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穩打穩紮

        撇除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戲劇節目(如果有),每年第一季都是澳門戲劇演出的空白期,只因十居其九的藝團都是依賴政府提供資助支持,在年度預算仍未批出之前,各大藝團都不敢輕舉莽動,雖然今年有延至一月份舉行的澳門城市藝穗節,讓平淡的新年添一點節慶氣氛,可是除此之外,純戲劇類的節目仍是零星落索,因此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在上週為今年編導基礎課程三級舉辦的導演實務課程實習演出《短打》,對於渴求觀演如我等劇場愛好者,正是久乾逢甘露。

        《短打》取其意,集合了編導基礎課程三級、表演入門及表演基礎課程二級的學生,合共上演六段各約十五分鐘的劇本選段,既有經典的西方翻譯劇,也有香港的新近原創劇本,學生們短小精幹的選段演出,事實上卻絕不輕鬆,沒有足本的故事舖陳,要領導表演技巧尚淺的學生快速進入情緒,也要運用恰當的導演手法來令觀眾明白劇情,各位編導學生可謂使盡渾身解數,選導《香港式離婚》的學生更化身演員參演其中,教人印象尤深。

        雖然屬於非公開演出,可是製作絕不馬虎,燈光、佈景、工作人員、場景轉換等甚為熟練,選段演出之間也見流暢。相比之下,導演和演員之間的磨合則似乎仍需要一點時間,打頭陣同是以《玻璃動物園》選演的兩段演出,由於演員的特色和氣質不同,前者的沉鬱感和後者的諧趣是分明的,但能被感受到的導演手法卻顯得模糊,少量的演員走位和動作是可以被分辨它的功能,可是演員對角色的演譯方式、在營造故事裡的氛圍則過於鬆散,部份是選演經典的西方翻譯劇本所致,演員以現代化的表演情緒令觀演時產生違和感;此外均以二人對手戲的表達方式,角色之間的互動交流過少,首隊的母女搭檔沒見有太多的情感遞送,也就是俗稱的「交戲」,雖然彼此都有努力去詮譯角色,可以太於側重自己的表現而忽略了構成故事的推進力。次隊的男女搭檔相對顯得較容易令觀眾受落,外形討好是箇中原因之一,男角一直推進情緒向女角表達愛意,也是較容易令觀眾產生移情的橋段,雖然男角對於表現角色自信這一項是勝任了,但表演力量的平衡不足,演至後段時的忘詞情況越見嚴重,唸白亦越來越快,甚至無法令觀眾聽清,導演對於演員的指導和要求著實有待加強。
        我相信學生的成長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分數,對於藝術實習演出的意見則比包容的態度更珍貴,如其說舞台前的演出學生有諸多不足,我倒會將焦點回歸於演題—導演。舞台上總不會有完美無暇的演出,正式公演前的排練永遠也不足夠,因此能被放於觀眾跟前的演出版本,正是代表著總指揮—導演所作出的最後選擇。他們有的選擇了氛圍、有的選擇了演員、有的選擇了整體的完成度,從《短打》的片段似乎都是合格地平穩,卻未能令人發現導演們的個人特色,這是否為了要確保能夠向觀眾都有所交代?或許現時要談論導演學生的獨特風格可能言之尚早,但對於已同時修讀編劇與導演知識的三年歷程中,繼續單純的吸收與呈現只會為個人的成長構成更多障礙,如何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上發揮個人所長,將經典再圖突破、把創意不斷提煉?答案似乎只餘下在本年中的成果展裡,由他們透過畢業作品親自為觀眾揭曉。


        文:沓靖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緊扣時代的《胡桃夾子》 不斷求變的香港芭蕾

        跳出傳統的框框,由作家克萊爾.索倫將家傳戶曉的聖誕節芭蕾舞劇注入新穎元素,配合了編舞家泰蘭斯‧科勒重新編舞,讓一個老掉了牙的故事,重新添注生命力。亦令這齣由香港芭蕾舞團帶來的聖誕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更適合現代小孩子欣賞。

        在2017年初載譽歸來的香港芭蕾舞團,一向是鄰近一支實力不凡的芭蕾舞團團隊,成熟的發展以及對現代潮流的認知,港芭在創作上能夠掙脫囹圄,將最傳統的故事,改編成為歷久彌新的作品。

        今次在澳門演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除了筆者在一月十五日下午因為道具的失靈而致的錯失,非但沒有影響團隊的水準,亦沒有打亂現場觀眾,特別是兒童觀賞的心情。先從故事上的改革來看,將傳統芭蕾舞加入更多、更強故事性的動作、場景以及道具,有助兒童理解故事,而不再只用慣常的芭蕾舞動作敍事。在今次《胡桃夾子》中添加一些雜耍、現代舞蹈、變戲法式的機關演出,讓故事更為生動可愛,豐富多樣,更有力吸引很多初窺門徑的孩子。太過傳統艱深的故事內容,其實對十歲以下的孩子容易構成壓力,本身舞蹈就是很適合連文字都不甚了了的孩子觀看,只要一些簡單的動作和道具,他們會明白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繼而就於被吸引和關注。這齣《胡桃夾子》的世界觀亦從小女孩嘉麗的視野,在聽罷一個童話故事後,再結合她那頑皮兄弟費殊的遭遇,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玩偶和老鼠的戰爭簡單又直接地刺激了孩子們的心性。

        幾對不同國籍玩偶的舞蹈中,中國玩偶的雜耍多於舞蹈,以及埃及玩偶出奇地性感確實令我有點訝異,但想深一層這些亦不失有趣、美感以及具吸引力,融會結合在芭蕾舞劇之內也合乎情理之中。

