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當務之急

  有留意澳門戲劇發展的觀眾不難發現,近年小劇場演出的製作越見專業了,除了硬件配套越來越完善,劇團的主理人由專業劇場工作者掌管亦是它的主要因素,諸如「卓劇場」葉嘉文、「小城劇團」黃柏豪等在過去兩年間,不斷推出過往鮮見的不同風格劇場作品,對於習慣觀賞正經八拜作品的本地觀眾而言,這可是教人欣喜的新氣象。小城劇團於三月份推出名為「表演次文化」的聯演項目,由來自韓國、香港、台灣與本地的劇團,上演默劇、偶劇、荒誕劇及多元藝術等不同風格的作品,也貫徹了「次文化」的主題,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感受。

  在二月份至三月份期間,本地戲劇節目不少卻未有「撞期」,可是筆者在觀賞《戲》與《馬克白》的下午場次,卻發現觀眾數目廖廖可數! 回看「表演次文化」的整個宣傳策略,略見偏重於「臉書」(Facebook)的宣傳,透過其他渠道的消息傳遞便只有依賴現有的售票網機構,有說「臉書」的普及程序已是幾近手機,但始終仍有它一定的涉觸規範,讚好和回應者眾卻未能確切落實觀演人數,往往令策展者有所失據。

  由於非牟利劇團的營運往往依賴官方機構的資助,其資源有限導致策展者必須謹慎利用,致使讓演出的製作被豐富了,卻無法掌握更多的資源以推廣和宣傳,對於習慣被動的本地觀眾,宣傳的薄弱使節目消息無法廣泛傳開,更惶論拓展新的觀眾群,在欠缺觀眾而減少門票收益的情勢下,劇團營運和發展被打上折扣,而這也是刻下本地劇團發展所面對的一大難關。

  本地劇場刊物《劇場閱讀》自三月份起開始試行以訂閱形式運作,此刊物可算是澳門現時唯一的劇場刊物,並載有劇場訊息及不少相關的評論和討論文章,然而訂閱者的人數至今仍是有待觀察,如能大力推廣此刊物,相信對於發佈整體澳門劇場動態消息是有所裨益。

  宣傳不足和渠道太少是本地劇場長時間面對的困局,由於資源被攤分了給各個劇團,同時導致劇場資源零散,觀眾只有試行去尋找心目中想要觀演的節目,又要自行安排各個劇團之間會否出現「撞期」,且沒有足夠資訊讓觀眾對各個觀演作品作出取捨,結果是令到更多觀眾錯失欣賞節目的好機會,此一介乎於觀眾與劇團間的失衡局面,主管文化事務的部門能否試行作出協調? 在大力提供資源以培養劇場作品質素的同時,同樣地要照顧仍需要培養的觀眾欣賞文化動力,似乎亦是官方刻不容緩的任務啊!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不搧情的《被奪走的12年》──淡然情感沉澱

  對於歷史,尤其是外國歷史,我特別容易在年代上混淆。一直以為在美國歷史上解放黑奴的總統林肯,可能是生於幾百年前的時代,然而細心一算,美利堅合眾國自1776年立國,至今才二百三十餘年,解放黑奴,亦不過距今一百五十年左右。

  剛剛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項的《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故事發生的時代,就在1841年,比美國南北戰爭發生剛好早二十年。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編,主人翁所羅門被出賣,綁架賣到美國南部為奴十二年,終有機會回家。他將經歷口述成書,在1853年出版,由於內容展示當年奴隸與主人們等多種不同關係,平實而具相當真確性,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至少是對整個故事的內容、流暢、架構等是一種肯定。

  原本以為這個被拐賣的故事,可以寫得更搧情,但從原著到現在的改編劇本中,均沒有盡力渲染黑奴制度的黑暗面,反而將曾經善待主角的幾名白人介紹出來,取態的平衡令這部作品的可信性更高。

