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兒童節目需求漸多 由淺入深或有出路

        澳門現在的藝術發展正走向五花八門,從原始的文學到高新的微電影、文創等,各自能夠找到出路,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然像電影的發展除了愈來愈多人人會鑽研、尋求更專業的電影研究之路,澳門的電影播放漸趨多元化,甚至有感很多優質的電影無機會在澳門上映殊為可惜,單靠個別電影節或電影展,當中亦覺良莠不齊,但總不失為一個新興的推廣發展路向。

        另一個個人認為甚具發展潛力的,相信會是兒童藝術節目。目前只有在個別長假期,文化中心或一些民間藝術團體會上演幾個劇目,暑假的選擇比較多,但平日則可能平均一個月沒有一項,長遠而言要在澳門的幼苗之中培育出一種欣賞藝術的習慣,似乎要靠家長份外的投入和努力,社會上對這種氛圍稍嫌少,就算是教青局為學生安排的「學生專場」,亦不過一年一次,還主要集中在高小及中學展開,每年有一次觀看戲劇、欣賞音樂的機會會不會太少?就算能藉此教育學生在劇場內的文化,為何不能像我們從幼稚園便開始教育小孩守規矩一樣,可以從幼培育?按過去文化中心及文化局的兒童節下限看來,其實大約從兩歲開始,便可以安排幼兒多接觸和欣賞藝術。寒假期間,文化中心接連有幾項適合小孩的藝術活動,甚至在一月農曆新年前亦安排了香港芭蕾舞團的「台柱劇」胡桃夾子來澳演出。記憶中港芭每年聖誕節重演這齣經典劇目的傳統,至少有三幾十年,當然是用上好幾代的演員,但個傳統可能會伸延來澳門。早幾年香港舞壇亦有伍宇烈「突破傳統」,為港芭排演了一個《胡桃夾子》改革版《糊塗爆竹賀新年》,將更多老香港情懷放進當中,與其說是兒童節目,其實應該更適合老香港、甚至老澳門。

        說回澳門的兒童節目,目前來講當然以外購節目吸引力較大,像今個聖誕節假期的《綠野仙踪》及《童遊三色世界》,後者是來自英國的諾域治戲偶劇團作品,形式上有似之前來澳演出《紙飛機》那種,同樣可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力,在外國這種劇團可擁有自家的演出場地,證明這種題材可以歷久不衰;而且場地佈置不算太複雜,實質上澳門應該有條件容納類似的劇場、劇團以及演出,可以長期安排給更多小朋友欣賞。與其走更高深的路線,從最簡單方向入手,或者本土可以有更多元化,更具潛力發展的兒童藝術工作者。


        文: 徐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