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譜世之頌


  跨界合作的表演藝術模式似乎已經成為無可阻擋的大趨勢,戲劇與舞蹈、音樂與劇場、舞蹈與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與視覺設計等等,近年均可見於澳門各大、小劇場以至公共空間的演出。而在今年的澳門藝術節裡,以敲擊樂呈現的兒童劇《馬騮仔擊鼓夢》,應可滿足不少兒童觀眾的好奇心;《末代貴妃》採用多媒體和視覺設計創造的時空穿越,也為觀眾帶來疑幻疑真的感受。在本週五、六、日晚,本地音樂家李慧芬將會聯同沙畫藝術家馬穎章,並與一班合作無間的創作團隊,聯合舉辦名為《譜世.頌》的音樂演出,相信對於想要同時滿足視覺及聽覺享受的觀眾和聽眾,《譜世.頌》可能已經被列入了搶購門票的名單之內。

  如果有留意李慧芬過往在本澳的演出歷史,不難發現今次《譜世.頌》的演出模式,基本上與二零零七年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辦的《觸動.李慧芬多媒體鋼琴創作音樂會》有頗多相似之處。但有不少經驗證明,扣人心弦的演出並非只限於每次都必須以不同格式、及與不同範疇的藝術家碰擊而成,那是一個尋求發現最適合、最恰當的演出方式的過程,只要能夠發掘其法,令人讚賞的演出是可以達成的。因此在今次《譜世.頌》的宣傳資料中,我們能夠繼續發現李慧芬主理作曲及鋼琴演奏,電子音樂創作部份也是仍然由陳蔚風負責,伴奏的弦樂手設置亦然。另一方面,《譜世.頌》中亦有較《觸動》音樂會作出了更動及新增的嘗試,包括把豎琴換上了長笛,前作經由多媒體呈現的錄像視覺效果,則嘗試與即場表現的沙畫藝術家合作,更新增了澳門手鈴協會的手鈴演奏,這是在澳門較為少見的合演。

  雖然製作團隊在對《譜世.頌》的主題似乎賣了一個關子,究竟所頌之音韻是如何譜於世上?它所詮釋的意像又是甚麼?但從「光影。琴音。沙畫。紗窗後面有些什麼故事?百年古老劇院的味道是怎樣的?」(主辦單位的文宣內容)似乎可以推測得到,「用心欣賞」是該節目向聽眾/觀眾提出的首個需要擁有的賞析條件;在舞台上,音符和沙畫將會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想像空間,藝術家透過四個樂章抒發其對生命的體會,聽眾/觀眾置身其中、安座在歷史悠久的崗頂劇院裡,說不定只消一瞬間便可突破時空的界限,隨著樂曲傳入耳朵、沙畫影像映入眼簾,人類在現今世上需要反思和重新認識的自我需求,乃至對生命奧秘的窺探也可由此得到頓悟。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