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眼高手低

        題: 眼高手低
        文: 沓靖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0年10月7日 | 華僑報

        上月底看罷《芳草校園》後,同行的友伴在茶聚間說出了「眼高手低」四字,還以為是他對該劇的評語,誰料聽他一席話語,方知道是對戲場觀的不滿。事緣在九十分鐘的觀戲期間,他一直在聽著旁邊一對男女的「現場直擊評論」,從尚未開場的佈景設計,以至散場後的演後座談,他們倒沒有向演出單位提出甚麼問題,卻是在期間不斷的指指點點。

        問到究竟是甚麼樣的評語會讓友人如此氣憤? 他節錄了當中的部份精警語句: 少年人演老人,毫不具有說服力;劇情平淡無味,絲毫沒有時代感;專業欠奉,像一班小孩在玩「家家酒」等等。友人是戲場常客,可算是甚麼樣的爛戲也曾看過,也聽盡無數即時「旁述」,應該不會被這點點毫不騷癢的點評弄得肝火大動,追問之下,方知道他是為本地戲場一直死寂不興的老問題抱不平:觀眾的水平。

        他說,在場刊內已標示著所有演員均仍是學生,觀眾難道要他們的程度可以媲美專業演員? 導演也已說明了這是一場足本的《芳草校園》,為了不失劇本原來的神緒,所以選擇原劇照做,若是硬要來個2010年的版本,會否改得不三不四? 而一個可以兩度翻演,而且獲獎無數的劇本被評為「平淡無味」,究竟是劇本無能,還是觀眾無知? 說到少年強裝愁,友人更是失笑說,如果年長的人演老人才算稱職,那麼湯漢斯演《阿甘正傳》的低能兒,又是個怎樣的說法?

        說到此處,才知道「眼高手低」四字是贈給那對男女,是因為他們都帶著「職業標準」來看待「學生習作」吧? 誠然以高標準去勉勵後輩,是能激起年青人奮拼的一種激勵方法,但說話去得太盡,反而會讓人覺得評語者的水平不足。對待怎樣的戲劇、怎樣的演員和班底,提出相對應和合適程度的點評,是為真知灼見。可是用不對口的標準來打擊一班首次演長戲的年青人,又會否有點「大蝦細」? 越是在溫室之中成長的新一代,作為大人的,更是該懂得方法去扶持和教導他們吧? 老一套的「強棒出賢」,真的有點不夠「時代感」了。《芳草校園》也許是太業餘的製作了,但在從底做起的層面來看,團隊上下已經嘗試去突破客觀環境的局限,亦見演員們都以自身的演繹去補救硬件的不足。反觀那些以富麗堂皇的裝置來拉開觀眾視線的製作,倒教人更會用低一點的視角去看待《芳草校園》的誠意和努力。

        友人慨嘆地說:觀眾都被寵壞了,眼角長得越來越高,手段和水平卻是越來越低,難怪鄰埠劇團來澳的演出都賣個滿堂紅,本地的小品製作卻被不斷打壓了。如此情況繼續下去,往後有同類的本地製作時,更要捧場支持,因為它們可能將會漸漸消失,成為本地獨特的「文化遺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