  男主角由英國演員楚伊特艾治奧福(Chiwetel Ejiofor)擔演,沒有對世俗的憤憤不平,淡淡地演繹出十二年間主角的堅定耐力,作為一名小提琴家,所羅門的個性本來就比較溫馴,他對命運的逆來順受,發展到後來亦有適度的反抗。無奈在現實世界中,看到有反抗者被殺、有人會為了妒忌而生殺機、亦有人想出賣他來圖利……所羅門被現實訓練得步步為營。反襯下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派西(由新晉演員雷碧達尼安高Lupita Nyong’o飾演)就感情熾熱得多,她懂得自身價值所在、懂得以奴隸身份逆境求存,不難在她身上看到一個勤勞、積極、堅毅而又感情豐富的非洲年輕女性形象,在這套內容其實相當沉重的電影中帶來一點衝擊。

  個人覺得較為突兀是尾段監制畢彼特的客串演出,飾演一名反對蓄奴的加拿大白人貝斯,成為解救所羅門的關鍵人物。為免劇透,只能說句這個營救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這角色的著墨亦不多,可能畢佬只想拍一場戲算是參與其中吧!

  整體而言,假如你對人生的愛與善仍抱有相當的信念,看這部電影絕對可以讓你心靈舒坦,它不會讓你捧腹大笑、亦沒有大鳴大放的場面,暴虐的景頭亦適可而止,然而給予你淡淡的反思空間,這部《最佳電影》份量仍算充足。


  文: 承鈺 | MCSPA會員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言葉之庭

《言葉之庭》是日本動畫作家兼電影導演新海誠在二零一三年上映的動畫作品,故事講述十五歲少年(秋月孝雄)與廿七歲女教師(雪野百香里),各自受於生活中的苦困──家庭孤獨與情感創傷,讓二人對前路感到甚是迷惘不安。孝雄因為對雨天的喜愛,終於在市中心的公園內雨亭遇上百香里,二人在各自的孤獨感驅使下逐漸成為好友,然而孝雄發現百香里的身份後,雖然勇敢表白卻不為接受,那怕百香里結果坦白地向孝雄盡傾心中的鬰結,但相知相交的二人卻未有如童話故事般發展下去,反而是各自繼續忙碌於工作和學業中,惟有將對彼此的思念和愛慕,收起於內心深處,共同盼望未來那最合適的一刻。

新海誠的電影裡總是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詩意,他的畫作與空間等均是取材於現實世界之中,畫功細膩,景象與真實的幾近無異,同時兼任編劇的新海誠,在回歸現實體材的《言葉之庭》裡更顯出他對情感的細膩筆觸。影片裡沒有充斥著大呼大喊的愛與渴求,反而是藉著主角在故事裡的平淡生活,引起觀眾對隱藏於角色中的一點純真想法。孝雄想要成為造鞋匠縱使只是一廂情願,也沒有交代他結果有否取得成功,但一點一點的努力,並為他想要替百香里造上第一對女裝鞋的動力,不其然令觀眾對孝雄的未來充滿期待;身份迷離卻原來是在學校內被造謠中傷的教師百香里,生性懦弱,那怕已是廿七歲的成年人,卻不比十五歲的孝雄成熟,面對殘酷的現實總是千方百計的迴避,孝雄的純真表白置於跟前,也只會以師生關係作出拒絕,寧願獨自痛苦地面對心坎對孝雄已經存在已久的好感。

筆者尤為佩服新海城從對城市的觸覺,從而發展這麼一個的都市動人故事。孝雄與百香里的主要故事情節均發生在日本新宿御苑,那是繁華及高度都市化中的日本著名城市中,刻意被保留下來的一個倘大公園,內裡的亭台樓閣,均保留著日本的古代風味,由此使現代與古代產生了妙微的對比作用。在雨天下綠茵處處的新宿御苑,好比是毫無生氣的新宿都市的心臟,而在這個公園裡引發的《言葉之庭》,不就是要警醒著忙碌於刻板生活的都市人,別再掩飾心靈裡懷著這一顆對人充滿純真和青澀的心意嗎? 只要敢於面對自己所懼怕的、認清楚能夠讓自己邁步前往的方向,那怕周遭的環境如何惡劣、思緒如何迷惘不安,始終仍是有可以令自己堅持走下去的動力啊!


: 沓靖 | MCSPA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