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除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戲劇節目(如果有),每年第一季都是澳門戲劇演出的空白期,只因十居其九的藝團都是依賴政府提供資助支持,在年度預算仍未批出之前,各大藝團都不敢輕舉莽動,雖然今年有延至一月份舉行的澳門城市藝穗節,讓平淡的新年添一點節慶氣氛,可是除此之外,純戲劇類的節目仍是零星落索,因此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在上週為今年編導基礎課程三級舉辦的導演實務課程實習演出《短打》,對於渴求觀演如我等劇場愛好者,正是久乾逢甘露。
《短打》取其意,集合了編導基礎課程三級、表演入門及表演基礎課程二級的學生,合共上演六段各約十五分鐘的劇本選段,既有經典的西方翻譯劇,也有香港的新近原創劇本,學生們短小精幹的選段演出,事實上卻絕不輕鬆,沒有足本的故事舖陳,要領導表演技巧尚淺的學生快速進入情緒,也要運用恰當的導演手法來令觀眾明白劇情,各位編導學生可謂使盡渾身解數,選導《香港式離婚》的學生更化身演員參演其中,教人印象尤深。
雖然屬於非公開演出,可是製作絕不馬虎,燈光、佈景、工作人員、場景轉換等甚為熟練,選段演出之間也見流暢。相比之下,導演和演員之間的磨合則似乎仍需要一點時間,打頭陣同是以《玻璃動物園》選演的兩段演出,由於演員的特色和氣質不同,前者的沉鬱感和後者的諧趣是分明的,但能被感受到的導演手法卻顯得模糊,少量的演員走位和動作是可以被分辨它的功能,可是演員對角色的演譯方式、在營造故事裡的氛圍則過於鬆散,部份是選演經典的西方翻譯劇本所致,演員以現代化的表演情緒令觀演時產生違和感;此外均以二人對手戲的表達方式,角色之間的互動交流過少,首隊的母女搭檔沒見有太多的情感遞送,也就是俗稱的「交戲」,雖然彼此都有努力去詮譯角色,可以太於側重自己的表現而忽略了構成故事的推進力。次隊的男女搭檔相對顯得較容易令觀眾受落,外形討好是箇中原因之一,男角一直推進情緒向女角表達愛意,也是較容易令觀眾產生移情的橋段,雖然男角對於表現角色自信這一項是勝任了,但表演力量的平衡不足,演至後段時的忘詞情況越見嚴重,唸白亦越來越快,甚至無法令觀眾聽清,導演對於演員的指導和要求著實有待加強。
我相信學生的成長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分數,對於藝術實習演出的意見則比包容的態度更珍貴,如其說舞台前的演出學生有諸多不足,我倒會將焦點回歸於演題—導演。舞台上總不會有完美無暇的演出,正式公演前的排練永遠也不足夠,因此能被放於觀眾跟前的演出版本,正是代表著總指揮—導演所作出的最後選擇。他們有的選擇了氛圍、有的選擇了演員、有的選擇了整體的完成度,從《短打》的片段似乎都是合格地平穩,卻未能令人發現導演們的個人特色,這是否為了要確保能夠向觀眾都有所交代?或許現時要談論導演學生的獨特風格可能言之尚早,但對於已同時修讀編劇與導演知識的三年歷程中,繼續單純的吸收與呈現只會為個人的成長構成更多障礙,如何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上發揮個人所長,將經典再圖突破、把創意不斷提煉?答案似乎只餘下在本年中的成果展裡,由他們透過畢業作品親自為觀眾揭曉。
文: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