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綠衣人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0年10月28日 | 華僑報
刊: 2010年10月28日 | 華僑報
《彌留之際》是澳門文化中心與香港話劇團合作的戲劇交流計劃劇目,於9月17日及18日在澳門演出,並在9月25日至10月2日在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繼續演出。《彌》改編自中國著名曹禺專家田本相的同名劇作,此劇作是田先生為紀念中國戲劇家曹禺(1910-1996)誕辰一百周年而著寫。作品揭示曹禺對他所愛的人的内心感情及作爲一個創作人的心路歷程。整個演出通過曹禺在彌留之際,讓他重溫他的過去,將内心一直不能釋懷的情感一一找到答案。全場以普通話演出,更能保留原著作的原汁原味。演出者有香港話劇團資深演員孫力民、秦可凡、雷思蘭等,而年輕演員王維,作爲國家二級演員,不論是朗讀曹禺的作品或演繹曹禺的内心投射,感情入木三分,他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有節奏且抑揚頓挫的聲調,讓人聼來自然而投入。導演通過曹禺的内心思考,提出了究竟人的生存意義是什麽,作爲創作人,究竟創作的意義又是什麽?
莫札特的《安魂曲》為《彌留之際》拉開序幕,時間是1996年12月13日,曹禺(孫力民飾演)在醫院的病房内,是他將離世的那個晚上,在睡夢中,曹禺回到過去,遇到對他創作有莫大影響的五個人及自己的内心。有他從未見過的媽媽、三任妻子鄭秀、方瑞及瑞珏,還有亦師亦友的巴金。他與每個人對話,把他在生命中内心深處的感情全盤傾訴出來。作爲創作人,經過政治干預的洗禮之後,他無法再回到當年的創作高峰,再寫不出《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等作品,這是創作人最痛苦的精神折磨,他被内心一直問:「你過去的創作激情去了那裏?」、「你現在所寫的是什麽東西」、「如果創作不能反映現實,不能寫自己心裏所想的,那創作還有什麽意義?」。晚年的曹禺已經力不從心,他已被各種政治職務使得沒有自己的立場,他像失去了自己。他去找巴金,巴金對他說:「寫你心裏所想」。曹禺的媽媽在生了他之後就離開了人世,所以曹禺從沒有見過她媽媽,他對媽媽之懷念,對於從未感受過母愛的曹禺,第一個想遇見的人就是媽媽,如孩子般多渴望媽媽的溫暖。曹禺像不懂事的小孩問媽媽:「人死後不是一切都煙消雲散嗎? 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麽?」,媽媽對他說:「很多人因看過你的作品,改變了人生,也感受到你作品中的愛。」 、「我不在你身邊,但我不是一直存在你心中嗎?」。
人生是否只能在彌留之際,才會再次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一直被現實壓抑下最深層的自我呢?如果死就是沉睡,那生存是否就是清醒?如果是清醒,又去過什麽地方?導演把這些人生問號,留在舞臺上久久不散。臺下的觀衆是把它們帶走了,還是留它們在舞臺上?
《彌留之際》為澳門創作人又帶來什麽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