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不搧情的《被奪走的12年》──淡然情感沉澱

  對於歷史,尤其是外國歷史,我特別容易在年代上混淆。一直以為在美國歷史上解放黑奴的總統林肯,可能是生於幾百年前的時代,然而細心一算,美利堅合眾國自1776年立國,至今才二百三十餘年,解放黑奴,亦不過距今一百五十年左右。

  剛剛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項的《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故事發生的時代,就在1841年,比美國南北戰爭發生剛好早二十年。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編,主人翁所羅門被出賣,綁架賣到美國南部為奴十二年,終有機會回家。他將經歷口述成書,在1853年出版,由於內容展示當年奴隸與主人們等多種不同關係,平實而具相當真確性,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至少是對整個故事的內容、流暢、架構等是一種肯定。

  原本以為這個被拐賣的故事,可以寫得更搧情,但從原著到現在的改編劇本中,均沒有盡力渲染黑奴制度的黑暗面,反而將曾經善待主角的幾名白人介紹出來,取態的平衡令這部作品的可信性更高。

  男主角由英國演員楚伊特艾治奧福(Chiwetel Ejiofor)擔演,沒有對世俗的憤憤不平,淡淡地演繹出十二年間主角的堅定耐力,作為一名小提琴家,所羅門的個性本來就比較溫馴,他對命運的逆來順受,發展到後來亦有適度的反抗。無奈在現實世界中,看到有反抗者被殺、有人會為了妒忌而生殺機、亦有人想出賣他來圖利……所羅門被現實訓練得步步為營。反襯下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派西(由新晉演員雷碧達尼安高Lupita Nyong’o飾演)就感情熾熱得多,她懂得自身價值所在、懂得以奴隸身份逆境求存,不難在她身上看到一個勤勞、積極、堅毅而又感情豐富的非洲年輕女性形象,在這套內容其實相當沉重的電影中帶來一點衝擊。

  個人覺得較為突兀是尾段監制畢彼特的客串演出,飾演一名反對蓄奴的加拿大白人貝斯,成為解救所羅門的關鍵人物。為免劇透,只能說句這個營救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這角色的著墨亦不多,可能畢佬只想拍一場戲算是參與其中吧!

  整體而言,假如你對人生的愛與善仍抱有相當的信念,看這部電影絕對可以讓你心靈舒坦,它不會讓你捧腹大笑、亦沒有大鳴大放的場面,暴虐的景頭亦適可而止,然而給予你淡淡的反思空間,這部《最佳電影》份量仍算充足。


  文: 承鈺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