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藝穗節隨想

  題: 藝穗節隨想
  : 綠衣人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1127 | 華僑報

  二零一零年藝穗節由十一月七日開始至二十八日結束,在二十七天内共有三十一個表演節目及工作坊、五個座談會及最後一天的由大三巴牌坊至議事亭前地的大巡遊,能有這麽多節目,除了得到政府支持外,背後還有一班熱愛藝術、熱愛澳門的藝術工作者及義工默默耕耘。藝穗節已經踏入第十一年了,藝穗節可以為澳門城市或澳門人帶來什麼?

  藝穗不應該是為了粉飾城市或吸引更多的遊客,藝穗更應是屬於在澳門生活的人。相對登上大雅之堂的國際音樂節或澳門藝術節,藝穗節是平民化的,表演内容比較接近民生,讓較少接觸藝術的人都能有機會去接觸不同的藝術。二零一零年藝穗與過往一樣,把節目安排在很多不同的地點演出,有塔石廣場,螺絲山公園,盧廉若公園、祐漢新邨休憩區、九澳水庫郊野公園、路環古廟、黑沙海灘、曉角實驗室、窮空間、牛房、青少年展藝館、一號藝術營地、紫羅蘭舞蹈團會址等。戶外演出共有二十個節目,其餘十二個表演及工作坊安排在不同的戶内進行。雖然不同的表演場地可以讓觀衆認識澳門更多的地方,但表演場地過於分散及不便,也是令觀衆群只集中某些人或缺乏觀衆的原因,如能把塔石廣場劃分為好幾個活動區分,例如小劇場區,舞蹈區,音樂區,講座區、多媒體藝術區、工作坊區及節目咨詢區等,並用隔音板分隔開,讓同一個時間可以有不同表演,這樣可以讓更多人集中在塔石廣場一起欣賞不同的藝術表演,也讓澳門市民了解更多不同的藝術表演,也是一種藝術欣賞的培養。而藝虛攤檔可安排在各藝術表演區外圍,從而為藝虛增加人氣,更可引發兩者的互動氣氛。將戶内表演集中在一個大衆公共空間,除可讓更多市民參與外,更可發揮藝穗精神,藝術不是在殿堂裏,而是在生活裏。藝穗不應只有「自己人」或年輕人觀看,也不應只是給藝團一個表演機會,而是讓人意識到美好的生活除了物質外,心靈上、精神上都需要滋養。

  總結藝穗節的節目,表演團體主要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為邀請外地的藝術團體或個人,有香港、臺灣、馬來西亞、美國、意大利、葡國、印度、東帝汶等,表演節目共有二十個,表演包括有街頭默劇、繪畫藝術、舞獅、劇場、木偶、音樂、多媒體劇場、行為藝術、舞蹈劇場等。另一部分則邀請澳門本土的藝術團體或個人,共有十一個,表演包括戲劇、音樂劇、舞蹈劇場、行為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另外一個為豬仔雕塑藝術裝置及一個貓相片攝影展。被邀請來澳表演的藝術團體或個人都有相當水準,尤其是表演者的那發自内在的表演能量和説話聲量的運用,很值得澳門藝團觀摩,這是澳門表演者仍需學習與磨練的。

  相對亞洲其他地方,澳門是一塊太平地,提倡和諧共處,這是澳門人的優點,但亦培養出澳門人比較内檢,不太善於表達,而藝術表演正是培養及訓練表達能力的最好方式,藝穗節對於澳門的業餘表演者及專業表演者都是一個難得的觀摩及交流的機會。藝術來自生活及社會文化,但作為一種藝術表演,應該突破這種文化界限,吸收更多不同的文化,從而衝破自身的界限。期望新一年的藝穗節為澳門人帶來更多的精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