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穿針未能引線的革新

  : 妮子 | MCSPA會員
  刊: 2011年5月5日

  首演於2009年的本地原創音樂劇《我的非常老竇》,是澳門文化中心一項從2007年起、為期三年的「駐場藝術創作計劃」的畢業作品,經過兩年的沉澱,在本年四月「載譽重演」。人類總是有個壞習慣,別人的好處易遺忘,壞處卻是牢牢記住,因而對於《我的非常老竇》的首演印象,深刻的記憶仍在。而觀眾對音樂劇的觀感,總離不開動聽的音樂、華麗的舞蹈和吸引的故事情節,開宗明義以革新版標籤的《我的非常老竇》,原有班底音樂總監李兆康、導演黃樹輝及編舞曾可為,當中又有何「革新」了?

  《我的非常老竇》是由零散對「老竇」(廣東俚語,即「父親」)的意念而生的小故事集合以成,所堆砌的產物在革新版演出後的座談會上,仍如觀眾對首演的評語所述「一般」!翻查對於首演的藝評,本地報章便見有以「有勇氣不代表成功」、「『非常』標點符號」為題的文章,指劇中的散亂問題。筆者所見,首演中欲帶出的訊息很多,但卻確是未能重點展現,比喻在劇中探討女兒對父親的期盼、兩代之間的溝通、父親行為對子女的深遠影響等等……往往僅限於蜻蜓點水。而於革新版中,故事骨幹沒作太大改動,只加插了電台節目的場次「在晴朗的一天搜索」,由李俊傑飾演電台DJ,坐在垂吊在半空的工作椅上,低頭看著舞台上的演出,意像導演對演出的審視;李坐在半空中,與何永華飾演的父親進行電台節目的電話互動,在大氣電波中協助父親尋找整夜未歸的兒女。於對話中更提及,因父親反對他做電台DJ,為了追夢而獨居的情節,並直至第十三場至終幕(第十六場),講述DJ回家作為整劇終結。

  可見此一改動,似乎試圖整合散亂零碎的劇情,拼湊成統一的體整,可是電台環節竟安排於第三場才開始。而第一場「做乖仔,不如做Band仔」、第二場「如果你做我老竇,就好啦」的劇情,大意是表達由於老竇經常對兒女的無情責罵、對家人爆粗,而把子女「裁培」成「Band友」,以及兩個親密得形影不離的小女生,喜歡對方老竇,並遺憾為何自己老竇不及別人的好的小故事。由於此兩場的故事性與結構相當完整,則顯得與整劇格格不入。儘管於演出中,把序幕由首演的畫外音,解說「老竇」稱呼的由來,改至由垂吊在半空中的DJ,於漆黑中講解,也未能成功由DJ一角領導,使全劇的戲感貫穿,明顯可見是涉及劇本內容的取捨。相對地亦難於把劇情及所帶出的訊息延至之後數幕,而DJ於此兩場則只是坐在半空的椅子上「看」演出,要讓DJ由劇始領導致劇終,說服力弱,如果能適量調度故事情節,定必令整劇更見完整統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