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第二十四屆澳門藝術節》


  《第二十四屆澳門藝術節》開幕在即,事先張揚的節目單亦已曝光,合共三十四個節目一如既往地分為戲劇、音樂、舞蹈與展覽及綜藝等四大類,比重仍是側重於戲劇與傳統戲曲,對於以華人為主的本地觀眾群,也是無可厚非;相比戲劇節目有超過十個之多,中、西傳統音樂會只有澳門樂團及澳門中樂團各上演一場,似乎略見遜色。

  環顧藝術節裡的戲劇節目,不難發現如《通知書》、《金龍》、《大世界娛樂場》、《冬天的故事》、《喝彩》及《投愛一票》等,都是由本地為主要策劃及演出者,當中幾乎包含所有本地戲劇界的活躍分子及團隊,可說是一時無兩。可惜本土原創劇除了《投愛一票》外,其餘均是改編自如莎士比亞的經典劇本,顯見本地戲劇發展在幕前的傾斜過大,要是來年能推出更多本地原創劇目上演,相信藝術節的「澳門」成份可以更完滿。

  傳統的古典芭蕾舞未見於今次藝術節,反而有來自法國、英國、以色列及中國廣東的當代舞者及舞團帶來演出,而且均是在海外備受好評的節目,要為澳門藝術節逐步脫下「傳統」的外衣,選擇以舞蹈來蛻變實屬明智之舉,肢體演出近年逐演滲入本地戲劇類及音樂類的製作,去年便有不少原創的舞劇及音樂劇場上演,而現代舞的演出已經逐漸為本地觀眾所接受,對於往後進一步推廣舞蹈在澳門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助力。

  整個藝術節的節目比例,似乎呈現了文化局想要吸引更多年青觀眾的策略,在照顧傳統曲藝、音樂等中堅觀眾群的同時,透過較容易進入藝術門檻的戲劇,以及充滿視覺和意象刺激的舞蹈,年青觀眾將更容易放下對「藝術是為高不可攀」的觀念。還望文化局位能夠循此方向繼續堅持有序的轉變,為澳門藝術節注力經年未見的活力,預期文化局將會收到更多來自對傳統節目被減少的意見反饋,但若能理順處之,文化局在擁有充裕的資源下,想要把藝術節打造成國際品牌節目的目標,將不遠矣。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3D無效


  喜歡童話故事的觀眾想相信對奧茲(Oz)並不陌生,因為《綠野仙蹤》的冒險歷程便是以圍繞桃樂絲在奧茲國發生的故事延展,這個尋找「愛、智慧與勇氣」的旅程,家傳戶曉,早已被拍成電影或被改編成多個單元故事在不同的媒體演出。二零一一年,童話故事夢工場迪士尼公司投入了二億美元,開拍《魔境仙蹤》,這部被譽為《綠野仙蹤》前傳的3D電影作品,雖然沒有找來最當紅的影壇巨星擔綱演出,但詹姆斯.法蘭科、蜜拉.庫妮絲、瑞秋.懷茲和蜜雪兒.威廉絲等都曾有參與不少大製作如《蜘蛛俠》,《斷背山》,《神鬼傳奇》及《黑天鵝》,俊男美女的亮麗外型,電腦科技幻化的翡翠城,配以全3D技術拍攝的《魔境仙蹤》裡,單靠視覺刺激已經足以令觀眾看得賞心悅目。

既是童話故事的前傳,《魔境仙蹤》向觀眾闡述了奧茲國的由來,傳說中的偉大魔法師奧茲是如何挽救翡翠城的市民,從而讓日後《綠野仙蹤》的桃樂絲可以延續奧茲國的故事;編劇對原著故事的改編心思亦是可見一斑,奧茲(詹姆斯.法蘭科飾)的魔術師如何單靠魔術戰勝無上魔法?為何深入民心的巫婆在天空飛翔時要使用掃帚?何解邪惡的魔女形象都是老年且乾巴巴的?編劇在《魔境仙蹤》裡都逐一為觀眾呈現了有趣的編排及交代。 

懷著想要舒解忙碌生活壓力而到電影院看《魔境仙蹤》,倒是一個不錯的消閒活動,此片有色彩、有特效、有愛情、有正邪大戰、有笑料,算是集合了能讓影片大賣的基本完素,可是不少觀眾仍呼沉悶,也許是對3D特效的期望值過高所致;雖然全片絕大部份時間都要架起3D眼鏡觀看,然而立體感經長時間後已經變成習慣,而且3D色效的確稍遜,色彩較為暗淡,予人昏昏欲醒的感覺。3D效果的號召力似乎已經因為習慣而逐漸減退,所以對此種類同港產賀歲片式的「大雜燴」,雖有經典的童話故事作為基石,仍難阻觀眾大呼沉悶。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電影展吸引力不如錄像展


