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粵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粵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楊門女將》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青少年粵劇培訓班於五月十二日在文化中心上演了共八場的長劇《楊門女將》。

  《壽堂》,天波府內楊府正為慶祝孫兒宗保五十大壽,鼓樂喧天。佘太君在眾兒媳、女兒陪同下盛裝來到壽堂,喜氣洋洋 。喜樂奏起,丫環手捧托盤,為眾位夫人小姐獻上紅色絨花,場面充滿喜慶熱鬧。邊關趕回的孟、焦二將膽戰心驚地遵命飲酒,但在言談之間透露了楊元帥陣亡的消息。突如其來的噩耗,把佘太君及眾人都嚇得驚呆; 頓時壽堂內一片肅穆沉重。祗見大紅喜幛改成雪白挽布,各人頭上改帶白花,佘太君百感交集,對天舉杯向陣亡的宗保祝禱。劇情在傾刻間由喜慶洋洋變為極端悲傷,佘太君失去孫兒;郡主失去獨子;桂英失去丈夫,應該是何等肝腸寸斷,非常哀痛。但各演員的演繹卻是流於平淡,哀慟不足,不能令觀眾感受到悲慟的情緒。

  《廷爭》,楊元帥陣亡的消息迅速傳遍朝野,西夏犯邊,主和派的兵部軍機大臣王輝(鄧子健)與主戰派的宰相寇準(張春園)在金殿之上激烈爭執。寇準,主張出擊禦敵,王輝主和,兩人各有道理,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這一折戲兩人演繹得相當精彩。

  《孝堂》,楊府內安排靈堂,祭奠楊元帥亡靈。宋仁宗皇帝親到天波楊家祭奠,結果楊氏一門請戰出征。由佘太君當元帥,穆桂英作先鋒,其他楊家女將當仁不讓,表現忠勇要跟隨佘太君出征,個個女將頂盔貫甲,威風凜凜地面見聖駕。舞台一列排開女將們,場面很有氣勢。宋仁宗皇帝當機立斷,決定出兵,頒命佘太君挂帥帶領楊家將出戰西夏,並令寇準、王輝為大軍押解糧草。

  《探谷》, 西夏王不願與楊軍對戰,計劃利用飛龍山天險,及葫蘆谷屏障,高懸免戰牌不出兵,要令宋軍耗盡糧草而敗。楊軍穆桂英唯有率眾將夜探葫蘆谷,谷內重山疊巒,野霧瀰漫,幸獲採藥老人相助找到隱蔽的羊腸棧道。最終穆桂英率眾將,順著棧道攀壁,直通西夏大營,火燒連營,楊家將兵馬內外夾擊,西夏人馬全部被殲。此折劇情是逐步滲入,劇情緊湊,各演員演繹得恰到好處,把登上懸崖尋找棧道之過程表現得很精彩。

  綜觀全劇的演出,佘太君(鄧志明志老師)台型功架尚佳,但是聲底略偏剛強,實在不適宜反串老旦,他演繹不出佘太君,智慧老練,心思慎密的風範。穆桂英(吳芷晴)身段尚可,唱腔一般。楊文廣 (莫穎霖) 反串文武生扮相俊俏,可惜唱腔欠佳。兩人的開打場面編排亦未見精彩,穆桂英與楊文廣的武打場面就稍覺兒戲,沒有看頭。其次,在劇中許多演員唱詞未夠洗煉及唱腔一般。皆因他們是業餘青少年演員,也就不能過於苛求。

  《楊》劇中每位演員皆有戲份,各演員的身段及舞臺走位都很有寸度及協調,但在面部表情變化及唱戲曲方面就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劇情情節緊湊,導演趙麗芳在舞台佈景燈光控制方面非常有水準,各場的佈景設計很有層次及立體感,在不同環節中,配上一眾演員的戲服(如披風或大扣等)均很有視覺效果,伴奏音樂亦很協調。《楊》劇是成功的,希望今後有更多機會欣賞業餘團體的演出,在他們進一步豐富舞臺經驗同時,各演員在表演藝術方面亦能有所躍進。

