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溝通與諮詢

        從《檢討行政條件制度》諮詢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告訴市民大眾,政府的官僚氣氛有多麼的嚴重,當強調透過資源互用、資訊互通來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可是法務局作為推出諮詢文件的主理者,縱使制度內容有眾多條文牽涉娛樂、工業、商業、場所、准照、通知等行業和行為,可是就未見建議內反映曾經與相關部門作出預先溝通,而只是單從行業的性質來生硬地套入於監管制度及提出可執行條件,缺乏對行業經營者的實際運作環境的資料搜集;從法律的角度和層面上固然說得過去,可是具體的執行性一旦涉及消防、衛生、公共安全、場所、經濟環境、社會狀態等關聯民生事務因素時,政府那種「我有我建議,你有你意見」的官老爺架子便全都擺到意見桌上,諮詢文件的不全面建議無疑令倘有意見的市民感到不安(說到底也是出自制法部門的文件卻粗疏如此),標的模糊不清也令人花費不少時間弄清精結才敢作出反饋,免得不明不清的越論越糊,當中「劇院」的場地設置建議便是一例(由於官方未有闡述定義,故本文僅以劇場類表演場地通解「劇院」之義)

        經濟活動需被規範在酒店場所和純商業樓宇進行,因為該等場所的開設必須取得營業准照,而准照的批出代表場所要符合一定的工程、消防和衛生等標準,確保場所內的人士、特別是消費者(觀演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獲得基本的保障。可是道理歸道理,也只是文字拼湊而成的句子而已,實際執行的可行性還是很大程度上要視乎客觀環境因素是否允許、有否切合際實需要和取得公眾/業界的理解。就在戲劇/舞蹈活動的演出空間現況,現時均集中在工廈內進行,除了經濟負擔能力的考慮外(租金),工廈的環境一般不會過份貼近民居,對構成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較低,而工廈所能提供的硬件配合度也較商業樓宇為高,譬如樓高、物品搬卸、空間調用等。就以燈光為例,表演藝術的演出對燈光有絕對的要求,工廈有較高的單位高度,有助燈光設備的懸掛及提供更優的設計空間,此外工廈單位的可使用面積亦較商業樓宇為大,能夠為演出者提供更富彈性的創作空間;商業樓宇單位雖然同樣不被允許涉及居住用途,可是原建築設計常會將同一平層分割成多個面積較小的單位,這是基於本為寫字樓或從事文件工作的業務而設,在如此的環境條件下,若是硬性要求只可在酒店場所或商業樓宇內才能夠進行表演活動,藝團或表演者要麼是花上大量金錢將多個商業單位的間隔改動至足夠大的面積(在假設資金充裕的前題下,尚未知工務和消防條例是否允許),要麼就是自我閹割演出的的規模,從而相就狹小的單位格局。

        政府對鼓勵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力度雖不平均,但亦確有投入,時裝和電影的扶持尤其突出,可是有關表演藝術類卻是僅見在資金提供支援,硬件配套則一直滯後,當民間自發去努力尋求生存空間,陸續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和文創人士進駐工廈時,工廈內活動又被提出了可能存在違法風險,多個文創孵化中心頓時尷尬不已;南灣舊法院改建而成的黑盒劇場逐漸為人熟悉之際,再重啟新中央圖書館的建築方案,使僅有的劇場又將再次消失,現在又突然推出制度檢討方案,有可能對劇場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扼殺⋯⋯究竟是劇場在政府眼中根本不值一晒,是故可以隨意取締?還是所謂的文創支持只是偏頗對個別藝術種類為之?預計除了民間關係團體會積極參與諮詢會和發表意見外,如果文化局也能夠主動參與各場諮詢會,並從關注藝團的位置作出討論,相信絕對是所有關心劇場發展人士所喜樂見的。


        文: 沓靖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自尋死路 - 從檢討制度的迴響說起

        法務局在月初推出了《檢討行政條件制度》的諮詢文件,令本澳劇場界繼新中央圖書館事件後,再次擊起了激烈的迴響。事緣在文件的第二章第2點「建議方案」2.1款內明確提出,「電影院及劇院,涉及噪音、防火安全、機電等多方面可能影響到公共利益的問題,因此,建議該類場所僅可在酒店場所及純商業樓宇內經營。」不少本澳藝團負責人、相關界別的工作者、表演者及關注劇場人士紛紛明言表示憂慮,擔心建議一旦通過被寫為制度條文,現時設於工廠大廈或非商業樓宇的所有藝術活動或演出,屆時將馬上成為違法行為,劇場活動往後究竟何去何從,更是令人不敢想像。