  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節目表出爐了,從三月廿八日展至五月十二日,主力集中在三個長周末,從香港國際電影節「精選」而來的電影十三齣,加上澳門製造五齣,論數字實在不足,對比去年十月的《亞洲電影觀景窗》──韓國影畫,集中在一個星期內播映的氣勢,今次的國際電影節更覺虛弱。

  這次澳門國際電影展環節上的選擇,似乎為平分秋色挑選,各個國家均沾雨露,唯怕這樣便會流失不少精彩的電影。再者安排在長周末播放,估計對澳門人的生活習慣有所遷下的決定,盡力避開清明和復活節假期是明智的,可惜這十三齣電影的背景相對鄰埠電影節的較弱,而且組合上沒有一定主題,明顯分類較為鬆散,也許情非得已,對影迷在選擇上亦會造成困難。

  欣喜的當然是有關澳門錄像展,繼續有不少熱衷於創作的本土導演,聯同他們的創作班子透過這次機會與觀眾見面。首先要知道在澳門,實實在在要拍電影不容易,他們從錄像開始,學會如何構思故事、分場分段、拍攝剪輯等,是步向拍出真正澳門電影的重要階段,透過學習、創作出作品並獲得展出機會,與觀眾交流,從中繼續改良,直到有真正拍電影或其他藝術創作的機會,對一班志於此的導演及各個崗位人士而言,機會相當珍貴。那怕對今屆影內容興趣不大,但錄像展主題大部份以澳門本土故事為主,不論作品水平如何,仍值得捧場和鼓勵,唯一是怕與澳門藝術節時間碰上了,多少會影響入場數字,未知這一方面的缺點,是否主辦單位可以預見的呢?

  優孟 | MCSPA會員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老死不相往來


  在劇本研習坊的最後一課節裡,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討論課程中的所得所感,從創作源起以至發展方向、如何豐碩故事骨幹、運用精妙的台詞使劇情變得引人入勝,透過參考國內優秀作品,自審個人作品的不足,並使之去蕪存菁,實是難得學習機會。接近尾聲的時候,指導老師拋出的討論問題,更是使研習坊的意義錦上添花: 澳門戲劇當前正面對的問題是甚麼? 有同學指出是觀眾的水平有待提升、有說是完成戲劇專業課程的學生無法在澳門一展所長、有指出是原創劇本的不濟等等,各有其理據;然而老師點題的說出「老死不相往來」六字,卻是席間所有同學都深表認同。

  澳門的戲劇團體眾多,尤見近兩年間,不少年青團隊紛紛自立門戶,在同是透過使用政府部門撥出的資助運作下,大大小小的劇場作品充斥著三百六十五天,數量之多可說是一時無兩。只是各團體間有進行交流、互相討論甚至合作的演出卻不多,要不是忙於自身團隊的製作,便是懷著比拼的心情一爭長短,由此使澳門的整體戲劇發展朝著極端化的方向發展──作品多,質量不高,優秀的演員、導演或編劇都要獨力支撐個別團體,不少具潛質的人材便因此而精力殆盡,最終意興闌珊的離開戲劇圈子。

  「團結」一直是澳門藝術發展未能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各藝團分別從政府取得資助,為了完成作品以滿足申請資助的條件,大家各自忙碌,這無疑是使演出數量甚具看頭,卻是因此而未有時間往合作、團結的方向深思。藝團越多,所需的人力資源相應增加,加入藝團的新力軍卻是未見增長,這現象不單是因為經濟主導型的社會結構而起,也因為仍處於起步階段的澳門藝術,未有認真考慮打造高質素品牌有關。刻下存在於澳門的優秀戲劇人材不少,卻零散於各區各地,礙於團體門檻,鮮曾看見認真進行觀摩或合作的製作。要是政府部門能提起牽頭作用,主導有質素的團體或人士進行合作演出,從而為澳門戲劇製作數個有口碑、具影響的力藝術作品,對於澳門戲劇要在兩岸四地以實力佔一席位,得到各界認同,相信未必儘是天方夜談之事。

  文: 沓靖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