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2011年5月12日
今屆藝術節有兩場現代舞表演,分別是於四月二十九日作爲藝術節開幕節目、來自法國Pietragalla舞蹈團的《馬可波羅》及五月二日來自葡萄牙現代舞團的《法多起舞,亞美莉亞》。兩場表演風格各異,前者之舞蹈創作加添了現代多媒體動畫元素,後者是以葡萄牙上世紀著名「法多」(Fado)女歌手亞美莉亞的歌曲為舞蹈創作靈感。從舞臺設計比較,《馬》屬於大型的舞劇,運用了整個舞臺,以現代多媒體效果如動畫、激光效果等,豐富了舞臺色彩。而《法》則佔用半個舞臺,舞臺設計以單一的黑色為主調,舞臺上只擺放幾張長木椅。從欣賞角度而論,《馬》在舞臺上所包含的元素較多但卻難令觀衆集中投入到舞劇的中心,《法》則主題集中,亞美莉亞的「法多」與舞蹈連在一起,將「法多」那種抽象的悲情化爲舞蹈形式。《法》只有一個小時十五分的表演(沒有中場休息)比起《馬》兩個小時(有十五分鐘中場休息)更具感染力。
《馬》的創作靈感來自《馬可波羅遊記》,舞劇根據書中所描述的馬可波羅在亞洲遊歷期間所遇到的人和事作為創作藍本。 舞劇雖然有很多現代多媒體元素,而舞臺上的舞者更按不同的國家有各種形式的舞蹈,但卻讓觀衆感到只是將這些元素堆砌於舞臺上。舞劇共分五個場景,雖然導演用具體的動畫去表達內容,但每場所表達的都是主角馬可波羅如何面對挑戰,主角每場都是那個一臉痛苦的神情,圍著他的總是一班「大隻佬」,或是一個穿白衣的少女出現。「大隻佬」所演示的就是他們如何強悍地對待馬可波羅,觀衆感受到的只是一大班人在不停的「動」,《馬》劇只有那豪華的外衣,但卻內涵欠奉,正如筆者早前到一間餐館吃飯,其中一道菜為「鵝肝鮑魚」,鮑魚沒有經過精心泡製,即使把美味的鵝肝放在上面,鮑魚仍然是毫無味道。
反觀《法》的演出,不論在燈光、舞臺設計都比《馬》為簡單,但卻見到整個舞團的用心及細膩。亞美莉亞的歌聲先在漆黑的舞臺上飄揚,然後是舞蹈員隨著深沉而帶有幽怨的歌聲在那微暗燈光的漆黑舞臺上擺動,是一對對男女在街角一處昏暗的小舞廳內跳舞,是一對對男女在漆黑小巷內談心或吵架,都由觀衆去想像,給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 觀眾不只是看到舞者在動,而是舞者將那充滿感情的歌聲化為舞蹈,感染觀眾的正正是那讓人甜酸苦辣的男女之間愛情世界。是甜?是酸?是苦?是辣?就由觀眾去細味。這場表演值得一讚的是燈光設計,以黑色為主調的舞臺與「法多」可說是天衣無縫的配搭。在表演完畢、當最後的掌聲過後,舞臺上的帷幕沒有合上,而是燈光一關,整過舞臺是漆黑一片,舞者就消失在漆黑之中,充滿悲情的最後一刻教人明白,原來黑色,是這麼淒美。
筆者看完這兩場表演,讓我對一位在歐洲舞蹈界舉足輕重的德國著名舞蹈家Pina Bausch所說:「我不在乎人如何動,而是人因何而動」這句話深有體會。欣賞現代舞,應從表演者如何透過肢體去表達內心所想,多於對舞蹈技巧的要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