       藝術活動的演出空間在澳門一向屬於奢侈品,甚至已非金錢所能解決,正規的鏡框劇場數量如鳳毛麟角,亦已大多數由官辦活動和境外著名藝團演出佔去全年的大部份檔期;過去由於界別發展前境的不明朗,本澳表演藝術團體大部份都在「起步早、發展慢」的情勢下,以業餘狀態運作而錯過了無數的發展機遇,直至近十年間逐漸有海外負笈的藝術工作者回澳,繼而投入母團或是自創團隊,在專業知識、技術和堅持推動下,方發展至現時有卓劇場、小城、足跡、曉角、戲劇農莊、夢劇社、TDSM和詩篇舞集等多個劇社和舞團(僅作列舉,遺漏見諒),一眾摸著石頭過河般艱辛經營,近數年間始逐漸在本澳社群和觀眾心目中建構了專業和「業界」的形象,以至「劇場」在社會的認受性也有所提高,不再被坊間戲稱為「玩玩吓」的小圈子活動。

        本澳商業樓宇的租金持續高企,單位設計亦鮮有考慮表演藝術活動的元素,故而大部份藝團都優先考慮進駐工廠大廈,蓬勃時期甚至在慕拉士大馬路一帶有「劇場一條街」的別稱,只可惜在經濟活動的傾斜政策之下,工廈租金亦大幅調升,除了曉角話劇研進社因為非租用形式的關係而可以保留劇場活動空間外,小城和戲劇農莊都先後離開了原有的工廈單位,以至及後才覓得安身之所,那更遑論其他規模較小藝團刻下所處的境況了。

        細看制度被提出檢討的原因,原本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更好規範經濟活動,令公共利益進一步獲得保障,實為好事一樁,而且以二十年前的法規來監管現今百花齊放的活動,確是不合時宜,可是文件所表達的訊息和行文走向,法務局在尋求諮詢的內容似是只偏向對現有制度進行狹幅調整,提出因時制宜的新增和刪減內容甚少,態度保守,對檢討制度的認真程度也值得相榷。最基本在涉及制度的場所和活動定義均未有清淅界定,卻足以令修訂的結果成為藝團生存的惡夢。根據互聯網上搜尋資料對劇院的定義,「劇場,有時又稱劇院,意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築體構成的表演場所,亦可作為表演場所的總稱...... 劇場的基本要素就是表演處與觀看處,即舞台與觀眾席。」倘由此推論,現時分佈於本澳各工廈內的藝團排練和演出場地,日後便得被禁止,直至有可能搬到酒店場所及純商業樓宇才為合法營運,可是在現今的客觀及經商環境下,酒店場所願意容納票房尚欠穩定的藝團嗎? 純商業樓宇的實際活動空間足以符合「劇院」的運作模式? 只怕「神女有心,襄王無夢」,制度的建議正是引領著本澳的表演藝術發展朝向一條尋死的道路已行。

        法務局已安排在本年十月九日晚上八時至九時、二十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十一月六日、二十日晚上八至九時,在宋玉生廣場中航大廈會議室舉行四場公開及業界諮詢會,希望關心劇場的讀者們也不妨抽空參與,或透過電郵info@dsaj.gov.mo及傳真二八七一零四四五發表意見,齊來為本澳的表演藝術發展敢言發聲。


        文: 沓靖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解決和解決不了的

        早陣子影星占・基利(Jim Carrey)的自傳式短片忽然在社交媒體上熱播,現身說法如何透過畫畫對抗多年來的負面情緒,一方面的確能為面對抑鬱症的患者和照顧者帶來正面支持,另一方面亦圓滿地交代了占過去數年絕跡電影圈的原因;也許是筆者的多心眼,占的畫作在該短片中不斷被譜上可作救贖的光環,說是轉型的宣傳手法也不為過,而那不著痕跡的高超技巧也是值得現今公關人士學習的。誠然,占的「故事」也反映演員在銀幕前的形象,往往跟現實生活中有相當落差,那些被觀眾廣為接受的角色被要求不斷重演,對演員而言只是體現「生存」的表現,可以發揮的其實還有很多。英國演員路雲・艾堅孤(Rowan Atkinson)飾演的戇豆先生(Mr.Bean)可謂深入民心,甚至英國主辦奧運會的開幕式亦要亂入他的演出,因此英國電影《保持沉默》(英文原名: keeping mum)  由路雲飾演古板神父一角時,的確令這部電影馬上被歸類至喜劇,可是事實卻不然,加上一眾著名演員如瑪姬・史密夫(Maggie Smith)、姬絲汀・史葛・湯瑪士(Kristin Scott Thomas)和柏察・斯威茲(Patrick Swayze)等互相較技,使得這部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的電影作品,至今仍是教人津津樂道。

