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雲圖》


  改編自大衛.米切爾科幻小說的同名電影《雲圖》(Cloud Atlas),對觀眾的耐性和思考力有相當的挑戰,片長合共兩小時四十分鐘,由六個發生於不同代年的故事,再被分成上下兩段相互交錯編職而成,當中看似毫無關連的事件,卻又隱帶著環環緊扣的關係。《雲圖》的敘事手法有異於《潛行兇間》的一戲到底,內裡六個故事各有其獨立性,導演華卓斯基姐弟及湯姆.提克威爾也是盡責任地把每個故事都逐一闡述,如果觀眾想從僅知的上半部以串聯它們的關係,那可能將要有心理準備承受打擊,因為用以串連它們的人與事都被推到電影的中後段,那怕已經能夠成功把日記、信函、自傳、女神等人物和事件都連後,電影卻已經是接近尾聲,也不存在它們的發展空間。

導演似乎未有被原著小說的天馬行空所影響,更是對自身以影像敘事的能力有相當的信心,所以各個故事及其錯縱複雜的關聯都被重新整理得井井有條,卻略嫌碎碎唸。這六段分別發生於古代至未來的故事,拍攝異常細緻,教觀眾很容易便跟隨著導演的引導,逐一走到他們的世界裡,然而卻對六位主要角色的最終關係打上了折扣,也即是觀眾如何可以想像或猜測,他們竟是輪迴再世的同一人?此外,我並不完全認同導演對《雲圖》的故事情節推演和節奏處理過於工整,它看似是對各個故事曾經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使它們需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便要到達一個指定的高度,敘事的時空順序也是一成不變,未有大膽使用電影擅長的蒙太奇以加強各自間的時空距離,因而產生流水帳的感覺甚重。

反倒戲中多位著名影星如湯姆·漢克荷莉·貝瑞雨果·威明裴斗娜周迅等都有不俗的演出,在可算平淡的劇情裡,戲劇張力都是由演員帶起,對他們的演技讚嘆同時,卻不禁為小說裡的精彩情節未能被立體化感到萬分可惜。對於《雲圖》這部寓意甚濃的電影,影星的光芒把訊息蓋過了,若說《雲圖》是要表達因果報應、萬物循環不息的主題,這對於常受佛家思維影響的中國觀眾來說,可說是老掉大牙的故事,雖然當中的六個小故事裡都不約而同使用死亡作為分段故事的高潮,可是過多的公式化死亡卻無法引起觀眾反思,更是看得教人麻木。

: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單薄的首稿


  友人創作(藝術)劇團在本月舉辦名為《第一稿》的「讀劇」活動,礙於時間關係只能參加週日晚上劉雲峰的《重拾初戀》,雖然整體演出無甚驚喜,但演後的討論氣氛則非常熱烈,座上不少本澳經驗導演、演員都有踴躍發言,經過潤飾後的意見大有「手下留情」的感覺,或許都是同一道上的人,知道原創劇本能被排演絕非易事,所以不欲使創作者遭受太大的打擊吧。

  《重拾初戀》講述三位中學時期的好友,其中二人已經成家立室,男主角卻仍是孤家寡人,於是二人決定幫助他再次向初戀(暗戀)對象展開追求,最後大團圓結局。如此貼近生活的題材,讓觀眾產生不少共鳴,但劇情發展過於流水帳且缺乏說服力,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角色性格描述不夠深刻,簡單的三言兩語,實在難以說服觀眾相信離婚的女主角可以如此輕易便再入情關、男主角為暗戀對象的一個答案竟然可以守身如玉十五年;事件的發生未見緊扣,插科打諢的配角似是可有可無。雖然場刊資料透露作者曾有相當的劇本創作經驗,但《重拾初戀》中仍是發現有著諸多編劇初學者的創作毛病,包括:故事發展過份合理、缺乏戲劇事件、角色性格模糊、意識流、缺乏重心訊息等等,這可能是作者未有足夠沉澱那份曾經讓其內心被觸動的感覺,或將劇本初稿在正式製作之前進行討論,導致在這層次上進行編演時,所有呈現於觀眾跟前的事物都變得單薄。

