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額外的禮物

  欣賞《我喜你是寂靜的郝元春混合媒體插畫展》,為我對澳門藝術作品的發展帶來一個全新的體驗和思考:普遍認為澳門藝術作品日趨成熟的今天,不少展品都時有中文、英文甚至葡文的文字描述,既可以照顧來自不同國籍的的藝術愛好者,也是較為容易爭取到海外地區的展出機會。正因如此,文句翻譯的重要性,實在不下於作品本身的藝術成份。

在牛房倉庫二樓展廳的二十多幅插畫展品中,藝術家郝元春展出了作品的原稿及以電腦技術上色打印的作品,伴其對展品的深意,郝元春也設計了現場的小型裝置和包括中英文的展品簡述。插畫裡以小女孩寂靜的眼神為主,頗為切合題意,而在鬧市中的牛房倉庫展廳裡,觀眾很能感受到一份源於寂靜的安然,那些富有詩意的中文描述,更是讓人產生深遠的思想空間。

不諱言地,作品描述是畫作更吸引我的質賞動機,特別是打從展覽的主題:「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以及那以英文翻譯的「I like you when you are quiet」,因為從翻譯的句法上,兩者的意義其實不盡相同,而在欣賞作品期間,也發現有多幅作品的中英文描述竟然大有異迴。

  「先有雞還是有雞蛋?」這樣的一個問題,可能要找來生物學家才可以解答,但在創作人身處於現場的展廳裡,我還是冒昧地向她求教,得到的可是一個感到詫異的答案: 如詩的描述都是先有中文後加英文翻譯。坦白說,中、英文的描述都是上佳之作,但兩者的意義各異卻為欣賞畫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折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作品的呈現並不含有作者想要表達的單一訊息,此舉是讓觀眾能夠獲得更強烈的訊息,還是會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我過後曾為此向從事翻譯工作的專業朋友請教,所得的答案令我感到仍需要在這一塊好好學習。據悉,詩的翻譯能在多種翻譯理論基礎下作出詮釋,某程度上也需要翻譯者考慮讀者/觀眾的文化水平理解,另方面也要考量在不同的翻譯技巧中,是否會扭曲原作者以原文創作的訊息。然而欣賞這次的展覽仍是得多於失,因為視覺上固然是一次精心的觀賞,在中英兩文各異的文字描述中,我同時獲得了不同的思想發揮空間,想這也是原作者未有意料能帶給觀眾的一份額外的禮物吧。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