        另外,今次港芭總動員兩名首席舞蹈員金瑤和劉昱瑤擔綱演出,從演員安排到背景、裝置等各方做到盡善盡美,讓人更理解到《胡桃夾子》此劇在港芭的意義不光是「行銷」數十年的「招牌菜」,為迎合「顧客」(觀眾)的口味,他們亦不斷的改革創新,體現港芭一貫能與時並進的精神面貌。

        文: 徐薏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世界和平


      「英雄需要被管治嗎?」假如正義的含義出現了非絕對性的理解,英雄人物為了拯救世界而產生的破壞將不再被世人所接納,對於力量的監控則似乎顯得必要。在民粹主義越見高漲的今天,此等情況已非幻科電影中的子虛烏有,而羅素兄弟執導的電影《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裡,導演便嘗試透過眾多超級英雄的角色故事和經歷,與觀眾一同探討這道問題的是與非。

以美國隊長系列電影作為號召,也提示了觀眾不妨優先從美國隊長的角度走進電影的事件裡去,故事源自《復仇者聯盟2》的結局,齊莫由於家人都死於奧創與復仇者的戰役之中,因此決心要找出控制冬日戰士的方法,並借此挑起以鋼鐵人和美國隊長為首的兩派英雄人物對疊。在撇除大量使人眼花撩亂的戰鬥場面,故事的核心是簡潔地圍繞著權力、力量、正義和執行權之間的關係。鋼鐵人因為擁有高新的科技力量而成為英雄,卻相繼失去了親人和愛人,所以心底裡渴望有第三方的力量打造一個可以令自己獲得安寧的避風港;愛國情懷濃烈的美國隊長雖然對正義是始終如一的大是大非,但卻對權力機構(政府)不甚信任,更多是相信由個人判斷的對與錯,也因此使得由鋼鐵人代表的政府一方和由美國隊長代表的自主一方交戰不斷,雖然影片再沒有加入趁機混水摸魚的歹角,可是目睹曾經並肩作戰的隊友反目成仇,也許對於習慣觀看超級英雄戰勝邪惡的觀眾而言,《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需要更進一步地去感受每位英雄所背負的重擔和孤獨。

好的電影總能夠留下一點餘韻,讓觀者提取訊息而自省更多,雖然《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首演於去年,至今仍是能影照當下眾多的世界大事,譬如歐美地區的恐襲連連、美國大選的狂人當政、韓國的干政風波、日本的軍事擴張等等,主事者都不約而同高呼以捍衛自由和正義而為,在似乎是文明進步的世界氛圍裡,粗暴的干預已不易見,可是也無法排除會有發生的可能性,倘若稍有一方被揭露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就如齊莫要讓鋼鐵人目睹冬日戰士將其雙親殺死,便會做成無可補救的鴻溝,戰幔亦隨即拉開,但願當下紛擾不安的世界局面儘快平息,也不要有再多一位斯洛登或者一份維基解密檔案令平靜的湖面再起風波好了。

        文: 沓靖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兒童節目需求漸多 由淺入深或有出路

        澳門現在的藝術發展正走向五花八門,從原始的文學到高新的微電影、文創等,各自能夠找到出路,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然像電影的發展除了愈來愈多人人會鑽研、尋求更專業的電影研究之路,澳門的電影播放漸趨多元化,甚至有感很多優質的電影無機會在澳門上映殊為可惜,單靠個別電影節或電影展,當中亦覺良莠不齊,但總不失為一個新興的推廣發展路向。

        另一個個人認為甚具發展潛力的,相信會是兒童藝術節目。目前只有在個別長假期,文化中心或一些民間藝術團體會上演幾個劇目,暑假的選擇比較多,但平日則可能平均一個月沒有一項,長遠而言要在澳門的幼苗之中培育出一種欣賞藝術的習慣,似乎要靠家長份外的投入和努力,社會上對這種氛圍稍嫌少,就算是教青局為學生安排的「學生專場」,亦不過一年一次,還主要集中在高小及中學展開,每年有一次觀看戲劇、欣賞音樂的機會會不會太少?就算能藉此教育學生在劇場內的文化,為何不能像我們從幼稚園便開始教育小孩守規矩一樣,可以從幼培育?按過去文化中心及文化局的兒童節下限看來,其實大約從兩歲開始,便可以安排幼兒多接觸和欣賞藝術。寒假期間,文化中心接連有幾項適合小孩的藝術活動,甚至在一月農曆新年前亦安排了香港芭蕾舞團的「台柱劇」胡桃夾子來澳演出。記憶中港芭每年聖誕節重演這齣經典劇目的傳統,至少有三幾十年,當然是用上好幾代的演員,但個傳統可能會伸延來澳門。早幾年香港舞壇亦有伍宇烈「突破傳統」,為港芭排演了一個《胡桃夾子》改革版《糊塗爆竹賀新年》,將更多老香港情懷放進當中,與其說是兒童節目,其實應該更適合老香港、甚至老澳門。

        說回澳門的兒童節目,目前來講當然以外購節目吸引力較大,像今個聖誕節假期的《綠野仙踪》及《童遊三色世界》,後者是來自英國的諾域治戲偶劇團作品,形式上有似之前來澳演出《紙飛機》那種,同樣可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在外國這種劇團可擁有自家的演出場地,證明這種題材可以歷久不衰;而且場地佈置不算太複雜,實質上澳門應該有條件容納類似的劇場、劇團以及演出,可以長期安排給更多小朋友欣賞。與其走更高深的路線,從最簡單方向入手,或者本土可以有更多元化,更具潛力發展的兒童藝術工作者。


        文: 徐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