聯繫「澳門」的標準內容,可是「澳門」的定義、其標準便真的只有如此這些?

  《醜男子》的演出教我感到心寒,誠然這並非指其演出不堪入目,反而教人驚艷,所指的震撼是它的訊息竟然與澳門的發展現況如此的不謀而合! 在追求大製作、經典文本的劇場裡,我甚喜能有《醜男子》這麼一個製作及演出團隊,它可以讓已經習慣觀賞、並以此為「好」標準價值的觀眾,能知悉在澳門的某個小角落裡,有一批年青劇場工作者,正為挑戰這個陳舊且可怕的標準而努力。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