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凝視流動》之後


  記得某次出席某個民間舉辦的藝評人座談會時,從資深的劇場工作者口中首次聽到「石仔」這個稱呼,而且與會中不少藝評人也對她們的作品及風格讚譽甚多……,「石頭公社」是略有所聞,「石仔」的真正含義我卻是摸不著頭腦,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往後逢有石仔的演出,無論如何雜務纏身,我總是會儘量親身了解,只可惜《凝視流動》的重演,我與「石仔」的緣份也隨之告終。

  「石仔」是指石頭公社成員莫倩婷號、林詠欣、馮曉華、張健嫻與關若斐。仍記得在《在雨和霧之間》的片段,雖然是莫倩婷藉作品對母親的思念,但有四位好姐妹的傾力演出,友情間所拼發的張力,至今記憶猶在。是次《凝視流動》,不諱言那份存於石仔間的情義,比文宣中的「告別演出」,更是吸引我不得不看的主因。

延續莫倩婷的創作風格,片段式的回憶,用以串連起一段又一段發生在她們之間的故事,成為《凝視流動》的主軸。全劇多以舞蹈及肢體動作呈現內容,當中只有一小段由四位演員訴說自己的生活點滴是以唸白交代,然而在視覺上令觀眾凝神貫注的流動,言語反倒讓此破氣了,雖不致敗筆,卻為我在寧神的情緒裡產生了怪異的突兀感。

因為劇目名稱,「流動」的感覺總是教我特別留意的。在空房裡持續的流水、電視畫面、收音機的聲音,與演員緩慢的動作形成了強烈對比。觀眾凝視著她們,卻是不時被提醒著,時光正在飛逝流動。隨著劇情的推展,演員各自的、相互的往事,如光機倒流般,帶著觀眾返回她們五人共同組成回憶裡,父女間的愛、面對前路的迷惘感、在石頭公社裡排演的點點滴滴,也許以沉重來形容是太過了點,但只要是真實的,能給予觀眾的便是踏實,內裡的沉重或輕佻,又豈需要創作人憂先考慮?

正因如此,相信觀眾並不會對它有別於時下的商業作品,為自己要負擔太多的反思而感到不安。在作品中,要拿捏自我感覺良好與從自己的經歷帶出人皆有之的情感,往往只是一線之差,該為莫倩婷已經找到她的鎖匙而高興,對比起《在雨和霧之間》、《6m x 6m》,《凝視流動》已是一部相當成熟的小劇場作品,既沒有刻意賣弄笑梗,多個劇段要傳遞訊息的方法也是恰到好處。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與團隊共同策劃的音樂及水流效果,尤如酷熱中的小雨絲,適時為觀眾帶來引領及舒緩的作用。

《凝視流動》是石仔們的告別演出,相信觀眾均感惋惜,且只會視它為石仔們的階段式告別作品。要是有朝五粒石仔再次碰頭,我倒是衷心期待那首被隱藏在《凝視流動》中的她們的主題曲,那首兒歌定必能為大家重溫更多,在她們五人友情之間的無數心底話語。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