  文: 樂紛紛 | MCSPA會員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金光奪目氣如虹


  《金光奪目氣如虹》已於十月十三日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演出,主要劇目是家傳戶曉的折子戲,其中包括:一、《韓琪殺廟》,二、《打金枝》,三、《白龍關》,四、《史可法浴血揚州》,五、《潞安洲》,六、《斬經堂》。
  一、《韓琪殺廟》(吳浩劍、陳美娟),故事是關於韓琪被高中狀元的陳世美派到破廟去追殺妻子秦香蓮母子,卻被秦香蓮的尋夫故事所感動,最後為存忠義自刎而死。一幅畫有三位大神像的佈景呈現在觀眾眼前,表現不出在破廟內的氣紛。唱腔而言,吳浩劍幾次與音樂脫節,但陳美娟卻還婉轉動聽,且身段優雅。唯是兩人欠缺感情交流而演繹亦顯得平淡。
  二、《打金枝》(陳振江、易麗娟),是一個關於郭曖之父壽辰,其妻昇平公主恃貴不去拜壽,郭曖宴罷怒氣沖沖回府責備並怒打公主的故事。台上駙馬與公主的扮相配搭頗為合襯,可惜陳振江多次忘記歌詞及舞台走位,尤其唱到最關鍵的一句《天大罪名誰懼怕》時歌詞亦忘記了,以致音樂與對手都靜了場等他,幸好最後亦能由易麗娟接了下去。粵劇要求唱、造、念、打,但當晚陳振江卻未能一字不漏的把曲唱好。反觀業餘唱家的易麗娟扮相俏麗,唱腔、身段、台步都純熟,亦能演繹出公主野蠻性格,實在難得。
  三、《白龍關》(梁文超、周海霞),故事說的是異國情緣,呼延金定與白龍太子在 飛龍嶺上相對峙,最終金定把白龍太子放走。在沙場上一持金刀,一持纓槍,唱做間連場開打,兩人唱腔一般但功架不錯,開打場面編排亦見精彩。如果呼延金定能聯同女兵上陣,可以增加氣勢及舞台視覺效果,總比兩人單打獨鬥精彩。當中旦應注意不要將 無常索命唱成 無情索命,無常是指黑白無常,一字之差意思卻分別很大。
  四、《史可法浴血揚州》(張春園、黃凌宇),兩位都是澳門粵劇培訓班導師。張春園音色圓潤,唱腔充滿憂傷、感嘆之情,清晰掌握了曲中人的離愁別緖,演繹出夫妻恩愛的眞情及離別的哀痛。黃凌宇水袖功及身段殊佳,美中不足是幾次忘記唱詞。
  五、《潞安洲》(文劍斐、裘倩儂),演出的是將軍陸登到潞安州大戰兀術,陸登與妻訣別時,囑妻擕子逃奔,陸妻將兒付托乳娘,與夫慷慨赴死的故事。這是全晚最優秀的演出。兩人舞台經驗豐富,唱情逐步滲入,劇情緊湊,將劇中人物的內心感情演繹得絲絲入扣。美中不足是兩人扮相似兩母子多於兩夫妻,反串文武生的文劍斐扮相俊俏,而花旦的扮相及身段則非常老態。接近劇終時陸妻死後,將整個身軀伏在台面上,從下邊看上去,畫面非常不優雅。
  六、《斬經堂》(陳小特、鄭麗品),故事說的是兩仇家結為夫婦,吳漢與公主王蘭英結為夫婦,及後吳漢由母親告知岳丈王莽是自己的殺父仇人。陳小特的扮相太年輕及不夠粗獷豪邁,兩人扮相似兩姐弟而不像夫妻。鄭麗品演繹王蘭英,造詣相當,唱腔悠轉動聽。開始時兩人略嫌情感未夠投入,故事下半部份比較可觀。
  當晚的音響效果,在上半場聲響時兒大時兒細,整體的伴奏音樂亦不甚協調,幸好中場休息後有所改善。整晚舞台佈景都非常簡單,舞台景物的亦沒有深度和立體感。舞台燈光的變化不大。整體而言,舞台的效果是單調了一些。
  粵劇現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有志投身於業事者寥寥可數。是晚邀得多位粵劇老倌門下的年輕演員參演,目的是利用機會去培育他們,因此他們亦應珍惜每一個舞台實踐機會,在演出時發揮自己的才能,虛心學習及揣摩其他人的優點,提高自身的藝術造詣。

