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香港著名配音人林保全的離逝,「多啦A夢」彷彿不再是原生日本的漫畫人物,而是成為在香港人心裡更具標誌性的集體回憶;恰巧的上映時間,也讓3D電影《Stand by me
多啦A夢》創下了動畫電影的多個票房記錄。這頭原創於一九六九年的機械貓,對於成長在七十年代之輩是兒時的親密夥伴,雖然故事發展至今已有點偏離「努力改變命運」的主軸,但精簡的短篇結構及加強友情可貴訊息的內容,使讓者仍是樂此不彼的追看,甚至不想這部漫畫完結。縱使坊間曾出現多個非原作者創作的故事結局,但由於處理流於自閉症、病患、空想等等,故此都不為讀者接受。因此《Stand by me 多啦A夢》的3D動畫化加上屬林保全的遺作,令不少愛好者都對此懷有一定期望,既想再一聽陪伴成長超過三十年的聲音,也希望獲知多啦A夢的最終去向。
《Stand by me
多啦A夢》其實是紀念作者藤子.F.不二雄誕辰八十週年的電影,編劇山崎貴從超過一千多回的故事中,取材了《從未來之國千里迢迢而來》、《蛋中的靜香》、《靜香!再見!》、《雪山上的浪漫史》、《大雄的結婚前夜》、《再見多啦A夢》和《多啦A夢回來了》等情節,匯合成一個劇情發展流暢的故事;雖然原作者已經無法再親身解說他對多啦A夢系列故事的結局設計,但從他過去的短篇中,山崎貴巧妙地起用了《再見多啦A夢》和《多啦A夢回來了》此兩個互想呼應的情節,讓多啦A夢以一個較為貼近原作的方式守護在大家(讀者)身邊,相這這也是一個頗為符合大眾期望的處理。
電影的3D處理是《Stand by me 多啦A夢》的其中一個賣點,但只有關於竹蜻蜓的戲段才能感受到它的震憾,比例似乎是略輕了。人物的立體化也是資深讀者需要習慣的,筆者便花了好些時間才能將電影銀幕裡的「橡膠人」好好接受下來,或許對於新生代的觀眾而言,有點發脹的小夫是無傷大雅的,可是胖虎的設定有他一定的因由,過多渾圓可愛的人物角色在電影中同時出現,總覺得是削弱了多啦A夢的獨特性;隨著這些在平面漫畫的亮點因為動畫化處理而被改變,及在世代觀眾的不斷更替,漫畫人物為何總是容易被銘記於紙本上,可是不斷立體化和動畫化的電影卻無法令大眾產生深刻印象,答案當是呼之欲出了。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