        《保持沉默》的調性總是被控制在現實與瘋狂之間,幾能令觀眾懷疑這確是一個有可能實際存在的故事。一個表面完整的四人家庭,有只懂盲目敬拜上帝卻忽視了家人需要的丈夫沃爾德(路雲飾)、因被冷落而與高爾夫球教練曖昧的太太、不羈放蕩的女兒和懦弱怕事的兒子,沃為想安頓家裡的日常事務,聘來管家格雷斯(瑪姬飾)幫忙,就從格來到這個家庭開始,四人所遇到的生活困惑都分別得以化解,而且帶來問題的鄰居或情夫都離奇地消失,原來這全是格的所為,女兒更發現格有著殺人案底,更同時是自己的親婆婆。格大方承認為了保護女兒的幸福,會將一切阻礙的人都處理掉,太太最後選擇了親情,也目睹因為媽媽帶來的改變,令丈夫學會從宗教裡找回愛護家庭的心、女兒變得腳踏實地、兒子也在學校重新建立起自信心,雖然格終於離開了,但在這個表面美滿的家庭中,原來太太已經漸漸取代了媽媽的角色,為保護家庭的幸福而擔上清除障礙的劊子手。

        一個或許是符合套路的黑色幽默劇本,落在有想法的演員手裡則被詮釋出更多的可供深思的地方。當沃遇上了上帝也無法解答的(家庭)問題、當太太迷失於刺激的婚外情之中,管家兼長輩的格提供了一個在現實生活裡,可能是大家都想要選擇卻又不敢選擇的方法——()障礙消除。滋生事端者固然可以用此手段,但沃對宗教的迷思又如何處理,總不能把上帝也殺了吧?編劇在故事中充當了上帝,為沃和觀眾提供了一個可能是解決得了的方法——優雅地保持耐性(靜心的等待,也是「保持沉默」的另一種說法吧?),讓事情去發展,繼而會自動浮現出該發生的答。雖不知創作者是否也曾參閱了中華文化的古老智慧,但「順勢而行、順其自然」往往是最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最佳辦法,至於面對以為自己可以解決或解決不了的事情,辦法其實只取決於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敢且不會迴避問題的態度罷了。


        文:泳藍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認真的動漫

        日本動漫能夠在世界佔一席位,與每每能夠將身邊尋常的生活題材,拼命發掘出它的亮點而與觀眾產生共鳴,不無關係,日本社會一直被人讚譽對事物尋根究底的精神,因對不同題材的處理都持有相同的細緻和用心,也是令到甚多動漫作品都能讓觀眾為之津津樂道,新近一套始於十年前開始連載的漫畫,今年終於被動畫化的《猜謎王》,再一次令筆者對作者的認真感到心悅誠服。

        過去數年帶有「王」字的日本動漫都離不開科幻題材,如《遊戲王》、《魔動王》和《海賊王》等,但《猜謎王》卻是非常貼地的校園競賽背景,如觀眾對歷年的校際常識問答比賽有梗概認識,相信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夠進入到《猜謎王》的氛圍裡;故事講述性格內向的主角越山識誤打誤撞加入了中學猜謎社,隨著一路上遇到的師輩、隊友、對手和一次又一次的比賽,越山發現猜謎活動並不只是背熟答案的估題遊戲,過程中也逐步打開了越山的心扉,結果與隊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也與競爭對手在良性的競賽中惺惺相識。

        最能夠引起筆者興趣的是作者杉基鮭魚子對猜謎活動的細化,將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賦予它存在的意義。可能讀者會認為猜謎比賽只是將範題背好,然後搶答得分便成,可是作者告訴了大家,主持人在誦讀題目時,過程中的語氣、重音節、重音位或語速的處理不同,都可以令參加者提早預測到問題的核心;作者亦將題目歸類,令到每個人物都被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優劣之處,也打破了主角常常都是「天下無敵」的宿命論;對於不常見的題目,作者亦花下了心思讓故事的合理性得以維持,譬如有以數術方式計算到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天、也同樣能根據當日的史實結合社會文化,推敲出相同的答案,乍看都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當被作者的舖排所說服後,你卻會對作者的用心感到心悅誠服。

        國內近年都有發展動漫事業,但觀乎海量的作品裡,絕大部份都是模仿日本的畫風,題材方面亦離不開相似的魔幻大戰或是情色賣弄,對比起已經成熟的日本動漫作品,又如何能夠以引起動漫觀眾的興趣?其實一部出色的動漫作品,人物是否俊男美女著實並無必要(《一拳超人》的光頭主角便是例證),最重要是透過故事承載的主要介體,如何將觀眾都忽略了的認知再次呈現。《猜謎王》裡的識山在猜謎活動中得以成長,他學習掌握機遇、為目標努力、獲得自我價值認同,識山的經歷,也讓觀眾認識猜謎的背後,參賽者原來不乏必要的細心、分析、勇氣及謀略。回看港澳和內地,誇稱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我們,所能夠發揮在動漫創作的題材應該不會比日本少吧?而本地一班致力推動和發展動漫的熱心人士,又可有考慮在創作的比例裡,再對題材發掘和選定的重視性,在比例上提升更多一些,就以當下的城中熱話取來點子,說不定對本地的交通問題、社會預警多作天馬行空的大膽假設,還可以趕及在文創旗幟逐步收帳之前另闢一道通往國際的出路呢!

        文泳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