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專業之路

  雖然同是命名「演藝學院」,但澳門演藝學院多年來仍處於起步階段,相比起香港演藝學院(APA)的規模、成功培養了眾多獨當一面的表演者,而澳門在銳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向下,在表演藝術人才的培訓力度卻未見加強,或許是受制於隸屬文化局以下的廳級功能部門,在發展策略、機動性、靈活性能都必須與特區政府的大方向一致,故此若要投放大量資源來擴充學校的規模、而無法於一時三刻交出亮麗的成績單時,公眾又怎能認同政府的資源分配正確?然而人才培訓又豈能揠苗助長?是故當下以「速食」方式推動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時,人才培訓項目也只好暫時讓出方便之路。

  看著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二零一六/二零一七學年的招生簡章,發現就如各大部門必須配合政府的施政方針般,那些不再是主要推動類別的課程項目都被取消了,包括與電影及短片劇本相關的,戲劇欣賞也不再設立。此外,編劇課程被新增了一年制的入門培訓,似乎戲劇學校已經意識到編劇的專業性和培訓難度,筆者始終認為因興趣而學習編劇只是一個引子,如果欠缺恆心和不斷學習的毅力,學生便會流於一般的寫作學習,亦會逐漸因劇本創作所必須經歷的困難而令熱情減退,故此先設立一年的入門培訓,讓學生對編劇有初步的認識和得悉梗概,方再進入往後的三年基礎培訓課程,對於善用資源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策略。

  當澳門演藝學院轄下的舞蹈學校和音樂學校都相繼成為職業技術學校,就讀學生可以藉此銜接大專課程時,戲劇學校何時才能夠為它的專業性正名?筆者亦曾是音樂學院和戲劇學校的學生,向著兩者的一路走來,很能感受到學校發展的方向頗受行政領導的取向影響,從政府政治的基本理念來說,長效的管治有賴完善的政策及穩健的領導班子,但戲劇學校在近十年間的領導多次易轉,而每次接班都必須要花上相當時間來穩定、重整及調控發展,對於最多只能就讀三年的學生,可能並不會產生即時性的影響,可是對於一所擁有崇高的藝術理念、具備條件踏上專業之路的學校而言,常見「縱有抱負未能宣」,正是我輩學生為母校深感惋惜之處。

  :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