  文: 樂紛紛 | MCSPA會員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藝海流芳


  《藝海流芳二○一二》於七月四日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演出,首晚演出六場精華折子戲,由多位廣州及香港粵劇名伶參與演出。每場折子戲均有不同人物關係故事及他本體的藝術特徵,包括:《天姬送子,賀壽》、《仕林祭塔》、《雁
蕩山》、《韓琪殺廟》、《打金枝》及《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

  《天姬送子,賀壽》是唱官腔的排場戲,故事有關七姐與董永仙凡之戀,玉帝七女因憐憫董永,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妻,後為玉帝所知,命她返回天宮,及後董永高中狀元,途經槐陰樹時,七姐特送回她為董永誕下的愛子給董永。此環節最特別是六位仙姐在台上表演翻衣技巧,她們的服飾設計是在衣服上再加上一層外衣,隨著故事的發展,六位仙姐伴著七姐將愛子送還董永,到最後她們像變臉一樣,隨著舞蹈動作,六位仙姐一轉身利用翻衣技巧,將身上的衣裙改變成顏色鮮豔的衣裙,六位仙姐是六種色彩衣裙,色彩繽紛的畫面很美。

  《仕林祭塔》是有關高中狀元的林長成得知母親白素貞被壓在雷峰塔下,趕至雷峰塔前哭祭,母親白素貞與他相會後忍痛分别。《雁蕩山》則是武場戲,全場沒有唱腔祗注重武打、功架及身段。由十多人演出一連串高難度的武打動作,開打不算激烈但尚算精彩,編劇為營造高潮,編排幾個士兵打空翻殺入敵營,可能是未熟悉新場地,有兩位演員險些失手,台下觀眾目瞪口呆替他們擔心,當然最後是有驚無險。

  全晚最突出是由黎駿聲、郭鳳女演出的《韓琪殺廟》,故事有關秦香蓮赴京尋夫,高中狀元的陳世美派手下韓琪追殺秦香蓮母子,韓琪在秦香蓮棲身的破廟內本欲殺她,卻被秦香蓮聲聲血淚,如泣如訴的尋夫故事所感動,韓琪感嘆她可憐的身世,為自己有負恩人陳世美次之托而悲憤,最後為存忠義寧可自刎。黎駿聲與郭鳳女兩人唱功紮實,將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演繹得絲絲入扣,優雅的身段及台步遊走於破廟內,觀眾的感官與情緒全場被他倆感染力牽動著,是非常精彩的演出。

  《打金枝》(歐凱明、尹飛燕)故事有關郭曖之父汾陽王郭子儀壽辰,子女紛紛前去拜壽,惟郭曖之妻昇平公主持貴不至,郭曖宴罷怒氣沖沖回府責備公主。帶著幾分酒醉的郭曖心下愧忿,更在公主煽風點火之下怒打公主。歐、尹兩人均有豐富的演出經驗,歐嗓音洪亮,演繹熱情直爽的駙馬可說揮灑自如。尹亦能演繹出公主的野蠻性格,可惜幾段唱腔唱到高腔處稍覺勉強。每個成功的演繹都是有賴演員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的合拍,但在《打金枝》劇中,兩人之間表現不出應有的溝通,眼神交流及舞台走位,演繹不出劇中的風趣情節,很明顯是沒有經過反覆排練所致。

