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當務之急

  有留意澳門戲劇發展的觀眾不難發現,近年小劇場演出的製作越見專業了,除了硬件配套越來越完善,劇團的主理人由專業劇場工作者掌管亦是它的主要因素,諸如「卓劇場」葉嘉文、「小城劇團」黃柏豪等在過去兩年間,不斷推出過往鮮見的不同風格劇場作品,對於習慣觀賞正經八拜作品的本地觀眾而言,這可是教人欣喜的新氣象。小城劇團於三月份推出名為「表演次文化」的聯演項目,由來自韓國、香港、台灣與本地的劇團,上演默劇、偶劇、荒誕劇及多元藝術等不同風格的作品,也貫徹了「次文化」的主題,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感受。

  在二月份至三月份期間,本地戲劇節目不少卻未有「撞期」,可是筆者在觀賞《戲》與《馬克白》的下午場次,卻發現觀眾數目廖廖可數! 回看「表演次文化」的整個宣傳策略,略見偏重於「臉書」(Facebook)的宣傳,透過其他渠道的消息傳遞便只有依賴現有的售票網機構,有說「臉書」的普及程序已是幾近手機,但始終仍有它一定的涉觸規範,讚好和回應者眾卻未能確切落實觀演人數,往往令策展者有所失據。

  由於非牟利劇團的營運往往依賴官方機構的資助,其資源有限導致策展者必須謹慎利用,致使讓演出的製作被豐富了,卻無法掌握更多的資源以推廣和宣傳,對於習慣被動的本地觀眾,宣傳的薄弱使節目消息無法廣泛傳開,更惶論拓展新的觀眾群,在欠缺觀眾而減少門票收益的情勢下,劇團營運和發展被打上折扣,而這也是刻下本地劇團發展所面對的一大難關。

  本地劇場刊物《劇場閱讀》自三月份起開始試行以訂閱形式運作,此刊物可算是澳門現時唯一的劇場刊物,並載有劇場訊息及不少相關的評論和討論文章,然而訂閱者的人數至今仍是有待觀察,如能大力推廣此刊物,相信對於發佈整體澳門劇場動態消息是有所裨益。

  宣傳不足和渠道太少是本地劇場長時間面對的困局,由於資源被攤分了給各個劇團,同時導致劇場資源零散,觀眾只有試行去尋找心目中想要觀演的節目,又要自行安排各個劇團之間會否出現「撞期」,且沒有足夠資訊讓觀眾對各個觀演作品作出取捨,結果是令到更多觀眾錯失欣賞節目的好機會,此一介乎於觀眾與劇團間的失衡局面,主管文化事務的部門能否試行作出協調? 在大力提供資源以培養劇場作品質素的同時,同樣地要照顧仍需要培養的觀眾欣賞文化動力,似乎亦是官方刻不容緩的任務啊!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