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本地的資深戲劇團體「曉角話劇研進社」剛完成位於工廠大廈內「曉角實驗室」的裝修工程,相信可供演戲的空間得以不斷完備,無論對於觀眾或是劇團而言,均是可喜之舉。而在「曉角實驗室」更寬闊的演出場地裡的首個演出,則是本澳新近成立的戲劇團體,由「演戲空間」上演的《冰鮮校園》。
《冰鮮校園》是《芳草校園》的延續,同是出自香港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的手筆;恰巧地,在本澳也是由相同的一批年青戲劇工作者為觀眾呈上,猶記得去年夏天,這一班尚未組織「演戲空間」年青人,便已在塔石廣場青少年展藝館上演《芳草校園》,今次原班人馬以更具組織性的團隊繼續上演《冰鮮校園》的精神,使《冰鮮校園》的戲裡戲外,都散發著濃濃的戲劇熱忱,似乎也是「演戲空間」想要藉此表達他們對青少年、學生與推動戲劇發展的定位。
《冰鮮校園》首演於2008年,是一臺以香港為背景的校園戲劇,故事圍繞熱心的教學工作者對被定性為「低效能」、也即是在社會上未能與高效率指標掛勾的學校,如何力挽狂瀾……;在澳門,「殺校」之風也許不似香港般曾經鬧得熱哄哄,卻使我聯想起此等以「效能定生死」之風,會否正是隱隱浮於本地的藝術環境之中?在「專業」日漸變得必須化的風氣下,真正可讓藝術工作者充分投入和發展的空間,其實是否已在不斷地被收窄。
在澳門要成立一個藝團非常簡單,要發展一個專業而成功的團隊卻殊不容易,曉角話劇研進社憑藉社員不屈的精神,薪火相傳,且不斷累積經驗至今才能獲得一個較具規模的演出場地,供社員和支持其他劇團使用;相對於劇場裡的新鮮人和團體,他們比前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術支援和發展環境,卻同時失去了可以被觀眾原諒、被寵壞的藉口,「商業」附帶必須專業的殘酷現實,要求劇場人/團隊必須是亮麗的、能夠不斷為觀眾帶來刺激和享受的作品;這個不折不扣的事實,無可爭辯,卻是越來越惹起我想要欣賞更多劇場新作的慾望。觀看沒有明星效應的戲劇製作,是否能讓我最終明白戲團被成立、想要志願成為劇場工作者的人和事,他們所懷有的動機和熱情,是無可質疑和理應接受的?
《冰鮮校園》一劇教人思考學校的成立,它的目的為何?我期望在觀看「演戲空間」的《冰鮮校園》後,它更可以讓我看見澳門仍是不斷有熱心參與戲劇的年青人,他們正在走踏實的路,視戲劇為藝術,並非一份以票房為指標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