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緊扣時代的《胡桃夾子》 不斷求變的香港芭蕾

        跳出傳統的框框,由作家克萊爾.索倫將家傳戶曉的聖誕節芭蕾舞劇注入新穎元素,配合了編舞家泰蘭斯‧科勒重新編舞,讓一個老掉了牙的故事,重新添注生命力。亦令這齣由香港芭蕾舞團帶來的聖誕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更適合現代小孩子欣賞。

        在2017年初載譽歸來的香港芭蕾舞團,一向是鄰近一支實力不凡的芭蕾舞團團隊,成熟的發展以及對現代潮流的認知,港芭在創作上能夠掙脫囹圄,將最傳統的故事,改編成為歷久彌新的作品。

        今次在澳門演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除了筆者在一月十五日下午因為道具的失靈而致的錯失,非但沒有影響團隊的水準,亦沒有打亂現場觀眾,特別是兒童觀賞的心情。先從故事上的改革來看,將傳統芭蕾舞加入更多、更強故事性的動作、場景以及道具,有助兒童理解故事,而不再只用慣常的芭蕾舞動作敍事。在今次《胡桃夾子》中添加一些雜耍、現代舞蹈、變戲法式的機關演出,讓故事更為生動可愛,豐富多樣,更有力吸引很多初窺門徑的孩子。太過傳統艱深的故事內容,其實對十歲以下的孩子容易構成壓力,本身舞蹈就是很適合連文字都不甚了了的孩子觀看,只要一些簡單的動作和道具,他們會明白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繼而就於被吸引和關注。這齣《胡桃夾子》的世界觀亦從小女孩嘉麗的視野,在聽罷一個童話故事後,再結合她那頑皮兄弟費殊的遭遇,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玩偶和老鼠的戰爭簡單又直接地刺激了孩子們的心性。

        幾對不同國籍玩偶的舞蹈中,中國玩偶的雜耍多於舞蹈,以及埃及玩偶出奇地性感確實令我有點訝異,但想深一層這些亦不失有趣、美感以及具吸引力,融會結合在芭蕾舞劇之內也合乎情理之中。

        另外,今次港芭總動員兩名首席舞蹈員金瑤和劉昱瑤擔綱演出,從演員安排到背景、裝置等各方做到盡善盡美,讓人更理解到《胡桃夾子》此劇在港芭的意義不光是「行銷」數十年的「招牌菜」,為迎合「顧客」(觀眾)的口味,他們亦不斷的改革創新,體現港芭一貫能與時並進的精神面貌。

        文: 徐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