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宣吹捧為二零一六年度最感人的愛情電影《遇見你之前》(英文片名:Me Before You),有感性朋友說是三度哭得泣不成聲,但筆者觀罷卻是另有感受,假若碰上曾有經歷或目賭生死的觀眾,也許接收的感覺未必是單一的悲痛催淚,就單從故事中有關男、女主角及雙方家人對「安樂死」(Euthanasia)的態度和最終行為,至少讓筆者覺得,故事作者喬喬.莫伊絲(Jojo
Moyes)想要探討的,可能是比情愛與生死的對決更甚大膽,對那種所謂「愛是無所不能」的全力嘲諷。
電影是改編自二零一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性格開朗的平凡女孩路易莎(Louisa),為了家計擔任鎮上望族崔納家庭的私人看護,而她要照顧的便是因為車禍而全身癱瘓的年青才俊威廉(William),並要確保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內對威廉寸步不離。二人在朝夕相處之下,因為露易莎的樂天個性,威廉逐漸打開心扉,二人亦是暗生情愫,可是威廉卻沒有再進一步,原來他早做好安樂死的安排,路易莎嘗試用愛去令威廉回心轉意,可惜威廉主意已決,二人陷入互不瞅睬的膠著狀態,終於在路易莎父親的開解下,路易莎明白要在威廉僅有的時間陪伴他以豐盛他餘下的人生,而威廉去世後亦以自己的財產來完成路易莎的時裝心願。
導演似乎刻意不去設計太多的煸情畫面,那些尋常觀眾也能想起的情境如威廉在日常生活上的困難和痛苦、威廉父母對兒子的憂心、朋友對威廉的岐視等,而路易莎與威廉之間的情感態度轉換也是來得爽快和率性的,二人沒有難捨難離的動人場面,甚至連目送威廉死亡的一幕也沒有起用……但要是去感受《遇見你之前》教人觸動的地方仍是有的,那便是充斥在全片的婉惜和無力感。
威廉全癱的情況早已被判定藥石無靈,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死亡是他從經年痛苦中獲得解脫的唯一出路,而威廉母親在苦心多年的治療之後,心底裡亦早已默認丈夫同意兒子選擇安樂死的決定;也因為威廉原是年青有為的知識分子,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差,雖然家族的經濟狀況允許,但殘存於世卻是為家人帶來痛苦的根源,因此也令得威廉對自尋的死亡顯得冷靜而堅定。相反的是,從小在溫暖家庭成長、事事以感性先行的路易莎,在知道威廉尋死的意決後,意然帶著童話般的天真想法,妄想用「愛」去戰勝「死亡」,希望以用二人之間的愛情來改變威廉的尋死決心,也正因為期望與結果的落差,令路易莎更無法理解及接受威廉的態度,觀眾看到此處,惋惜之情即時湧上心頭,眼眶也變得濕潤起來。作為觀看故事的第三者,特別是已經具有一定人生閱歷的觀眾來說,當是更容易理解威廉的決定,但同時亦會同情路易莎的感受,事實上二人均無對錯,他們就在做著一個認為應該是最適當的行動,可惜的只是兩者的決定並非一致而已。
「愛」是幾乎所有藝術類創作都喜愛採用的主題,而太多數的作品都選擇呈現愛的正向一面,似乎愛的確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愛可以無限包容和寬恕,但就在《遇見你之前》這部開宗明義的愛情電影裡,愛卻是顯得軟弱無力,編劇用大量的現實素材與情感先行的愛意進行碰撞,在無可救藥的健康底下、在死亡跟前的無盡苦痛,神聖的愛頓時變得不堪一擊,在道德觀念轉變和世代演化過程中,編劇用「必定選擇的死亡」在「愛」的臉龐上狠狠地摑了一記耳光⋯⋯然而這記耳光真的是仇恨而生的嗎?威廉在電影裡最後的信中說:「別經常想我,我不希望你傷感。要好好的…好好的活下去。」若是威廉在這場對鬥中不選擇死亡,路易莎的愛又算得上是勝利者嗎?
文: 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