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雜談《降E大調三重奏》

  上週五(八月八日)晚是葛多藝術會主辦的「學院派演出季」《降E大調三重奏》在曉角實驗室的首場演出,也許是因為陌生感產生的不安吧?兩位來自台灣的演員姜賀璇和程壬宣的表現都顯得有點緊張,以母語(國語)演繹仍有忘詞不少,程在劇初的肢體動作亦略見靦腆,對於有一定學習經驗的戲劇系學生而言,二人如斯表現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幸好演出團隊有貼心的製作字幕,紥實的劇本及當中貼近生活的題材亦居功不少,觀眾就算偶爾跑掉了兩三句,應仍是能夠懂得劇情的吧? 畢竟男女情愛的話題至今己普遍如家庭論理般平常。

  文宣中高度讚許的舞台設計部份,劇場內成品是一所甚為細緻的公寓內起居室(廳間),可見陳家彥透過劇場內的一事一物及它們的位置顯出心思,如電子琴、唱機、梳化、小餐椅、掛衣架等等,角色在每劇段均與之有所互動,使場景更顯得生活化。有趣的是,陳因是次的演出才來澳參與,但現場所見的格局和陳設,竟與剛於今年澳門藝術節上演《聖荷西謀殺案》的舞台設計非常相似,筆者絕對相信兩者純屬巧合,但當中有否因為同受正統劇場舞台設計的系統教學影響? 相信是一個值得往後深思的課題。由於《降》與《聖》的舞台設計有如此的近似,比較下來亦顯得導演吳璟賢在舞台空間的調度上仍有改善的空間。《降》使用了高低的層級劃分了前、後台區,亦將《降》的兩個主要課題:音樂與情感 ,分別放於兩區獨立處理,但吳未有把電子琴放於較近觀眾位置的強台位且反置於後,既使男女角色在透過音樂互相交流的部份被弱化了,也無法令莫扎特的主題音樂在《降》中發揮它的穿連作用。如果這是為要考慮家居佈局的合理性,則大大削弱了Paul(程壬宣飾)對音樂的堅持,心愛的樂器只被置於家中的某個角落,反映現場居室的主人似乎是重視家庭生活較音樂更多,而多次的盛茶、角色在沙發中的劇段,電子琴(音樂)的角色更是不斷被弱化,隨著角色於後半段的情感交流漸多,莫扎特的降E大調三重奏要換成任何曲目均可,蓋因它已失去了既定的重要性

  PaulAdele(姜賀璇飾)是一對已經分手後一年的男女,雖然劇情在每時每刻都有不斷提醒觀眾,Adele仍有給予機會PaulPaul則甘願守在Adele身邊,二人的目的都是鮮明不過,可是在舞台之上,程與姜的表現都略見浮於外觀,在角色心理變化的詮釋都不夠鮮明,甚至是含糊不清。男對女的醋意是相對容易表現的,首幕Paul便Adele男伴的諸多挑剔, 可隨著劇情的推演,Paul竟然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機心和玩弄手段的惡男,幕三後更經常發現Paul的神情顯得奸狡甚至色情,這既與角色設定那份對古典音樂的品味有所異迴吧? 更令人弄不清PaulAdele的情感,是否只是Paul以個人喜好加之對愛與音樂的定義,而要透過Adele的反應來使其獲得肯定?姜的外形是討好的,使她演繹Adele的獨立、主見和追求個人喜好的個性,甚是得心應手,服裝設定的四季服飾,讓Adele的多采與Paul一成不變的恤衫西褲映出強烈對比,然而除此以外,卻未見姜有善用其他發揮角色Adele的機會,幕三曾有帶出二人分開原由的小高潮,姜是有嫻熟的往事一一傾訴,但見情感狀態卻未與之前有太大變動,倒像是閒話家常,甚至乎理所當然的事。全劇都是二人的對手戲,對白裡總是字字珠璣,教人心領神會,然而總覺得導演對演員的要求/指導是否不足?會否因為給予演員太多的個人發揮空間,因此無法在演出中感受到導演對劇本的獨特個人理解? 在個別異常流暢的二人劇段中,那種「等你完成後趕快是我背台詞」的感覺非常濃烈,完全沒有可以讓觀眾喘息的空間。在AdelePaul這種曖昧不清的關係中,要是一切情感都是那麼容易和快速傾注,又會否分手之後仍需糾纏不清經年?


  文: 沓靖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學院派演出季──《降E大調三重奏》

  葛多藝術會主辦的「學院派演出季」戲劇類演出不經不覺已經踏入第四個年頭,也許不是太多人知道「學院派」與「演出季」的來由吧? 且讓筆者摘錄來自主辦單位的部份資料: 『「學院派」──主要表示參與演出的都是接受過正規戲劇教育的學生而已,按理說,一個接受過正規戲劇教育的戲劇人,無論在演、導、對角色或劇情的理解、處理手法、幕後的運作等等,與純業餘的戲劇人比較,都會有些分別。這種分別,並非表示他們就必定優於純業餘的。不過,假如兩者毫無分別,又何需花數年時間專修戲劇呢?至於「演出季」則比較容易理解,寒、暑二假,負笈海外的戲劇專科學生都回澳了,不正是讓他們學以致用,發揮所長的好季度嗎? (原文可點擊詳閱http://godotmacau.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html)

  多部原創及經典劇本《二月廿九》、《備忘錄》、《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PLAY GAMES》、《廁所在這》、《尚在人間的沉船》、《擺明請食飯》及《尚在人間》都曾在這批背負「學院」之名的「學生」手裡,卻同時又是與瞬息萬變的澳門不可分割的本地年青人手中,觀眾將會發現他們對演出製作的處理,再不僅是局限於完整的故事呈現和實踐所學,更多的訊息正是點點滴滴的透過作品傳遞到到觀眾的心坎中,要是笑用特區政府常用之「與時俱進」也不足為過。

  本年的「學院派演出季」由就讀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二年級生吳璟賢,於本月八日至十日在曉角實驗室上演艾力克‧侯麥(Eric Rohmer)的《降E大調三重奏》揭開帷幕,這部法新浪潮作品講述一段尋常卻弔詭的男女關係──分了手的情人還有沒有可能保持朋友關係?藉著音樂,在一年間裡這對男女再次重新認識對方至愛火重燃,是浪漫愛情的喜劇作品。

  「學院派演出季」也發揮了積極及有效的劇場交流平台,觀眾在短短兩小時內可以認識到本澳及海外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次《降E大調三重奏》的兩位演員姜賀璇及程壬宣均來自台灣,筆者對台灣劇場演員/工作者的表演細膩一向欣賞,不諱言對是次演出甚是期許,而佈景設計部份則由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二年級學生陳家彥擔任,據悉當中揉合了四季的轉換元素,相信自是有利烘托兩位角色的複雜內心變化。

  假若有如筆者般一直關注葛多藝術會的發展動態,觀眾或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首年「學院派演出季」的《備忘錄》與是次《降E大調三重奏》同屬雙人喜劇,同為一男一女,前者延續一年,後者三天兩夜,都是異曲同工般講述男女相互情感的變化,而當年《備忘錄》的兩位演員吳嘉偉與徐靈芝,亮麗的演出教人記憶猶新,至今也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劇場人物,故《降E大調三重奏》的姜賀璇及程壬宣能否更是青出於藍、吳璟賢又將如何與四年前的莫家豪較勁?觀眾著實要拭目以待呢!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