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讀與演之間

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在上週五至週日晚,舉行為名編劇基礎課程《我們的故事》的讀劇演出,首晚共展演該課程一年級至三年級學員共五個劇本,包括《回憶限定》(鍾志業)、《婚.前》(聶寧峰)、《致父親(選段)》(王嘉蘭)、《說出來的真相(選段)》(陳倩怡)及《抵死(選段)》(楊樹清)。本名為讀劇的演出,首晚卻出現有個別劇本以演員呈演的方式呈現,未知如此安排是否有因,但就在演與讀之間的選用,不成熟的演出著實浪費了學員透過今次讀劇會汲取經驗的大好機會。

  《回憶限定》是一年級學員鍾志業的短篇輕喜劇,故事中呈現著一對中學時代的舊情人在餐廳中相會的種種錯摸,結果女方原來為利益而至,男方則送上自己的婚宴請柬。全劇由鍾志業(男)、尹倩儀(女)及李心婷(男的準妻子)三人以身演伴隨少量聲演而成。十五分鐘輕輕鬆鬆地過去,鍾及尹具有一定的演出經驗,演繹是流暢的,但卻令筆者對角色的狀態和情境轉換存有疑問,譬如男早已帶著紙袋進場,而且多次有意做出動作讓觀眾知道將要送給女,但原來倘大的袋裡只是請柬一張,這又是否文本的原意?女在早段演繹了有目的而來的保險經紀,但在收到男請柬的一刻,女那不知所措的神情甚是複雜,那是對感情上的失望?對不想破費做禮的厭惡?還是一種自作自受的情緒?可見《回憶限定》花了相當的時間讓劇本演了出來,演員也丟了本地全情投入,但是經過演員的二度創作,原來在文本裡的味道、亮點和問題和被處理得一乾二淨,觀眾無法對個別情況的發生判斷是否來自於編劇、導演或是演員,縱使整體的演出有多完美,但若無法說服這是歸功於文本的扎實,確實是對編劇的一大損失。

  雖然由二年級學員王嘉蘭編劇的《至父親(選段)》也有安排一定的身演效果,但對演和讀的平衡以至舞台調度,明顯地比《回》來得較優。藉著母女三人對處理父親遺物的不同態度,逃避、懷念、追悔等情感在對話中展現出來,現場以品字型擺放三個椅子分區,正前方的區域是主要事件的發生母點,後方則分別為舞台指示及製造聲音距離的區域,幼女沛姍(李嘉儀聲演)因為堅持要保留父親的遺物,與母親(李名殷聲演)及長女沛妍(吳惠秀聲演)據理力爭,並逐步向仇恨父親的沛妍,透露在父親離世前的日子所知的真相。筆者尤其欣賞編劇(兼導演)以音樂配襯,把兩段沛姍對父親的心底話,以讀信的方式表現出來;也許在文本裡只是簡單的一句「音樂響起,沛姍面向觀眾說出」,但無論是讀劇或是演出,今次的處理方式著實兼顧了讀和演,也成功讓觀眾從讀劇建構的空間中,迅速進入沛姍的內心世界,而這也是讀劇所能達成的最大力量,一種單純以文字說服觀眾、帶領觀眾走入文本的世界,體驗編劇在劇本裡寫下每一個不可刪除的文字意義。

文: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