  經常談論澳門缺乏可供排演的原創劇本,有歸因於質量不高,所以過去兩、三年裡,曾有澳門文化中心或民間團體,邀請香港的資深編劇來澳開班指導,可惜至今還是未見廣被認受的佳作。我絕對相信並非澳門劇作人的自身水平不高,只是有關技巧必須學習更多,才可以掌握把創意和意念發展成文本的基礎,重點是千萬別奢望參與了密集式的工作坊,便能夠脫胎換骨,筆走龍蛇。這種拔苗助長或是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充其量只可以讓有志投身編劇行列的朋友,認識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參考書目,要是貿然實踐,只會粗疏盡現。

  主辦單位開創此平台讓澳門劇作人可以把首稿呈現於劇場觀眾跟前,出發點和意義是值得確定的,只是作為負責任的藝團,是否在決定揀選劇目上演之前,特別是對於全新的劇本,能夠預先為他們在各方面都提供多一些的意見?澳門的原創劇本雖然不多,但有經驗的編劇和導演卻可是不少,而且本澳的戲劇圈子不大,活躍者常會碰面,何不嘗試邀請其他藝團的先進,為這些首稿提供演前指導?至少可以在發現有重大問題之時,勸喻劇作者重新思考、修改文本甚至阻止走向死胡同。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冒險之旅


  小山藝術會在二零一二年的最後數天,推出年度的「壓軸」劇目《爸爸城市遊記》,此劇特別之處並非故事的情節有何曲折離奇,而是藝團事先張揚的預示觀眾,日後的製作路線和演出風格將會有所改變,並朝親子劇場的方向發展,相信對部份喜愛欣賞色彩豐富、寓言式童話的觀眾,往後對小山藝術會作品的期許可能要有所調整。

  《爸爸城市遊記》的主線很明確──父子情;年青的Gary將為人父,心情既忐忑又緊張,在醫院等候太太生產期間,憶起兒時與父親難得共遊澳門的一天,由此訴說思念父親的情感。有異於以往排演的兒童劇,今次的演出採用獨腳戲的形式,由Gary(吳嘉偉)獨挑大樑,如前半段手忙腳亂的模擬替嬰兒換尿布、洗澡、哺乳等,便引起不少成年觀眾哄堂大笑,在後半段憶述與父共遊澳門城區的情節裡,則換上布偶對戲,演出也是自然流暢的,未見有《世界未日到了嗎?》的過份浮誇,顯見在拿捏角色性格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有所進步。

  未知是否要轉換演出模式的關係,《爸爸城市遊記》的故事情節雖然未見疏散,可是表現情節卻有不少突兀之處。Gary以一人之力呈現學習將為人父的苦樂後後,成為全場焦點所在,後半段在回憶部份裡卻淪為配角;為了要轉換視角,從兒時的Gary(布偶及配音)去對週遭的環境提出疑問,突破單純使用布偶的動作和聲音限制,演出中加入了敲擊樂、舞蹈和魔術表演,試圖使情境表達更加豐富,惟以上元素的切入生硬牽強,與前半段的故事情節未見有所相關,反似是多個獨立的單元表演節目。小朋友會對陌生環境提出問題,主要原因是對之缺乏認知和經驗、無法想像那些可以解惑的畫面,然而成人把內心所解讀的世界呈現在小朋友跟前,又是否足以說服他們?此外,觀眾的反應也有明顯轉變,譬如父親的歡笑聲比孩童多、母親主動地向孩子強調父親的勞苦、有小朋友在開演不足十分鐘後便嚷著要走(舞台上正在演出Gary苦惱將為人父的情節)等等,由此可見,獲產生共鳴的觀眾層面正發生變化。

  若《爸爸城市遊記》是小山藝術會在轉變中的一次牛刀小試,相信對於成年和孩童觀眾群,這一小試也許會得到兩極化的評價。在瞬息萬變的澳門裡,已經成立了五年的小山藝術會,有這次一改沿用多年且為人接受的演出風格的決心,對於一個藝團來說,殊不容易;然而更令我感到興趣想要瞭解的是──眼看著小山藝術會的演出已經日漸成熟,並成功掌握一批支持的家長和兒童觀眾,為何不繼續向他們餵食其喜愛的演出和作品,卻要踏上這趟冒險之旅?

