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凝視流動》之後


  記得某次出席某個民間舉辦的藝評人座談會時,從資深的劇場工作者口中首次聽到「石仔」這個稱呼,而且與會中不少藝評人也對她們的作品及風格讚譽甚多……,「石頭公社」是略有所聞,「石仔」的真正含義我卻是摸不著頭腦,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往後逢有石仔的演出,無論如何雜務纏身,我總是會儘量親身了解,只可惜《凝視流動》的重演,我與「石仔」的緣份也隨之告終。

  「石仔」是指石頭公社成員莫倩婷號、林詠欣、馮曉華、張健嫻與關若斐。仍記得在《在雨和霧之間》的片段,雖然是莫倩婷藉作品對母親的思念,但有四位好姐妹的傾力演出,友情間所拼發的張力,至今記憶猶在。是次《凝視流動》,不諱言那份存於石仔間的情義,比文宣中的「告別演出」,更是吸引我不得不看的主因。

延續莫倩婷的創作風格,片段式的回憶,用以串連起一段又一段發生在她們之間的故事,成為《凝視流動》的主軸。全劇多以舞蹈及肢體動作呈現內容,當中只有一小段由四位演員訴說自己的生活點滴是以唸白交代,然而在視覺上令觀眾凝神貫注的流動,言語反倒讓此破氣了,雖不致敗筆,卻為我在寧神的情緒裡產生了怪異的突兀感。

因為劇目名稱,「流動」的感覺總是教我特別留意的。在空房裡持續的流水、電視畫面、收音機的聲音,與演員緩慢的動作形成了強烈對比。觀眾凝視著她們,卻是不時被提醒著,時光正在飛逝流動。隨著劇情的推展,演員各自的、相互的往事,如光機倒流般,帶著觀眾返回她們五人共同組成回憶裡,父女間的愛、面對前路的迷惘感、在石頭公社裡排演的點點滴滴,也許以沉重來形容是太過了點,但只要是真實的,能給予觀眾的便是踏實,內裡的沉重或輕佻,又豈需要創作人憂先考慮?

正因如此,相信觀眾並不會對它有別於時下的商業作品,為自己要負擔太多的反思而感到不安。在作品中,要拿捏自我感覺良好與從自己的經歷帶出人皆有之的情感,往往只是一線之差,該為莫倩婷已經找到她的鎖匙而高興,對比起《在雨和霧之間》、《6m x 6m》,《凝視流動》已是一部相當成熟的小劇場作品,既沒有刻意賣弄笑梗,多個劇段要傳遞訊息的方法也是恰到好處。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與團隊共同策劃的音樂及水流效果,尤如酷熱中的小雨絲,適時為觀眾帶來引領及舒緩的作用。

《凝視流動》是石仔們的告別演出,相信觀眾均感惋惜,且只會視它為石仔們的階段式告別作品。要是有朝五粒石仔再次碰頭,我倒是衷心期待那首被隱藏在《凝視流動》中的她們的主題曲,那首兒歌定必能為大家重溫更多,在她們五人友情之間的無數心底話語。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怪獸在大廳」的啓示


「怪獸在大廳」Monster in the hall來自「英國國民劇場」(Citizens Theatre)位於蘇格蘭,是一間具規模的劇場及戲劇公司。製作的節目除了傳統的戲劇外,還與另一團體TAG合作製作兒童及青年劇,「英國國民劇場」可以說是多方面推動戲劇及戲劇教育工作的團體。根據資料所得,「怪」2010年在當地首演,2011年則在愛丁堡藝術節演出。 20124月及5月分別參與英國威爾斯(Wales)的Celtic Festival及澳門藝術節演出。

看「怪獸在大廳」真的很怪,看不見有「怪獸」(根據資料,是指一部摩托車),也沒有「大廳」。表演場地是牛房倉庫,空間不是很大,觀眾坐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表演者就在觀眾中間位置演出。「大廳」在那裏?「怪獸」在那裏?進場坐下之後筆者就有這個疑問。

演出開始,四位演員兩男兩女各佔東南西北一個方向面對觀衆,演員與觀衆的距離不到兩尺。演員那份自信及表演能量,被四周包圍著,四個人的聲音、動作及表情就一直留在被觀衆包圍的空間内,觀衆投入地觀看,觀衆的專注沒有在四個角位溜走。節目的精彩在於四位演員的之間的默契及流暢的演出節奏。各演員融入角色後所散發出來的能量,吸引著觀衆的眼睛。此外,各演員説話的速度明快而清晰,說話的聲調與表情的配合,讓人聽得、看得很自然,雖然筆者不是完全聼明白内容,但從她們的表情,肢體動作也可以明白他們要表達的内容,如飾演雙目失明的爸爸,為了讓來家訪的社工知道,他能處理家中事務及有能力照顧他的女兒,他在廚房做pizza那一場,場地沒有任何道具,演員憑說話、聲音及動作來表達實物的存在。例如打開廚櫃時裏面的東西都傾瀉出來的畫面、製作pizza的過程以及pizza掉落地的情景,觀衆不需真實看到,但卻真實地意會到是什麽情況。「怪」另外吸引之處,是内容貼近生活而且能引起共鳴,失明的爸爸因駕駛他的「怪獸」發生意外,導致少女的媽媽失去生命及他的腳從此不能再駕駛他的「怪獸」,故「怪獸」只可放在大廳。由於這樣,他的生活寄托就是玩電腦網上戰鬥遊戲,那個網上戰友,一名中年宅女來到他家中見面,由於誤會她是社工而弄出不少笑話。導演將中年宅男與宅女,代入戰鬥遊戲中兩名戰士,並製作特殊聲音效果,引來全場觀衆笑聲。用輕鬆,詼諧的表演形式帶出社會現象,引起觀衆去關心問題,是戲劇功能之一,用戲劇方式去教學或引起市民關心社會問題,藝術不就是生活嗎?

