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老師經常勸勉我等學生,「學而不習,不如不學」,可知溫習及實踐的經驗是何等重要,看罷夢劇社的另一個獨腳戲演出《22》,更讓筆者對此八字真言感受尤深。
身兼編、導、演的莫群莊,在暑假從台灣回澳上演的個人創作《22》,充斥了她自身對身邊事物的疑問,雖不是驚天動地的觀點,卻是不少時下青少年與社會抗衡的「理據」──為何不可做回自己?
「太陽底下無新事」,創作源起早已難覓新鮮,因此呈現手法往往決定了一部作品的勝敗。莫是掏出了個人心深處的感受,可是表演手法略見單調,反覆台詞用以推高情緒、失聲哭嚎表達情感悲痛,這些最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方法,放諸於整部節奏起伏不大的作品裡,突如期來的衝擊反倒讓觀眾嚇了一跳,也許表演技法有之,舖排處理仍待進步。
正因為《22》的呈現過於以表演者的自身經驗出發,未有以完整述事方式的場口,使演出未能得以理順,雖然莫有努力地以一人分飾三角色,可是三「人」的演繹方法大同小異,也未見莫有對之加以識別,觀眾須要吃力地跟隨著台詞的發展,才能夠勉強分清人物角色,故此發展至劇未,對莫因心靈自困而落下的淚水,已經難以引起共鳴。
相比《Nice to meet you》、《不夢》與《下一個十年》,不諱言《22》是給比了下去,四劇的誠意度絕對不相伯仲,差別僅在於同受正規戲劇訓練之後,他們在融匯個人表演經驗再藉著實踐呈現創作訊息的效果。經過是次的系列演出之後,相信四位演出者/創作者已能夠深深體會,從事藝術表演是一道漫長的道路,要成為箇中的尖子,尚需要配合天時、地利與人和,然而要在界別中穩站一席,「學」與「習」不懈與堅持更為重要。要是只學而不習,便如武俠小說中只學招式而不練心法的習武者,最終只會徒俱形式,無法打出拳術的精髓。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