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追逐理想卻變成站在門外看─評《交響名人夢》

  在名人效應下於八月廿一日在香港壽臣劇院欣賞舞台劇《交響名人夢》(Bach at Leipzig),名人者,不是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或譯巴赫),而是演員兼出品人的梁榮忠。在此暫不評梁榮忠的演技,事實上在此劇中他的角色並不搶眼,也許是導演別具慧眼,安排戲劇細胞更優秀的陳淑儀及林澤群分別擔演戲份最重的兩個角色──法熙和索特,的確可以為此劇加多一點分數。

  加多一點分數不等同達到良好,甚至優秀的標準,這一齣佈景場面簡單的作品,是美國劇作家Itamar Moses的作品,將當年在德國萊比錫這個文化藝術匯聚之城,一班各具野心和目的的音樂家,為了爭奪湯瑪士大教堂音樂總監一職而各出奇謀,一連串黑色幽默以各人不同的出身、文化背景以及對當年歐洲人影響甚的宗教背景作為矛盾的重心,在兩個多小時的勾心鬥角後,音樂總監的寶座卻成了巴哈的囊中物……令人充滿聯想的除了那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最後贏家巴哈外,還有不發一言但實力遠高在眾人之上的音樂家泰勒曼,當然亦有各人對追求理想、夢想的不同想法。

  發生於1722年德國萊比錫的故事,加上被視為高尚職業的音樂家,被籠罩著不同教派爭鬥的氣氛下,對比台下觀眾活在當下,音樂家的生活,以及當年歐洲宗教的分野及爭鬥無疑是較為陌生,要將觀眾帶入這種氛圍之中著實不易,加上演員們口若懸河,口吐那些「水蛇春咁長」的譯名,一時之間讓觀眾很難進入劇情,所以在中場休息前,觀眾尚未熱身,劇情鋪排六名演員的背景為主,明顯地沉悶,當然亦有個別笑位,例如飾演蘭克的金草因為廣東話說得不標準,甫一出場便以「從小自卑少講話,以致發音不正。」為由替自己解說,故事原著中當然沒有,但成功地為這個角色解畫,亦成為觀眾其中一個笑點。

  其實若抱著「要笑」的想法,或者會有點失望。六名主要演員各自對這個湯瑪士大教堂音樂總監虎視眈眈,有的因為要成名、有的為了要有利益得以娶得美人歸、亦有人受到家人的要求而前來應考……也許正如劇尾聲,法熙黯然地說,他們對所追求的理想,或者是走錯了方向;亦有人像索特自嘲的那樣,一生人花了太多時間在門外等待……

  以上的立論都是能夠讓人笑中有淚,有所沉澱和反思,可惜在於們故作嬉鬧的時間太多,相比之下認真的時間太少。當然,角色的演繹一如前述可以為故事加分,其中一段個人認為較有趣的,是法熙陳述他寫給妻子的信時,教對方如何以對位法,從一個主旋律開始,發展出多條副線,從而譜出悅耳的樂曲。這一段一方面法熙在讀()信,一方面其他各角在重演他們在上半場做過的動作和走位,甚至能配合法熙所講的相反置,在台的相反方向繼續演下去,利用同角色代表一段旋律,這一段將立樂具體化、動作化的確有意思。

  不過一如前述,舞台劇的背景和時代與我們差距愈遠,能產生共鳴的感覺便更少,雖然求名逐利仍是現今社會大多數人的生存目標,不過昇華到藝術家這個層面的不多,加上劇中談到宗教分歧,我們也許可以視之為現今很多人的價值觀相去甚遠,繼而引發社會矛盾,然而著墨不多,主題很快又回到了六人爭奪的小情小趣之上,將明明有所發揮的故事白白錯過。

  文: 承鈺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