  文: 沓靖 | MCSPA會員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人生的回憶重要嗎?


  何韻詩領銜主演的現代舞台劇《賈寶玉》於去年十二月二日在澳門文化中心劇院演出。在『真亦假時假亦真』的太虛幻境中,神瑛侍者對自己的前生失去了記憶,想到凡間尋找前生蹤跡以解除自己的困惑,來到凡間再次經歷賈寶玉的一生。整個舞台佈置成倉庫模樣,當中沒有擺放任何道具,分場時放上劇情所需的道具。全劇輔以不同的樂曲及歌舞動作,引領觀眾進入四幕二十個環節,盡覽大觀園內的人情百態。

  在《黛玉進府》開場的十多分鐘內,十二金釵在台上不停走動,每人一句輪流講述前因後果,但由於人物不斷走動及話語調度太快,略嫌講述得不清不楚,令觀眾感覺眼花撩亂。及後在一幕幕錯綜複雜的故事片段發生中,劇情不斷推進,寶玉驚覺記憶在不知不覺回來了。經歷命運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豪門望族的浮華奢迷,人情冷暖與繁華落幕的凋零凄戚。他雖然預知事件的演變,卻奈何無能為力去改變結果。

  《琪官送巾》中,琪官逃離王府與寶玉話別時,送贈茜香羅給他以作留念一幕,寶玉與琪官分別站在舞台兩邊,這邊一拋,那邊一收的動作有如隔空取物,創意十足也令觀眾看得開心。《寶玉被笞》中寶玉因結交戲子被賈政打罵, 觀眾聽到怒氣沖沖的賈政很火爆不停地打罵寶玉,卻弄不清誰正扮演著賈政,舞台上盡是穿著黑色套裝的女士,只聽見有人叫喊及看到同樣服飾的人在走動著,但捉摸不住,感覺很混亂。

  《葬花》裡寶玉遇到多愁善感的黛玉在園中葬花,向她表明心跡,兩人從偷讀《西廂記》後互相傾慕,產生深刻的愛情。但這環節中兩人的愛情演繹是平淡而不纏綿。導演如能安排黛玉與寶玉在此刻合唱一曲, 鋪疊出他倆的戀愛道路,刻劃他倆羨煞旁人的愛情故事,會更貼近《紅樓夢》的原意。

  《大婚》一幕,賈府「調包計」結婚為寶玉的病情冲喜,娶寶釵代替黛玉。當賈府傳言寶玉與黛玉將會成婚時,一行人伴隨黛玉在樂聲襯托下,在舞台旁邊很慢地繞圈再繞圈,是那麼冗長,此節劇情非常沉悶。《海棠花謝》,故事峰迴路轉,賈府被抄家,所有榮華富貴將成泡影,神瑛侍者的寶玉預知一切結果,但甚麼都不能做,覺得很傷感及可哀,這一節的末段,澎湃的音樂將賈府內所有人的悲傷氣氛推到高潮,觀眾正全神貫注等待故事的結束。可惜跟著是《告別繁華》,寶玉在回歸玉宇之前,他向所有人一一道別,這個安排令劇情拖鬆下來,假如將他的道別合併在最後《回歸》一節內,劇情會更流暢、緊湊及完美。

  何韻詩雖然演繹不出寶玉公子哥兒的反叛性格及對黛玉深刻感情。但在劇中,她聲音圓潤飽滿,在動人心弦的旋律中,她的歌聲非常優美,演繹出寶玉的沉重與哀痛,喜樂與無奈。在茫茫白雪中,微亮的燈光影射到她身上,散發出迷人風采,像天外的一顆超級巨星,令觀眾情不自禁的喜歡她。

