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也談編劇

  劇本是為「一劇之本」,好的劇本往往為優秀演出打下成功的基石,故此在本地越演越烈的戲劇活動中、乃至逐漸起步的本地電影製作,可見鬧出「編劇荒」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讀者不妨回想過去一、兩年間的曾有深刻印象的劇場演出,絕大部份均是改編自經典作品,從歐美以至港台,雖然有「編劇」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添了本地元素,但其核心成份仍是原作者於當時的創作意圖,謂於作品中都呈現永恆之大道理,故可放於四海之內皆準。

  因為生活圈子的關係,筆者與本地編劇及導演有所接觸,發現「編劇荒」的問題尤如「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吊詭。有導演指新晉編劇的原創作品深意不夠,不少更是單向地抒發個人情緒的無病呻吟,故都不願採用;編劇們卻說成功的作品都須經過千錘百煉,未能有第一次的上演機會,更惶論從演出中去蕪存菁,指出單靠腦袋作業根本無法一步登天的創作出好的作品;劇團要為每年的演出交出好成績單以繼續獲得資助,貿然拿出新劇本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風險極高,說不好更會落得慘淡收場。也有少部份編劇一直躲在房間裡自說自語,就算獲得納用機會,也推說個人作品未達水平或其他理由云云,令不少具創意的劇作意念都被塵封於案頭上,這是後話。

  原以為本地小劇場的興旺,可以藉以令更多劇團起用本地原創劇本,豈料結果卻不然,經典劇本的改編成上演依然,個別團體的新晉導演計劃也只是自編自導的作品居多,不少一言堂的演出未能拼發劇場火花,也缺少了談論性,由此也可知道「演出作品的完成度」仍是在本地劇團心目中一度未能下降的標準線。

  友報評論者曾指本地氛圍讓創作者的發揮空間被收窄,筆者是認同的。諸如談及政治、民生、大是大非的社會議題,往往都無法在劇場中看到,此消彼長的情勢下,使新的文本創作仍多流於自我滿足的程度。然而筆者卻認為導演也是責無旁貸,劇本能被認同及至搬上舞台,此間實非一人之力可以決定,故導演必對劇本有一定的共鳴、理解及接受,並確認作品的呈現可以傳遞某些有價值的訊息。所以要是單指本地的編劇不滯,筆者仍是有所保留的,而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存在於藝團的運作仍未達到有系統、有架構的基本專業水平,澳門緊密的人情脈絡,也使藝團內各部份的藝術工作者對批評的力度有所保留,故做成作品在呈現之際,常常予人零碎散亂的感覺,似是編劇有他的說法、導演卻側重於個人理解的表現方式。至此,當演出作品再次回歸於「一劇之本」時,編劇也許要有更多的心理準備,以解答和接受眾多可能並不屬於其個人創作的問題及批評。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