  《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賈寶玉在依稀幻覺的夢境中與己死去的愛人林黛玉相會的故事。開場時獨唱一段的賈寶玉唱腔比較緊張,演繹不出他對黛玉牽念夢迴,鬱結愁緒。林黛玉內場一句,“思凡”感情充沛,拉腔悠轉及細膩,十位仙姬伴著林黛玉出場,舞台亦換轉成全白色,佈景設計很雅緻及很有層次,眾人身穿輕紗衣裙,色彩雅淡清新,耳目一新呈現在觀眾眼前,林黛玉扮相清麗脫俗、嗓音甜美委婉,陪襯著她的十位仙姬身段與水袖非常優美。蔣文瑞眼神,輕揚的做手與身段出眾,聲腔清悠婉麗 ,她將林黛玉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幻覺離恨天全曲的歌詞寫得旖旎溫馨,如果沒有刪除南音及木魚唱段,整套折子戲會更完美。此劇中如非男女主角的藝術造詣相差比較遠,演出效果應會更理想。

  戲曲藝術往往是演員的藝術,同一個劇目由不同的演員演繹會得出不同的效果,但無論效果如何參差,觀衆都應鼓勵與欣賞演員的表演精神。粵劇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澳門觀衆有機會能欣賞多些,更多元化及精彩的節目。

  文: 樂紛紛 | MCSPA會員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有緣欣賞了一齣好戲──佛緣粵劇《西遊記》之真假孫悟空


  為慶祝國寶佛頂骨舍利寶塔來臨澳門,在塔石廣場臨時搭建的舞台上,上演了慶祝文藝活動之佛緣粵劇《西遊記》,舞台佈景與道具是跟隨場景而轉換,金碧輝煌,七彩繽紛,顏色鮮豔,光耀華麗,有緣觀看《西遊記》,是一次很豐富的體驗。
  《西遊記》講述唐朝玄奘法師往天竺國取經的故事,開始玄奘師父對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講經說法,預備前往西方取經。曲調旋律優美,歌詞充滿佛理,深入淺出,富禪味,令觀眾聽得如痴如醉,如淋春風,兼有蕩滌心靈之感。
  矛盾衝突場面出現了,六耳彌猴幻化成玄奘師父、孫悟空、豬八戒及沙悟淨等人,兩隊人馬扮相、妝容、穿戴完全一樣,無法識別真偽,互相指責對方是假冒,充滿輕鬆喜鬧的氣氛,觀眾看得開心。其後孫悟空將六耳彌猴打敗並將其他妖魔殺死,玄奘師怪責徒兒是任性野猴,不懂慈悲爲懷而將他驅逐,孫悟空受盡委屈,終於返回花果山。
  美麗的花果山上,一大群活潑跳躍的猴子圍繞在美猴王身旁,不斷翻滾玩樂,演活猴子頑皮搗蛋姿態,場面熱鬧。孫悟空身在花果山,心中卻記掛師父,他心高氣傲不願回去找師父,後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不應樂而忘返,重要的是幫助師父降妖除魔取西經。
  唐僧一行人到達「女兒國」 欲向女王取通行寶帖,「女兒國」佈景華麗,眾人服飾雍容華貴。風華絕代的女王欲強留玄奘與她成婚,孫悟空遂使計將自己化身成唐僧去取悅女王。孫悟空化身的唐僧,扮相莊嚴但身段動作卻是孫悟空,一邊轉動眼珠,一邊搔首弄腮,令女王喜上眉梢,終答允給予通行寶帖,這一環節兩位演員的演繹淋漓盡致,令到觀眾捧腹大笑。
  在繼續取經途中,六耳彌猴為接近唐僧,再次幻化成假孫悟空,而兩人又再次互相指責對方是假冒,打鬥進入白熱化,唯有到「水晶宮」找老龍王借照妖鏡去分辨真偽。美輪美奐的「水晶宮」令觀眾眼前一亮,顏色鮮豔的水晶宮,七彩繽紛水泡在空中飄浮,營造波濤洶湧之效果,視覺很美及很立體。龍王后恨孫悟空曾大鬧水晶宮奪取了,鎮海之寶「定海神針」,特意以假當真,令孫悟空再度被玄奘師父驅逐。
  最後一場,六耳彌猴要加害唐僧,孫悟空為救師父而與六耳彌猴大戰,導演編排了不少武打場面,難度很高的兵器雜技動作極為豐富。彭慶華及曾小敏因基功底紮實,武打動作非常精彩。但武打場面重複一遍又一遍,時間拖延太長,反減弱應有的效果。孫悟空最終將師父救出險境,繼續往西天取經。全劇在歡愉的氣氛落幕。
  《西遊記》劇中人物塑造個性鮮明,龍貫天飾演玄奘法師,扮相莊嚴,表現溫文儒雅,有著濃厚粵劇造詣和修養的他,唱腔明朗及感情豐富。彭慶華飾演孫悟空,武打靈活,活潑跳躍,酷似真猴;如能加強面部表情會更理想。花旦曾小敏飾演女國王,扮相俏麗,身段台步優美,唯是唱曲不露字,很多時聽不清她的唱詞。
  陳鴻進飾演豬八戒,扮相不覺醜陋反覺可愛,表現幽默詼諧,在他迷惑女色的缺點背後,透露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利用漫不經意的「爆肚」,給全劇製造了諧趣的效果。勾畫臉譜的沙悟淨,扮相粗獷豪邁,剛耿正直,嗓音洪亮表現出憨厚老實。觀世音菩薩的演員,扮相祥和,歌聲溫婉。全劇各演員演來親切自然。
  《西遊記》劇情豐滿,情節流暢及場面熱鬧,是一齣老少咸宜的粵劇。劇中除「文場」戲外亦編排了多場「武場」戲。參演是次演出演員陣容強大,包括廣東青年粵劇團,香港粵劇文武生龍貫天、陳鴻進及澳門多名青年粵劇新秀,三地演員通過互動交流,體現佛道融會於傳統粵劇文化中。