演員能唱能演能跳,都是天份加上磨煉。要磨煉必須要有演出機會,以「怪」為例,2010年在蘇格蘭首演後,2011年及2012年都有在不同地方演出。讓演員有更多磨煉機會,是令到此劇演員有出色表現的原因之一。從Citizens Theatre的官方網頁得知,今年9722日「怪」在蘇格蘭又再度重演了。這可以給澳門戲劇界什麽啓示呢?

  文: 明相 | MCSPA會員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由《老頑固的火山時刻》喚起對退休老人的關注


   國際電影週播放由導演倫拿倫拿遜(Runar Runarsson)執導的丹麥/冰島電影《老頑固的火山時刻》(Volcano),故事描述老頑固(漢斯-Hannes)面對退休生活的歷程。在退休的那一天,他含著淚打算在汽車內了結一生,但在關鍵的時刻消除了這樣的念頭。他性格固執,與兒女阿里-Ari和天娜-Tinna)都相處不來,原本最開心的家庭聚會,他卻與眾人對著幹,最後只能坐客廳中點燃起香煙,好一副孤獨的樣子。

  退休後他經常駕著父親留下來的船出海垂釣,但是,日久失修的船不幸進水了,在一會努力搶救排水後,他,停下來,平靜地抽煙,孤身一人望著茫茫的海平線。最終,他還是叫了拖船。寒冷的天氣,他滿身濕透的回家,慢慢的脫光了衣服站在庭園中,聽著兒女在門外批評著自已的不是。面對如此的畫面,作為觀眾,對老頑固還是有點同情。他一言不發的光著身子回到屋中,妻子(安娜-Anna)的體恤卻換來老頑固無禮的回覆。在夜欄人靜時,他想通了妻子一直以來的體恤及關懷。

  可惜好景不長,妻子突然嚴重中風,失去了自理及說話能力。不顧子女的強烈反對,老頑固堅決把妻子接回家照顧,作為兩人最後的相聚時間,也作為一種彌補。由喂藥、抹身、換紙尿布到打針,老頑固得由頭開始學習。但是,他和子女還是隔膜重重,當子女回來看望母親時,老頑固躲在庭園修理那艘破船,而小孫兒透過慢慢和他一起修船而修補了關係。妻子的病情反覆,越來越多的夜晚,老頑固和她手牽手,在她的哭聲中渡過漫長的夜晚。看著痛苦的妻子,老頑固請來了醫生,疑惑的問醫生回家是否對妻子的最好照顧?醫生的回答令老頑固放下了心頭大石。

  當妻子平靜安睡後,老頑固在客廳中看家人的相片:由結婚,生兒育女,因火山爆發而被迫搬離家園,子女的成長……導演選取的角度一面是相片在播放,另一面則是鏡中反射看著妻子的身影,人生的回憶和現實正有一個強烈的對比,人的一生就這樣走過來,每一件事形成不一樣的轉變,人也在轉變中不斷向前走。
但是,妻子的痛情令她越來越痛苦,如此痛苦的活著,生命還有意義嗎?妻子日夜的哭,最終,老頑固做了一個決定。

  在葬禮上,女兒開始主動關心老父,當面對親人的死亡時,大家的距離好像彼此拉近了。在電影尾聲,老頑固看著大海,而最後一個畫面,是老頑固和孫子乘著船出海,雖然不知道是現實中的還是想像出來的畫面,但這套《老頑固的火山時刻》卻令筆者重新思考了老人問題。在一生人當中,前面的日子在讀書中渡過,當結婚生子後要為生活不停的打拼,當某一天,人真的要停下來的時候,面對轉變是什麼樣的心情?又要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呢?而作為家人,又應該怎樣去協助老人適應新的角色呢?而社會上,又應該如何去接納這一批退休老人呢?相信面對退休老人,家庭成員要付出更多的關懷,令老人存在著那種被需要的感覺,而並非那種不被需要、沒有地方容得下這個老人的感覺。

  另一方面,從老頑固與中風太太這件事上面,老頑固不顧子女的極力反對,要獨力照顧中風的妻子,當老頑固去問醫生的時候,醫生那句:對嚴重中風病人來說,家人的陪伴和關懷比專業的24小時看護更可貴。誠然,中風病人不能自理生活,活著的每一天也需要很大的努力,而家人的陪伴,相信是病人克服痛苦最大的動力。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相信可以令病人有更多溫暖的感覺。而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人,如老頑固與小孫子、老頑固與女兒在經歷了接納與包容及親人的生離死別後,大家那種家人相互關心的感覺更加強烈了。

  影片以平實及自然流露的手法,仔細地刻畫了一位冰島老人遭遇生活轉變及困境的故事,純樸的畫面,簡單的對話,足夠的思考留白空間,令觀眾對家庭及老人問題有很好的反思機會。筆者希望更多的人用心去關心家中年老的那一位、又或久病在床的那一位。所需要付出的並非很多,只要日常多抽出一點點的時間,可能閒話家常,又或大家相互默默的陪伴著,讓他們感受更多的愛與關懷,別讓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孝而親不在縈迴自己的下半生。每個人也有老年的到來,也有需要被人照顧的時刻,希望大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一點一點的累積更多的愛!

  文: 依笛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