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忿怒了

        窮劇場在七年後原班人馬再度來到澳門,上演改編香港作家黃碧雲短篇小說《七宗罪》的戲劇作品《七種靜默:忿怒》,高俊耀和鄭尹真的表現已是完全進入了角色,與其說是「演」,經過七年的人生歷練後,二人更能自然地流露那份苟存於城市低下階層人物的氣息。演前曾向同場認識的觀眾朋友約算統計,發現原來有觀演二零一零年在曉角實驗室的首演的觀眾不多,是故本文涉及比較首演的內容也許無法即時引起讀者的共鳴,但原著《七宗罪》的震撼力絕對不下於劇場演出,讀者不妨也到圖書館借來原文細閱,文字的想像空間無限,說不準更能帶領讀者走到更遠的異邦世界。

        演出之時在京城正發生「低端人口」被驅離城市的狀況,對觀眾連結到劇場裡的小孩九月、流垊叔叔、妓女瑪莉和「垃圾婆」(清潔工)的境況應有一定幫助,這些生活在城市陰暗角落的小人物,有以出賣肉體為生的女人、有搞不清親父更被性侵的小孩、有為兒半生勞苦卻落得被遺棄收場的老婦,每一個都是悲劇人物、每一樁都是苦難事件;故事先從各人的角度描述自身的生活狀況,再逐步揭示相互間的關係,交織出一張不可分割的圍網,在那一幢龍蛇混雜的公寓裡,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不斷扭曲自己,他們表面上並不會隨意將不滿訴之於行動和言語,但過度的靜默反而令人感受得到背後潛藏的強大怨氣,大家都好像在等待令事情被觸動的爆發點,然而卻不知道那點、那時、那地該會何時出現。

        高和鄭在今次演出的調性是內歛而精準的,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多餘的動作,對白不多,特別是能屬於二人同場交流的場次更是寥寥可數,雖然如此卻沒有影響觀眾對故事人物和事件的相互連結。高在粗言上的使用大幅減少,個人的肢體表現乾淨利落,沒有了大鳴大放的衝擊,張力卻能在劇段之間的沉靜累積起來,直至爆發。鄭需一人分飾九月、瑪莉和垃圾婆三角,小孩的人物比較「討好」,始終小孩與不幸的配搭便必能引起觀眾的憐愛,瑪莉的收放自如未有被垃圾婆的發揮比下去,只是維持以不標準的廣東話來演繹垃圾婆,有需要對她的身份背景有如此細緻表述的需要

        相比起七年前的首演,是次尤如對演出經過沉澱後的再出發,故事的篇幅及枝節都作出了取捨,留下的點和線都獲得了深化,演員捨棄了搶眼球的方式來刻意表現情緒,反而平靜和若無其事地把情感流露,更能顯出那份面對生活的無奈,一種鬱於心底而永遠無法對社會釋懷的恨,彷彿只有結束才會得到的重新,卻因為有再遇九月的一幕,才令人感到生存的希望仍在,惟是九月輕輕的一句「習慣了」,是繼續屈活的妥協、還是活在當下的動力?

        撰文之際,聞得鬧哄哄的社會議題越演越烈,甚至從民生走進了官場,忽爾發覺忿怒之情其實並非受壓逼下的人民所獨有,其實在官紳名流和繁華流轉之地,垃圾婆比比皆是,只不過她穿上華裝易地起舞罷了,流垊叔叔是繼續堅守他的無謂正義乃至默默死去,至於九月,惟有逃走,方有活路啊!

        : 沓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