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拔苗助長


  澳門特區政府號稱花費了五十億元「精心打造」的巴士集體運輸系統,本意是藉著市場競爭提昇公共運輸的素質、增加巴士的架次以縮短乘客的候車時間,出發點是良好的,但運作了不足兩星期後,未見其利卻先見其害: 在原有狹窄的道路上排滿了空空的巴士、塞車嚴重、司機培訓不足以致意外連連。政府政策的「好心做壞事」又見一例,再次反映官員未有深入瞭解客觀環境而匆匆推出政策的惡果,到最後受苦的仍是候車良久的市民……。而另一邊廂,文化藝術活動在澳門也是潛伏著類似的危機。

  為了支持和蓬勃澳門文化創意與演藝活動,今年不少藝團都獲有關部門批給比往年更「多」的資助,所指的「多」,不是金額的增加,而是不論規模大小,只要有提出申請的項目,幾乎都可獲批一二。可是,經過精心計劃而提交的活動報告書,在嚴謹的審批過程中,又豈容易有做假之理?因此如果上萬元的活動計劃,卻往往只獲批三數千元「支持」式的活動資助,活動固然要繼續進行,可是卻不得不縮少規模、削減支出,最終被放於舞台上的成品,究竟又是否可以保持原來演出的神髓?更甚者以「交貨」的形式做了便算。你若說苦主是那些足襟見肘的藝團,我更認為真正的受害人是真金白銀購票進場的觀眾。

  既要提高藝術活動的素質,又要增加演藝項目的數量,單靠微薄的支持,逼使增加活動數量,只會做成不良的惡性循環,觀眾對活動的素質參差而減低觀賞的意慾,繼而藝團在無法吸引觀眾的情況下失去經濟和籌劃的動力。希望作為最大支持的有關部門能認真和嚴謹看待每一個申請的活動計劃書,對具備發展潛質的項目予以加大力度的支持,而那些公式化的「行貨」計劃則不妨大刀闊斧。這種具前瞻性的眼光和勇氣,比應酬式的派錢動作才來得更有價值,也是讓澳門藝術種子得以被孕育的耀眼陽光與養份。

  當交通的混亂情況讓你發現,步行原來比乘搭巴士來得更省時、更準確到達目的地,你便會心裡有所決定。那麼在刻下云云的藝術活動裡,如果再是長期處於拔苗助長的狀況,觀眾最終又可以甚麼作為選擇和購票的準則?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