  十二金釵在三個多小時的演出是非常有默契,多塲複雜的群戲,她們的舉手投足是非常細膩及協調,節奏及能量均配合得宜,演出時混雜著廣東話、英文、普通話及日文等,當中亦不失幽默感。可惜劇中主要角色,塑造個性不夠鮮明,表現不出其獨有的性格,更因相似服飾打扮及舞蹈與動作編排,令觀眾分辨不清劇中的主要角色。

  劇終時神瑛侍者站在門口,門外正下著茫茫白雪,畫面與開場時是一模一樣,意味著觀眾可繼續利用這個意境,幻想去尋找一個屬於自我人生的回憶。人生經歷有酸甜苦辣、有喜、有悲、有歌及有夢,有人選擇去忘記,亦有人刻意去追尋,而我會選擇後者。表演藝術往往是自我創造的,林奕華導演在《賈寶玉》中,盡顯創作的熱情及對生命旅程的構想,由林奕華、黃詠詩、伍宇烈及何秉舜聯手完成的《賈寶玉》,此劇在劇本、作曲填詞,舞蹈與音樂、燈光及聲效,編排緊湊、利用舞蹈及動作鋪排引領觀眾的到在不同環節中,觀眾亦能感受到此劇的每個細節都很有心思及想像力。        

  文: 樂紛紛 | MCSPA會員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困局


  澳門的戲劇藝術似乎越來越朝著兩極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舞台表現和戲劇創作方面,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經過累積超過十年的人材培育,無論是在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修讀或是負笈海外歸來的本地演員和導演,其表現已見日趨成熟且廣被認同,不少被受讚許的劇目如《歌本哈根》、《竹簍中》、《翻身》等,演員和導演的稱職演出及拿捏,均換來滿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可是有關作品均擁有一個共同的先天優勢,它們都具備一個結構完整、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劇本。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好的劇本可讓舞台上的表演者能夠放心地全情投入演出,觀眾看得自在,也落得細意欣賞。

  在某個劇本研習坊的開課禮上,劇壇前輩曾對對澳門戲劇發展提出一矢中的意見─表演的專業有餘、演出團隊的技術不差,可是具備一定專業水平的本地原創劇本卻是繆繆可數,致使澳門的戲劇往往無法整體性地衝出境外,也欠缺全面性的均衡發展。

  最近由曉角話劇研進社搬演澳門文化中心《一個劇本的誕生》的優秀本地原創劇本《一輩子的戀愛》,便引來討論不少。有說演員的技巧不足,有說導演的功力未純,我卻感到原劇本在經過配合演出的修改下,使已經奠下的重心被動搖,引致表演無法在穩固的基礎上進行。一個原創劇本經歷過創作、讀劇再搬入舞台的過程中,它的發展與變化,乃至最終展現成為觀眾眼前的一台戲,如何才能保留創作人想要存在於故事裡的觸動,當中涉及大量的技巧及專業理論。更教人感慨的是,要讓一個劇本經歷時間和不斷演出的挑戰,往往並不能單一份感動便能延續,導演和編劇需要因地制宜、適法地對劇本作出修改和配合,才能使故事的神髓得以保留。《一輩子的戀愛》惹來的討論,恰恰也是為澳門各界正在推行的劇本創作培訓,提供了一個可堪借鏡的例子。

  可預期在戲劇幕前演出已經穩健發展的道路上,本澳原創劇本的培訓將會是往後被重點關注的節眼,然而作為官辦的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編導班長期收生不足,由民間團體邀來資深前輩主理的工作坊及短期課程亦缺乏系統訓練,有志於在本澳參與劇本創作的朋友便只能靠不斷的嘗試、碰壁和運氣(寄望有機會上演),期望有朝一天能夠獲得認同。只是,當中有多少人能夠歷年的堅持那份心力,最終成功創作出一部令人拍手叫好的劇本,同時在舞台上獲得認同,從而帶領澳門的劇作人,走出當下的這個困局?

  文: 沓靖 | MCSPA會員