  文: 樂紛紛 | MCSPA會員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香港中國戲曲節精品多

  文: 徐薏 | MCSPA會員
  刊: 2011623
                                  
  近年全球興起「文化遺產」這名詞,中國有五年多年歷史文化,當中的文化遺產蘊含量之高可見一斑。文化遺產不光是一項選舉,亦應該將之活化、傳承,發揚光大。

  中國戲曲藝術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不但富有傳統意味,更包含了歷史、文學、音樂及舞蹈等各方面教化用途。港澳屬於廣東地區,本身就有粵劇,甚至亦應有潮劇等地方戲曲,不過如要欣賞其他劇目及名家,相比下香港上演的機會要比澳門高出很多。

  去年開始香港康文署首度舉辦「中國戲曲節」,集中安排一系列高水平的戲曲節目、講座及工作坊等活動,以求達到弘揚國粹的目的。今年再接再厲,邀請了十五個演出團體展示七個各具特色的地方劇種,讓愛好者眼界大開。

  六月十一及十二兩晚,有江蘇演藝集團崑劇院同上海崑劇團擔綱出兩場折子戲。筆者十二日晚上欣賞了五齣折子戲,亦已「過足戲癮」。師承張繼青的陶紅珍主演的《爛柯山‧痴夢》,將民間故事中,嫌丈夫朱買臣家貧而自求下堂的妻子崔氏,從一般人心目中貪圖名利享樂,仰求富貴而不能共患難的負面形象,重新演繹成一名有血有肉,為了生計難忍貧苦而逼夫寫休書,再改嫁的可憐婦人。陶紅珍的演出時而憂傷、而時乍喜,心理起伏大而且不背離現實,塑造了一名活靈活現的崔氏。唱功方面得到張繼青真傳,絕對聽出耳油。

  另一齣由前上海崑劇團團長蔡正仁演出的《綵樓記‧評雪辨蹤》,亦是一等佳作。蔡正仁與同團的張靜嫻同為國家一級演員,一舉手一投足盡皆是戲,此劇中蔡正仁飾演的呂蒙正可謂生鬼之至,目光神韻盡現,演繹仍是窮酸秀才的呂蒙正,雖然才高八斗但家徒四壁,屢受人欺侮難免帶有自卑自憐感,一股醋勁疑心只有向妻子發洩。及後發現錯怪嬌妻,反被對方一番調侃,亦只得逆來順受,好生勸慰,演來正是一名不得意窮書生的感覺,與他對戲的張靜嫻亦聲情並茂,二人分庭抗禮,演活一對相愛堅守的夫婦,如何從化解零星誤會中肯定大家的感情,兩劇均以文唱為主,勝在光以唱詞便能反映角色人物精確深刻,加上崑曲水磨調委婉優美之聲,肯定是一場高水平的演出。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便是演出《鐵冠圖‧刺虎》的龔隱雷,龔氏在劇中飾演明末宮娥費貞娥,為報國仇家恨,喬裝公主意圖刺殺闖王李自成。不料李自成將她婚予大將李固,結果費貞娥在新婚之夜假意獻媚,最後將李固灌醉刺死然後自刎身亡。擅於表達「曲情」的龔隱雷能夠亦剛亦柔,將本身的剛烈,以及佯裝的柔情交雜表達出來,演得絲絲入扣,更能突顯逆賊的可惡,縱是弱女子亦期待手刃之,無論唱造均具水平,實不枉今次香港之行。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提昇年青人對粵劇的興趣,先由時間控制開始

        題: 提昇年青人對粵劇的興趣,先由時間控制開始
        文: 天兒 | 澳門演藝評論協會會員
        刊: 2010年11月18日 | 華僑報

        澳門的粵劇演出一向較少年輕人進場觀看,第二十四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首度引入粵劇演出-《紫釵記》、《雙仙拜月亭》精華版粵劇。本年音樂節以 ‘吸引更多年輕人走入劇院欣賞粵劇’為目標,故由高志森任監製的粵劇,以全劇節奏明快,並保留精彩唱段的編排。唯於上半場演出的《雙仙拜月亭》,選唱了《抱恙離鸞》及《仙亭重會》,中場休息時間已是晚上十時多,與場刊資料的全場演出時間約為十時三十分,顯然與預計差多一大截。

        若大標題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走入劇院欣賞粵劇為主,當晚由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擔任教師的本地劇場創作者,黃愛國負責設計舞台設計則相當美觀時尚。把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呈長方形的舞台,用呈波紋形狀的台階分隔了當晚司儀的講區與演區,舞台上、下方則以中國傳統、讓人想到中國古廟的紅色木條壓邊,左、右兩側以紅色拱形木柱擺設,形成一個強烈的鏡框效果,讓視覺更為集中。舞台上方垂掛了以粗線條勾劃的中國廟頂,再配合舞台後的多媒體,充滿時尚感又不失中國傳統美,十分讚嘆。更安排了兩位年輕司儀,於演出前以及中段作出現場解說環節,不時放出笑旦,輕易地吸引年青人的注目與興趣。

        要年輕人欣賞粵劇,打破‘沉悶’是一大關鍵,因劇中人物經常把內心感受一字一句唱得清清楚楚,更加上擺手功架等,可能想表達一句說話,但所花的時間也已是十數分鐘,此等情況多是 ‘沉悶’的原因。但粵劇的劇情充滿張力,仿如上半場演出《雙仙拜月亭》的《抱恙離鸞》,講述女兒對父親,以及丈夫的選擇去向,父親與女婿更各執一詞,引人入勝。唯《仙亭重會》的內心表白則較多,讓上半場合共兩小時多,令在場的青年朋友感到乏味。

        粵劇裡有許多歷史人物故事,且唱詞優美,用字文雅,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生動教材,故此對吸引年青人進場欣賞是非常讚同,唯所需注意的是時間控制的問題,若以此場為例,《紫釵記》與《雙仙拜月亭》不安排於同一晚上演,而是分開兩場演出,那相信時間控制上相不會失去太多預算,且盡量把整場演出控制於兩小時內完成,讓青年人慢慢吸收粵劇文化,相信更有效提昇興趣,使中國濃厚的文化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